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的刑法定义和构成论文

贷款诈骗罪的刑法定义和构成论文

贷款诈骗罪的刑法定义和构成

陈洪燕

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 要: 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贷款诈骗犯罪,而且形式非常严峻,由此可见,贷款诈骗罪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宪法也在不断的加强法律的保护,但是贷款诈骗罪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呈现出许多多元化的特点,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贷款诈骗罪的概念、特征以及犯罪客体与对象,以期给司法界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贷款诈骗罪;构成要件;司法认定

一、贷款诈骗罪的概念

对于贷款诈骗的概念,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主观来看,犯罪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行贷款诈骗行为,而客观反应的是犯罪人以虚假的事实或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来实行贷款诈骗。由此可见,贷款诈骗性能为属于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并且侵害的数额比较大。此外,贷款诈骗行为也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贷款诈骗是仅仅围绕信贷关系来展开的犯罪行为。因而在签订信贷合同时则有可能成为行为人的犯罪手法;二是贷款诈骗与其他诈骗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贷款诈骗是属于扰乱借贷秩序的行为,并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

然而,语言与社会关系密切,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新的语言现象不断涌现。这一客观现实要求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及时完善有关条款,修订有关规范标准,推动社会语用的规范化进程。比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日益繁荣,网络语用乱象丛生,语言低俗化、语言暴力、语言癌等问题大有向现实生活蔓延的趋势,令人担忧。因此,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规范新媒体、互联网广告的语用,有现实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贷款诈骗罪可以这样定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借款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中,对金融机构采用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使其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要求行为人或与其相关的第三方交付巨大数额的贷款,从而产生的一种具有贷款性质利益的行为。

二、贷款诈骗罪的特征

(一)犯罪客体

在贷款诈骗罪中犯罪客体的表现极为复杂。由于,贷款诈骗罪的主要犯罪对象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贷款人在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贷款时,就很容易在提供证明材料或签订合同时弄虚作假,从而导致贷款诈骗罪的发生,同时,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项目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很容易形成贷款债权的问题。

参数设置时可以输入待检查报文名称中含有的关键字符,如日数据的到报检查可以输入关键字符“DAY”。并输入多个关键字符,用“,”隔开,如图4。软件通过参数设置的关键字符检查报文的到报情况,确认上传目录里是否有最新的报文。这样可以避免之前很多软件只能进行一种报文检查的局限性。观测员通过参数设置可以设置检查任何需要上传的报文,除常规站的长Z文件,也包括酸雨、风廓线、大气成分等其他的传输文件。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在贷款诈骗中,犯罪的主观方面通常指的是行为人在故意的情况下实行贷款诈骗行为,并且行为人通过非法占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项目为目的。此外,当贷款诈骗行为的构成要素特征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

(三)犯罪主体

机载双基地雷达不仅具有机载雷达监视范围宽广、机动性良好、规避地物遮挡能力强的特点,还具有双基雷达“四抗”和反隐身的优点,在提高雷达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目标检测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2]。但不同于机载单基雷达杂波,机载双基雷达杂波空时分布受双基构型影响大,且呈现严重的距离依赖性。杂波距离依赖性会导致不同距离单元杂波分布离散,杂波谱中心的多普勒频率和空间频率的严重扩展,目标会淹没在分布范围很广的杂波中,导致雷达检测性能急剧退化。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对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则是在签订合同或是履行合同义务时而形成,并且行为人会通过欺瞒真相的方式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取高额的贷款,同时在得到资金时在后期不会归还银行。此外,行为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具体可表现出五种诈骗行为:一是对于资金、项目进行编造,通过虚假的理由来骗取贷款;二是为了获取贷款对贷款合同进行捏造;三是为了获取贷款向银行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四是在担保中,对抵押物的真实价值进行捏造;五是其他的诈骗手段。

在贷款诈骗罪中,犯罪主体则属于一般主体,凡是具备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是年龄复合刑事责任所规定的,只要实行了诈骗贷款的行为,则都属于构成了贷款诈骗罪。

三、贷款诈骗罪的客体与对象

(一)货款作骗罪的客体

对于犯罪客体的界定,我国的刑法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是在社会造成侵犯伤害中形成的犯罪客体。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对于解决某一行为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为本罪对象的货款的范围

对于贷款诈骗罪而言,对犯罪对象范围的限定,只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分为四大类型,且是以机构的功能和在市场中的地位由高到低的分类为:一是中央银行,二是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四是在境内开办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对于这四大类型的金融机构贷款,是否都可以成为贷款诈骗的对象,以及在司法的具体实践中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而言,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成为贷款诈骗的犯罪对象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发放贷款项目时,对借款的一方有明确的要求,只能是具备良好专业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而其他单位或个人是无法向中国人民银行贷款。由此可见,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借款一方只能是具有专业性质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其次,商业银行是最有可能成为诈骗贷款的犯罪对象的,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许多中小企业或公民在进行贷款时都会选择商业银行贷款,所以在商业银行中各个类型的贷款项目就很容易成为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 参 考 文 献 ]

[1]吴巍,黄河.合同诈骗犯罪故意形势新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4).

[2]谢志红.试论贷款诈骗罪[J].求实,2000(1).

[3]田立文,夏汉清.贷款诈骗罪认定的疑难问题[J].人民司法,2001(12).

中图分类号: D9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4-0263-01

作者简介: 陈洪燕(1997- ),女,汉族,海南儋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标签:;  ;  ;  ;  

贷款诈骗罪的刑法定义和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