给孩子心里一亩地——庆来学校少先队“开心农场”论文_李志勇

给孩子心里一亩地——庆来学校少先队“开心农场”论文_李志勇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庆来学校,云南省 弥勒市)

庆来学校小学部少先队“开心农场”始建于2010年。初衷是为了把国家教委提出的“三爱教育”中的“爱劳动”落到实处,也是为了让同学们通过种植活动,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得到更真实的学习。以期给孩子现实生活中一个实践的空间,给他们内心一亩滋养的天地。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将虚拟的“开心农场”搬到现实当中来,让孩子们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又让长期在书本中探寻知识的孩子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心农场”大约有1000平方米,万年青形成的围栏内是统一规划的琵琶林,在枇杷林的掩映下就是孩子们的农业基地。整个农业基地按年级分为了七块(预科至六年级共七个年级),各个年级负责各自片区的管理。老师们会利用劳动课及科学课的时间带孩子们到农场进行活动。从培秧到收获,期间的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等各环节都有学生的参与。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能力和特点,低年级学生可完成除草等体力要求较低的项目,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参与得更多,例如采摘和锄地等。

主要做法:

同时,农场配有专门负责照管的老师进行长期维护和指导,必要时候会找从事专业种植的家长和专家到校进行指导。根据季节不同,农场的种植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有时是七块基地种植相同物种,整齐划一;有时是七块基地种植不同物种,五彩缤纷。

知识源于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用抽象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但如果能够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从而让学生直接从实践中探索和习得知识,效果更佳。校园农场的开展正是对新课改精神的一种积极响应,它要求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从“学什么”转变为“怎样学”,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在庆来,科学课不再是枯燥的书本记忆。“开心农场”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实验基地。科学老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在农场种植相应的植物供孩子们观察和实验。丰富了孩子的学习,也可以学以致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工作成就:

孩子们最开心的是每学期蔬菜丰收时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带孩子们统一采摘,热心家长从家里带来了锅具及调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烹饪,一起品尝,一起分享。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大家都感觉很香、很甜。种植玉米时,孩子们采摘下来后会请学校餐厅煮熟,然后一起分享;种植小青菜时,孩子们又将小青菜一小把一小把的整理好,待放学时在家长接送区进行义卖,每次义卖都会很快的结束,孩子们再将义卖的钱捐赠给贫困地区及生大病的同学。

少先队“开心农场”的创设,既是给孩子生活中多了一块地,更是给孩子心里一亩田。

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孩子通过自己亲手种植、管理和收获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认识,改变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通过这样的机会,孩子们更加亲近自然,老师可以用自然资源来讲解科学知识点,让孩子们既记得牢固,教学气氛亦和谐,使所学的知识“活”了起来。

孩子看到吃到自己辛苦劳动而收获的胜利果实,满怀喜悦心情的同时明白了只要辛勤劳动就会有收获的道理,让学生们懂得努力奋斗。孩子们在农业基地里实践,参加劳动和种植后,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了,写作也有了很大进步,在家还主动做一些家务。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了,锻炼了动手能力,亲近了自然。孩子们对农作物如何种植和培养产生兴趣,自觉学习农业知识,最终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勤劳刻苦及热爱自然等意识。真切的体验农耕文化,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秉承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科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的种植活动中,让孩子们感悟生命成长、感受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增进师生感情,懂得了分享,提高了教育品质。义卖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经营意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父母赚钱不容易,很多孩子变得更懂事,更自信了。

工作启示: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学校教育,其学科比重大,长期采用分科教育模式。而少先队教育没有模式,就充分发挥着学科综合上的优势。

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们就是要多组织有意义及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自我学习,把每一名少先队员早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论文作者:李志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给孩子心里一亩地——庆来学校少先队“开心农场”论文_李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