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谭利平

国内外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谭利平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受到广大设计者青睐,博物馆作为一定区域内文化精神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周边景观环境的建设受到很多设计者的密切关注。当前,物质生活的富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文化底蕴丰富的博物馆往往成为大众的精神寄托。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博物馆外景观设计应融合当地文化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充分理解场地精神及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现有建筑之间相呼应,呈现景观设计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

1 国外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1.1 发展历程

国外博物馆发展起步较早,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古埃及的“缪斯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1753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立,那时的博物馆,其主要功能是收藏世界各地的文化珍品,对馆外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基本没有考虑。直到20世纪初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大规模的露天博物馆——斯堪森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户外景观也开始有了雏形,开始注重建筑与景观相呼应,结合当地原有树种进行景观打造。到20世纪中期,博物馆在设计功能性方面有所改善。当时外部景观主要考虑对外部干扰的减少,由于空间受限,景观要素也只占据少部分。到20世纪后期,国际经济形势得到好转,世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数量极速上升。

这些新旧不同的建筑形式如同一把利剑,冲击着20世纪的社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也伴随着这加建大潮呼之欲出。馆外景观设计也随着这一股股热流开始浮出水面。景观环境对博物馆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弥补了建筑及文物展品对科普教育的不足。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加快,博物馆景观设计必将成为设计师们重点关注的事情。当代博物馆由单纯的收藏扩大为展览、陈列、教育、研究的特殊机构,博物馆功能在不断地变化,其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也与建筑相辅相成,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设计手法愈加新颖独特,设计理念越来越人性,在充分考虑科普功能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长期发展做了考虑。言而总之,国外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其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改善,博物馆类型愈加广泛,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愈加完善。

2 国内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2.1 发展历程

中国从商代开始,皇室贵族就已经开始搜集各类珍品并保存起来,但未形成专门搜集藏品的场所。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由于当时国情的限制,遭到各界打压,发展相对滞后。直到1905年,张骞创建江苏南通博物苑,现代公共博物馆在中国浮出水面。文物收藏模式由“私藏”开始转变为“公藏”。20世纪初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萌芽阶段,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11年到1921年,全国的博物馆数量仅13座,类型较少,主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秀案例。在对博物馆的认识上,更看重的是开放与直观的陈列展览、传播教育,而非传统的收藏特性[2]。新中国成立以后,博物馆作为当时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高度重视,那些在战争中受到破坏的博物馆开始重建。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起来,馆外的景观设计也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振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中提出,截止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3]。国家对博物馆建设事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反映出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是一项全国乃至全球人们密切关注的精神事业。

2.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博物馆发展蒸蒸日上,不同于建设初期博物馆设计的单一性,即仅从功能性方面考虑其建设,设计缺乏灵活性,景观环境建设过于单调枯燥,公众的活动区域被大范围地限定在博物馆建筑内部[4]。当前博物馆景观设计还从文化性、生态性、创新性等各方面进行考虑,从建筑、展品以及景观方面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将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博物馆的景观设计中,弥补了早期博物馆设计的“生硬”,为博物馆长期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博物馆往往借助不同的主题和职能来达到传承地区文化的目的[5]。

3 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特点

3.1 公众参与性

城市中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角落环境空间设计以“雅、静”为主,吸引参观者在此停留、观赏、交谈,起到人流缓冲作用,而且调节人们的情绪[6]。秦艳艳等提出,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体现基本的景观特性,以防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外部空间上的植物、道路铺装、公共服务设施、雕塑小品等设计要素与人的串联,构成整体视觉印象的有机统一。设计者没有从项目本身实际情况出发,场地背景理解不够全面,从而忽略了新颖的设计带给人的直观感受。

3.2 协调统一性

博物馆是生命与自然的延续。外部环境也应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对室内展品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所以,馆外景观设计以博物馆为主体,设计风格上尽量与室内保持协调统一,主题明确。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最为基本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公众参与性、多元化、多角度地普及知识文化。一处成功的博物馆设计往往会将建筑形态与景观进行空间整合,从空间布局上体现出整体的协调性,景观环境作为建筑的共同产物,二者不分离。

3.3 功能多样性

博物馆外部环境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补充,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建筑内部空间过于沉闷枯燥,景观恰好相反,更加灵活,合理的景观设计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效果具有特殊意义。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被动式参观已不再适应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参观者更愿意主动参与,将科普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多更难忘的参观经历,充分体现其设计的独特性,更大程度的吸引游人。

3.4 文化主题性

通过博物馆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提取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及功能性,形成景观设计的方案构思草图。武红侠等提出,影响文脉最终形成及确定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在历史文脉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邓婷尹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例,介绍了景观设计如何与自贡当地地域文化相契合,从建筑形态、道路铺装、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各方面彰显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杜佳佳.博物馆应与旅游景点在竞争中求同存异[J].艺术科技,2014,27(01):125-125.

[2]申爽,杨茂川.融合地域文化的博物馆景观设计——以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3,(10):57-58.

[3]綦小骐.地方性博物馆设计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15).

[4]武红侠,王芙亭.从文脉角度思考博物馆设计[J].艺术科技,2014,(12):70-70.

[5]邓婷尹.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主题博物馆景观设计研究——以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05):167-170.

[6]Marsh,J.WHAT ARE MUSEUMS FOR[J].Creative Review.2016,36(07):30-6.

论文作者:谭利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国内外博物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论文_谭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