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浅析论文_陈涵

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浅析论文_陈涵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之中的重点问题,如何能够有效营造一个安全舒心的养老环境就成为了养老建筑设计之中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我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入手,深入而有详尽的探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实际的心理需求,从而为养老建筑设计提供更加有效的现实参考,提升养老建筑的设计质量。

关键词:心理需求;养老建筑;设计

引言: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变长,尤其是我国,更有着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发展不均衡等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从老年人实际的心理需求出发,探究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养老建筑设计之中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舒心的养老环境。

一、我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养老建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因此,在进行养老建筑的设计研究时也应该从老年人的研究入手。不同国家与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老年人,其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国家较为强调个体性与独立性,因此西方国家的老欧人较为独立和具备个性。而我国的老年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在个体行为上虽然能够呈现出较为独立的状态,但是从心理层面上讲仍然存在着较强的内向感与对他人的依赖性。同时,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与生理层面都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从生理层面上来讲,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发生衰退,感官系统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而从心理层面上来讲,老年人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会逐渐的钝化甚至丧失,从而使老年人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在发生逐渐隔绝,从而造成心理的孤独感。感官系统的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失去了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外部信息的获取缺乏有效的获取能力,使老年人的孤独感与日俱增。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其心理变化不仅仅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老年人本身的社会角色、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有着较大联系。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会对自身的身体情况较为敏感,对于自身的健康产生一定的怀疑,同时由于我国的传统家族理念的影响,老年人会担心自身的身体问题是否会对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老年人也会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这些问题反映出了老年人对于养老建筑的需求的迫切性[1]。

老年人在感知能力下降之后,心理调节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对生活的积极性降低,焦虑感加重,从而使老年人的思维方式朝着恶性化发展。很多老年人经常会猜测其他人的行为动机,同时会由于其他人的行动感到焦虑与恐慌,导致老年人的社交范围逐步缩小,从而产生老年人封闭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了养老建筑能够增设供老年人交流与活动的基础设施,从而针对这一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老年人会由于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改变发生心理变化,使其对过去年轻时的生活习惯充满了怀念感,更加向往进入更加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同时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这种心理诉求。通过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愿意与年轻人和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加喜爱参与儿童的活动[2]。

老年人的心理情况是评价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对于营造良好的老年人生活条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养老建筑设计而言,如果能够充分的把握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将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怀贯彻到位,能够全面提升养老建筑的设计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心理需求在养老建筑之中的应用

以我国目前的养老建筑来看,很多机构建设的年代较为久远,虽然已经经过多次翻新与改造,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养老建筑仍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养老建筑的设计之中,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实用性原则,要求养老建筑能够解决绝大部分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基础设施设计。实用性原则是基于老年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基本需求提出的,使养老建筑设计能够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使特殊人群在使用过程之中不会产生孤独感,从而提升特殊人群的自信心。对于实用性原则而言,设计方式上要避免刻意化的设计手段,要通过不漏声色的设计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能够在为每个使用者带来服务性功能的同时,拉近使用者的心理距离,从而能够有效的排解老年人的心理孤寂感,提升养老建筑的服务性能。同时,养老建筑设计形式应该能加简洁和明了,其基础设施的操作要更加简单和方便理解,使大部分老年人都能够使用养老建筑的基础设施,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去使用和尝试相应的设施,从而能够拉近老年人之间的心理具体,提升老年人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拓展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同时,对于建筑设计本身而言,应该能够有效的减少老年人的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很多的养老建筑都有着一定的障碍性,导致老年人不愿意进行出门活动,这就需要养老建筑的设计人员能够对于空间使用的难易程度进行有效了解,尽可能的降低相关设施使用的难度,减少老年人使用的障碍,从而能够为养老人群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3]。

对于养老建筑设计而言,应该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层次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养老建筑自身所在地域的地域性特征和建筑群落布局进行考虑。养老建筑本身应该做到回归城市,使老年人能够回归熟悉的生活环境,方便老年人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减少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之中居住的不适感,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从而使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养老建筑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自然风光优美秀丽的地点,同时要保证光照充足,自然风畅通,绿化基础建设较好的位置进行建设,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出行方便,应该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进行建设,从而在心理上消除老年人与养老建筑之间的隔阂,使老年人更加信赖养老建筑的环境。同时,养老建筑的选址要尽量靠近儿童和青少年活动场所,从而使老年人能够和儿童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改善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活跃养老建筑自身的氛围。在总体布局上来说,养老建筑应该提升开放型与互动性,消除老年人的自闭心理,加强养老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采用自然地形或者矮墙植被等来营造出养老建筑内外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从而满足老年人渴望与社会交流的心理需求。养老建筑本身的活动容量也应该进行扩增,同时养老建筑本身的管理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从而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4]。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也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很多老年人需要选择养老建筑和养老机构进行养老,因此,养老建筑设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就成为了当前养老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老年人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特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了养老建筑的设计人员能够以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入手,采取更加方便和灵活的养老建筑设计,完善和丰富养老建筑的功能性和便利性,从而使老年人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建筑使用,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维.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6654-6654.

[2]周孝利.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J]. 智能城市,2018,4(13):31-

32.

[3]王佳莹. 基于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探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16,(24):39-39.

[4]程爽,董环滨. 基于心里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J]. 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0(24):254.

论文作者:陈涵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设计浅析论文_陈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