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教研组建设优化途径探索——基于河源市教研组建设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论文_张燕丽

欠发达地区教研组建设优化途径探索——基于河源市教研组建设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论文_张燕丽

广东省东源县实验中学 517500

“欠发达地区语文教研组建设”是广东省教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初中语文教研现状,为教研组建设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目标指引。

一、问卷调查结果简析

为了解欠发达地区语文教研组现状,课题组面向河源市发布了网络调研,从数据分析中了解到,参与调研的学校都较为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对于教研组的岗位责任制度50%的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在教研活动方面,最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是听评课、集体备课,达到了94.59%,显得比较单一,并且效率较低,究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任务多,深入得少;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规划。在教研组建设的方面,渴盼专业引领是最为强烈的呼声,这也可以看作是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诉求。

面对教研组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使其快速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二、教研组建设优化途径

1.教研组管理要突出以共研成长为价值导向的过程化“管理”。学科教研组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团体。教研组不是学校的行政部门,但它又在学校行政部门——教研处的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各级教研机构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区别于一般行政部门的特殊性。因此,对教研组的管理应依据其功能和特殊性,这样才能让教研组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调查中发现,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几乎都制定了教研组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并没有为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动力,反而让日常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制度形同虚设。

顾泠沅先生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现代教研组在本质上应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在对教研组的管理上要理解和尊重教研组的特殊性,切不可一味强调教研活动必须事事处处统一在制度之下,以致出现教研活动“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的应付现象。应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团队建设的优势,引导教研组建立共同的职业发展愿景,发挥互助共进的优势,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提升专业化层次。

教研工作也极难以量化考核,为此,主管部门对教研组的“管理”要以共研共成长为价值导向,深入到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去观察、分析,提出中肯意见,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务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过程诊断,就要参与教研组的听评课、集体备课活动,观察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师们的不同表现,做出诊断,以帮助教研组不断提升教研水平,提升教研活动的成效。

2.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教研组核心力量外

(1)亦应内求自我成长。在针对影响本校语文教研组建设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占比最高的因素便是“缺乏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有哪些措施能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超过70%的教师认为要建立专业指导老师队伍。这两个数据背后是欠发达地区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诉求和学科教研组建设要走向专业化的尴尬。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学校管理层都显得“求师若渴”。确实,名师的示范引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年轻老师来说,有名师引进门,专业道路会少走很多弯路。“请进来,走出去”是必须的途径,但“输血扶贫”终究难以让一个教研组真正成长为专业教研组,除了外求名师垂范,亦应内求自身不断成长,借助外力培养出“本土”的学科带头人才是一个教研组的真正成长,也才可能生长出持续生长力。

(2)善于借力,建立学区联动教研组。欠发达地区区域内师资力量不均衡,有些学校语文教研组缺乏中坚力量,有的学校甚至处于“一师一科”的境地,只能组建综合教研组,但是这样的教研组是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这样的情况,河源的和平、龙川、源城两县一区进行了学区联动的教研组建设,以就近原则划分学区或以“强弱联手”为策略,组建跨校教研组,共享优质资源,共同进步。

(3)组建教研组核心团队,细化教研组活动单位。在师资队伍强大的学校,则要对教研组进行规划。首先,教研组长要培养本组的核心团队,如将各年级备课组长、文学社指导老师、骨干教师作为教研组的核心成员组织起来。其次,要用好核心团队。统一这些核心成员的思想认识,如教研组的重要活动先经过核心团队的讨论。这些老师既是科组的中流砥柱,又将是各个备课组教研活动中的领头羊,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会给教研组的成长带来更强大的动力。

3.探索多样化的教研组的活动。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发挥职能的主要途径,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形式、参加教研活动的效果有较高的期望值。目前,规模较大的学校将其教研组进一步分为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而一些“麻雀”学校学科教师数量少,有些学科只有一位教师。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呢?

(1)教研活动常态化。笔者认为,教学研究就如一个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教研组活动的常态化能保证动力的持续。要求教师们在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还要每周开展教研活动,许多学校都难以开展,但是并非不可为。东源县实验中学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开展了好几年,集体备课如何从一开始的“形式主义”到今天“实效”式的?以下是语文科组长的讲述。

学校一开始要搞集体备课的时候,老师们都很抗拒,集体备课虽然按照学校规定坐在了一起,但是都是闲聊与主题无关的话题,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后来学校又对集体备课的成效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比如每次集备都要在工作群上传图片和活动记录,集体备课后要统一上课课件、作业,老师们逐渐体会到集体备课的好处。为了进一步探索集体备课的专业化,还举行了全校的集体备课现场展示比赛,学校又在赛后提出集体备课要走向内涵发展,建立了集体备课的主备教师模式:以教学内容原点,向上追溯课程标准中的依据,在课后的评价检测中结合考纲要求,分析近五年的中考类型题后命制练习。备课组的语文老师以板块为单位分担主备任务,每个老师一个学年精心钻研一个板块或主题的教学,每学期要打磨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案例和一篇论文。

实验中学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探索,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的成长,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联系,让老师们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某种类型课文的教学,几年下来,每个老师都能打磨出自己擅长的教学板块,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就能得到充分的磨练。

(2)教研活动内容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形式多样。在针对教研活动形式的调查中,认为理论学习有效的比例仅为0.88%,同课异构、经验介绍、案例学习等实践类形式高达97%。实践研究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维度,但是任何实践研究缺少了理论指导,都有可能走向停滞不前。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应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应用理论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指导更有效的实践研究,切不可偏废。

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根据教研组实际,确定教研组发展中长期目标,做好相对应的规划,在活动的形式上实现多样化,既可同课同构、同课异构、集备磨课进行实践研究,也可以开设讲座、沙龙、读书会、共读共写等提升理论水平,甚至还要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强教研组的活力、凝聚力。

4.加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对教研组的建设,管理制度是底线保障,活动是职能运行载体,而真正要让教研组成为一个目标一致,充满团队张力的“学习共同体”,还应以文化建设为灵魂。首先,教研组应有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如要在三年内建设成一个怎么样的教研组?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最近三年的行动规划是什么呢?目标导向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引领,更能激发出教研组成员的内驱力,让被动的管理转化为主动发展。除了价值文化的建设,还应倡导学习文化,引领教研组教师努力成长为学习型教师;倡导团队文化,引领教研组教师彼此同行,相互学习和促进。

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团队是拥有由内而外的生长力的,这种生长力就来自教研组文化,来自共同愿景下的信念。

论文作者:张燕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欠发达地区教研组建设优化途径探索——基于河源市教研组建设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论文_张燕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