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办高职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论文_邓茜

基于企业办高职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论文_邓茜

摘要: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经济腾飞,人才是基石,高技术技能人才是重要支撑。在国家大力倡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育才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时节下,云南国有大型企业昆钢集团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正好是国家要求职教进行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本文结合企业办高职的实践阐述了其优势、困境、也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高职;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科研课题名称:校企一体高职办学模式研究—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JS586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孕育兴起,我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各类人才是基石,高技术技能人才是重要支撑,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办高职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能较好地解决专业建设、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校企文化共融协同育人等问题,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位居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云南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昆钢集团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了推动和支撑企业健康发展,形成了注重办校育人、加强人才培养的良好传统,既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又为社会造就技能大军作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企业举办的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天然一体,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成效,办学声誉日益增强,办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校2019年获得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2015年被评为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学校),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优质高职院校、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省平安校园。国企办高职教育走出了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一、企业办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优势

(一)机制建设有保障,多管齐下强扶持

昆钢集团为办好高职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采取了有力有效的措施,给予学校大力扶持和帮助。在政策、技术、资金、师资、土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昆钢集团党委安排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分管指导学校工作,为较好地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采取了由公司党委常委、总经理助理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的举措。划拨土地,投资近3亿建设学校新校区,划拨原属集团的标准体育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场馆工作人员给学校,为学校后续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出台相关规定和有利政策,在2006年至2011年6年间,保证了学校每年不少于50%的毕业生由昆钢吸纳就业;2019年底昆钢集团从学校招聘了400余名毕业生作为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上岗。为鼓励教师提升素质和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专门设立了“教育奖励金”和“贫困生助学金”。

(二)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昆钢集团紧紧围绕云南的决策部署,做优“钢铁产业链”和做强“物流服务网”两大主业、实施本部搬迁转型、昆焦转型、王家营商贸物流枢纽转型三大转型项目、做好产城生态圈,培育大健康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作为企业办的高职学校,可在较短、较快时间内及时了解知晓企业发展动向,在专业设置上紧跟企业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紧跟国家、云南八大产业发展和昆钢转型升级方向,开设了63个专科专业。出台《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坚持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打造和鼓励开设了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学前教育、大健康等专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校企一体化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建立了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惠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校企协同打造双师型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中坚和核心力量,企业办高职,人力资源共用是特色,企业职工与学校教师实现了互聘共用,昆钢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履职传授到昆明工职院兼职讲课》制度,学校则依托企业,聘请昆钢集团各二级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名誉教授,聘请上百余名企业的首席工程师、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为“双导师”教学团队。学校每年组织专任教师到对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课程教学研讨、考察学习、学术交流、跟岗实践等形式,重点提升专业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共同提升双师型教师素养。

(四)校企协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昆钢产业和企业办高职学校的校企一体优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整合优化共享资源,积极探索,建设了校企一体的特色实践基地4家。建立了企校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训和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制定行成学生实训方案,实训基地和管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实训基地、职工的培训基地、企业的实验基地”三大功能。

(五)校企协同文化交融育人

德是一个民族的根,魂是一个民族的脉,作为一所企业办的高职院校,传承企业文化是担当所在,校企文化如水乳共同交融,学生既在校中、也在厂中,学生时刻接受着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既熟悉校园环境,更熟悉企业的特性和工厂生活,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规矩意识、切身领悟工匠精神、拥有吃苦奉献精神,未出校门就基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二、企业办高职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的立法保障机制

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还是日本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都是基于政府主导,并以法律、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各方责任、权力和义务。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运行,多方共赢。而我国的企业办职业教育,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文件,但执行过程中,各方面临的情况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形式复杂,对政策和文件的解读各有理解和认识,政、校、企三方不一定能够达成相同观点和一致意见,导致企业办高职教育的难度增加。

(二)西部地区部分企业办高职无生均经费投入

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和政府、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同属国有公办学校,但是在办学经费投入方面,西部地区部分企业办的高职院校由于政府财力问题不能享受生均经费投入,学校主要靠企业拨款、学费、住宿费和其他市场收费来支撑,由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待遇,企业办的职业院校与政府举办的公办院校相比在硬件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企业办的高职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不能处于同一平台竞争,势必挫伤企业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抑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

(三)企业办高职受企业经营风险影响

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经营效益,企业经营不会永远处在盈利状态,一旦出现经济形势问题,效益下滑,企业对办学的投入和支持就发生变化,学校关于经济方面需要投入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自身,学校既要考虑生存又要抓教育质量提升,是对学校的极大挑战。

三、鼓励企业办好高职教育的意见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保障

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大力倡导鼓励企业、行业办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出台了系列规定和政策。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法律和切实可操作的制度,站在各方的利益诉求点,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关系,发挥好政府在制定公平政策的主导作用,在税收、教育奖励金等资金激励方面鼓励学校的举办者-企业能够持续发力;大力宣传企业办的职业院校,让各方在相关法律与制度保障下,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生均经费的正常投入,协调协同发挥作用,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更加关注西部地区偏远省份企业办职业教育的需要

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重要因素是教育落后和经济落后,教育落后必然阻碍人口素质发展,人口素质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要走出教育与经济发展互相制约的怪圈,培养人才是重要途径。当地政府应重视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从有限的财力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以教育附加费返还形式或者给予一半的生均经费等形式对企业办高职教育进行投入,以更好地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梦雅、王彬彬,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科教导刊2019年

【2】张烨刘明,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现代交际2018年

【3】郑豪,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教育2019年

【4】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5】谭莹莹徐同高,“校企一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2020年

【6】李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探索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

论文作者:邓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基于企业办高职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论文_邓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