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经验初探论文_吴乃永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经验初探论文_吴乃永

山东省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农高区分局

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莱芜市钢城区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积极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2009年以来,钢城共申报立项增减挂钩项目区16个,涉及56个村庄,拆旧总规模433.80h㎡,全部实施完成后节余指标329.47h㎡。截至目前,已完成15个项目区,共复垦耕地面积393.34h㎡,验收节余指标323.40h㎡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工作成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腾出了用地空间,也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一定程度上讲,是一场触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拆了旧村建新社区,普遍配套了路、水、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托儿所、卫生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中,农村居住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促进了群众思想解放。推进增减挂钩的过程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通过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群众对党的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意识明显进步,发展愿望更加迫切,一部分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升。住进新社区以后,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明显减少,家畜养殖都是集中喂养。

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增加了村集体的耕地资源,通过发展大棚种植等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彻底改变集体收入缺乏来源的问题。村集体有了收入后,既能保障新社区高效运转,又可以让群众等到更多实惠。

推动了干群关系转变。在推进增减挂钩项目过程中,区里的包扶干部、乡镇分管干部、村两委干部,经常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与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更加清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广大群众看到各级干部都在为自己的事出力流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感到增减挂钩确实是实事、好事,对干部的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

从现实情况看,多数群众对增减挂钩工作是认可和支持的,已经享受到这项政策的群众,已经从受益者变为政策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村看村,户看户,周边村庄的群众看到增减挂钩带来的好处后,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纷纷提出要加入项目实施范围。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下共同努力,钢城区增减挂钩工作推进顺利,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压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选址制约,安置区选点难。部分具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村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未预留安置区,造成安置区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原址安置难。钢城区属山丘地区,居民点分散,居民点图斑多,部分图斑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拆旧区,造成整村项目无法申报,对申报立项造成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拆迁难度不断加大。拆旧区选择按照“拆迁量少、搬迁成本低、复垦整理容易、增加耕地面积多”的原则进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地块越来越少,拆旧空间越来越小,拆迁任务越来越重,投入成本越来越高,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新立项项目村的房屋质量越来越好,实施难度越来越大。

3、筹资渠道单一,政府投入有限。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主体为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村集体,主要筹资渠道为区政府补助资金,部分为搬迁农民差额建房资金,而且因为新建房屋基础造价和户型差别,每个拆迁户的建房差额款参差不齐,经济基础不同,从而造成了资金筹集不及时,影响项目的实施。

三、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增减挂钩工作虽然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但其中亦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关键环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科学规划是前提。增减挂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个别项目推进难、甚至推不动,关键一点是规划制定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规划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可取,只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把规划与山川地形、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现实可行的规划。

群众工作是基础。增减挂钩的实施主体是群众,只有让群众充分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凡是工作推进快的项目区,群众工作都比较扎实,凡是工作推进阻力大或出现反复的,至少在群众工作上出了问题。群众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会造成大量遗留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多数群众对这项工作是支持的,个别“钉子户”都有不同的困难和情况,群众最讲实惠,群众最讲感情,群众也最明白事理。只要凡事把群众利益放在前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顾虑打消了,把技术性的问题解决了,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化,群众的工作就不难做。

资金保障是关键。搞工程、搞建设资金必须跟得上、有保障。目前,增减挂钩资金主要来源于区财政资金,群众筹资、施工方垫资能力都比较差。由于区级财政不是很发达,这就造成工程资金很难保证及时到位。这种情况下,有实力的镇(街道办事处)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工程建设,但大部分乡镇没有能力垫资。由于省市在做工程预算时,没有考虑到像建筑垃圾清理、社区围墙建设、楼房取暖等配套资金,同时由于建筑成本的动态变化,致使资金缺口成了常态。因此,必须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找准利益结合点,创新融资渠道,改进拨付方式,充分调动群众、施工方等筹资垫资的积极性,有效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乡镇重视是根本。对增减挂钩工作,承担任务的各镇(街道办事处)普遍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导,派出最精干的力量靠在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班子成员包村、工作人员包户、村干部带头入户、与考核奖惩挂钩、以奖代补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开展。由于项目区分布在各个镇(街道办事处),乡镇干部对村情民情比较熟悉,对村“两委”干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乡镇对增减挂钩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就影响和决定着工程的进度。今后,在继续实行区班子领导、区直部门包项目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把压力和动力传递到乡镇、传递到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增减挂钩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能够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聚集到农村,让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做好增减挂钩工作,既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钢城区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做好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机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可为其他地区更好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论文作者:吴乃永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经验初探论文_吴乃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