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同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研究活动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同课异构”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高中数学教学会课教研活动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札记论文,教研活动论文,高中数学论文,异构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月6日,江苏省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培养对象高中教学会课活动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学校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与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代表一起参加本次教研活动.两位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培养对象执教同一课题:“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所用教材都是苏教版《数学4》.两位教师对本节教材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读,因而教学设计、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方法都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所展现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也令同行们耳目一新.

一、“同课异构”的片断呈现

1.教学设计

教师甲:从一般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出发,渗透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研究策略.考察三个参数A、ω、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揭示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变换关系;通过对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探究,掌握由数到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师乙: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画图,由形到数,进而定性发现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熟悉由y =sinx到y=Asin(ωx+φ)的两类图象的典型变换,并作定性研究.

2.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与教学思路

教师甲教学片段1:

教师:三角函数与一般函数f(x)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特殊函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独特的特征?由函数y=(x-1)与y=f(x)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研究y=sin(x-1)与y=sinx图象的关系,并自行提炼相关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师生互动交流、步步深入,进而为进入新知建构搭好平台.

教师乙教学片段1:

教师:观看物理教学的砂摆实验(视频演示).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方法求砂摆简谐振动的表达式,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三角函数的曲线,如正弦曲线的图象以及作图的关键点.

学生:通过观看砂摆实验动态视频并围绕教师的新情境,学习的兴趣渐浓,集体回答了最近所学的三角函数图象等问题,学生学习氛围浓厚,这样引入恰到好处、别有一番风格.

(2)新知建构与师生活动

教师甲教学片段2:

学生活动:由函数y=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变化得到函数y=sin(x+φ)的图象.

学生:当φ>0时,图象向左平移φ个单位得到;当φ<0时,图象向右平移|φ|个单位得到.教师此时演示课件,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平移变换过程:首先双击y=sinx文本框,弹出编辑函数的对话框;再将y=sinx变换成y=sin(x-),此时图象由正弦曲线整体向右平移个单位,进而验证学生的结论,并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函数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0)平行移动|φ|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的.

同样的教学思路进而分别得到参数A、ω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及其相应结论,不再一一赘述.

教师乙教学片段2:

即时巩固2:要得到函数y=sin3x的图象,需将y=sinx的图象上的所有点的____不变,____变为原来的____倍即可;将函数y=sin2x图象的所有点____,即可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

数学探究3:作出函数y=2sinx和y=0.5sinx的图象,并观察与函数y=sinx图象的关系.

即时巩固3:要得到函数y=0.25sinx的图象,只需将y=sinx的图象上的所有点的____不变,____变为原来的____倍即可;将函数y=2sinx图象的所有点____,即可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

(3)知识拓展与探索成果

教师甲教学片段3:

①研究函数y=sin(x+φ)的图象与函数y=sin(ωx+φ)的图象的关系;

②研究函数y=sinωx的图象与函数y=sin(ωx+φ)的图象的关系,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并通过纠错探求一般方法;

③知识链接:函数y=Asin(ωx+φ)的物理背景.

教师乙教学片段3:

①你能设计出几种画出函数简图的方法?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②由y=sinx的图象怎样得到y=3sin(2x-)的图象.

教师乙教学片段4:

①如何由y= sinx的图象得到y=sin(2x-)的图象.

②如何由y= sinx的图象得到y=Asin(ωx+ω)(A>0,ω>0)的图象.

二、“同课异构”的会课研究

笔者主持了教研组“同课异构”的评课活动,对两位名师培养对象的示范课进行比较分析,其他教师的参与热情甚高,大家有共识也有争议.

1.“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设计要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

公开课不是表演课,不能搞成花架子,公开课必须对平时的教学有着指导意义以及研究价值.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是都能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教师甲的教学设计是从一般的函数思想拓展到三角函数,使学生进行类比、研究有章可循.教师乙的教学设计是通过一个问题链把要研究和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步步推进.虽然两位教师教学设计的形式不同,但都重视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分析、交流研讨、感受体验等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教学是一门可以百花齐放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与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一个最优的教学方案.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明显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一致.从两节课的实施过程看:教师甲对教材处理的突出之处是,由数到形来研究本节课内容,具体说是从一般函数图象性质迁移到三角函数图象性质,并一一就A、ω、φ对图象的影响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教学目标明确效果好.教师乙教学设计的思路恰好与教师甲反过来,是从形到数,从引导学生画图比较中归纳得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由具体作图到抽象归纳,虽与前者思路截然不同,但是课堂教学同样在有效中推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也很好.

(3)合理的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完善课堂教学

两位教师都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甲的课件采用“几何画板”演示,课件自然、简洁,特别是由数到形,需要图形演示时,教者根据实例及时运用“几何画板”作出相应的三角函数图象,需要很高的临场操作软件的教学功底和素养,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甲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乙采用PPT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严谨科学堪称经典,即使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只要熟悉课件同样能上好本节课,课后还有一些班级的教师也采用该课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好验证课件的完美,由此可见,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非常重要.

(4)问题情境必须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教学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营造学生渴望生成新知的认知环境,当下公开课课堂引入花样百出、无奇不用是值得商榷的.两位教师问题情境引入差异很大,决定本节课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两位教师的问题情境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能从数学问题出发引入课题,既简明扼要又注重知识内在的生成发展,如教师甲的引入,非常有利于学生数学完整体系的建立.数学问题引入直奔主题,紧扣一般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的一般与特殊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研究三角函数的方法可以借助一般函数的常用方法来研究,从而奠定由数到形来探索A、ω、φ对图象的影响的基调.教师乙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知识类比联想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探求.两位教师问题情境设计都是朝着有效的让学生生成新知的方向发展.

(5)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评课活动随着对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的深入,大家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中不断碰撞出火花.

①关于情境的引入

教师1:教师甲的引入处理时间太长,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给人有前松后紧的感觉,也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

教师2:教师甲开始的处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不仅仅看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更有一种对教材把握的大局观.

教师3: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有节奏感的,教师甲的课堂前15分钟的节奏不流畅.

②关于学生的探索与小组讨论

教师4:两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上都没有突出到位,教师引导得过多,这也是当前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通病.

教师5:学生小组的交流给人有流于形式之感,小组交流应该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6:其实本节课教师只要把要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教给学生,后面的探索、合作、交流完全可以由学生完成.

教师7:我校学生基本素质与学习能力在同地区学校中是最优秀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突出,两位教师如果对学情分析得更充分点,课堂呈现将更精彩.

③关于教学过程的编排

教师8:教师乙通过三个数学探究形成了一个问题链,在每一个数学探究后面都对应一个即时巩固,这样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的教学编排很科学,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训练要求.

教师9:教师乙这样的教学编排我认为其主导地位过于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掌控欲过于强烈,不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10:教学过程的编排直接关系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地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变数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分析教材、学生、科学合理的编排过程,更要预设课堂上将要发生的变化.

④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11:两位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自如,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教师12:这堂课如果师生共同运用信息技术就更好了.本节课可以放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师在课上首先提出研究任务,布置研究方向,分组落实研究工作,学生在计算机上做自己的研究课题,完成各自的研究课题后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同课异构”的启发与收获

本次活动,教研组全部教师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课后及时反思,共同探讨教学技艺,以“同课异构”活动为契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同课异构”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同课异构”活动克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孤立”和“隔离”的现状,通过这次对两位名师培养对象的“同课异构”评课活动和教学反思,激发起大家对课改教研的热情和兴趣,使得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氛围,教师对课堂教学探究和思考主动性强了,对相互切磋课堂教学技艺的兴趣高了.

(2)“同课异构”帮助感悟教学新理念

此次活动虽然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但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检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是与教者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三是教师的角色是否转变,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堂上教师要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3)“同课异构”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同课异构”活动对于听课者来说,就一具体课的目标、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听课中,可以吸取别人所长,更好地完善自我;在交流与研讨中,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上的不完整,加强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程度,从而促使自身专业成长.

标签:;  ;  ;  ;  ;  ;  ;  

“同班同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研究活动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