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0国际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我国的“一致性”研究_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中国的“合意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意论文,国际标准论文,中国论文,责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生的重大变革,企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新的企业革命,即从“传统企业”向“社会责任型企业”转变的国际社会责任运动。这一运动最初起源于关注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运动,随后扩展到保护环境、保障人权、消除贫困、遏制腐败、创造社会公平、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劳工待遇等诸多领域,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潮。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影响不断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融入其中。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演变成一项全球性议题,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达成基本共识,成为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全球正式发布了首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即ISO 26000。ISO 26000从研究立项至正式发布历时近10年,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42个国际组织的450名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可谓是制定周期最长、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项国际标准。相对于当前国际上已有的400多项社会责任相关标准、规范及倡议而言,ISO 26000具有对社会责任内涵理解的全面性、在国际社会的权威性、适用组织的广泛性等优势,它不仅是包容性强的集大成者,更是ISO在社会道德领域标准化的首次突破(孙继荣,2010)。它标志着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正式迈向了新的阶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里程碑。

对中国而言,ISO 26000是一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一方面,参与ISO 26000的制定过程,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责任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ISO 26000对中国企业既是有益的指导,又能施加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大多数企业目前尚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并且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ISO 26000有可能对中国企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削弱其国际竞争力。无论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面对引起国际社会划时代革命的ISO 26000,我们必须加以充分重视和深入剖析,并将其转变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才能化阻力为助力,发挥其现实指导作用。这也是中国政府对ISO 26000所持的基本态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本文从简要剖析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内容结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ISO 26000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合意性,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该项标准在中国应用的建议。

二、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内容结构与基本特征

1、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

社会责任是ISO 26000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影响ISO 26000标准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是ISO 26000标准制定过程中理解最不一致,争吵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也是正式发布的标准内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李伟阳,2010)。按照ISO 26000的定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这些行为包括:(1)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2)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3)遵守适用的法律,并符合国际行为规范;(4)融入整个组织,并在其关系中得到践行(ISO,2010)。其中,“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过程;“关系”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

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到,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其中“决策”和“活动”涵盖了组织的所有行为。在ISO 26000中,就是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大主题;“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潜在影响、现实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社会整体影响、利益相关方影响,单方面影响、综合影响,历史影响、当前影响。这一本质意味着社会责任是组织最大化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的意愿、行动和绩效。此外,社会责任还必须是透明和道德的行为,其重要原则与标准是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遵守适用的法律,并符合国际行为规范;保持透明度。

2、ISO 26000的内容结构

ISO 26000标准的内容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的详尽扩展和具体的阐述,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1)范围;(2)术语和定义;(3)理解社会责任;(4)社会责任原则;(5)认识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6)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7)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指南;(8)附录(社会责任自愿性倡议和工具示例、缩略词),如图1所示。

图1 ISO 26000标准的内容结构

资料来源:ISO.ISO/FDIS 26000: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S].Geneva:ISO,2010.

3、ISO 26000的基本特征

作为涉及全世界各国、各组织、各利益相关方的普适性社会责任指南,ISO 26000标准具有三大领域九个方面的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ISO 26000标准的基本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1)ISO 26000自身性质特征。一是ISO 26000是ISO首个社会道德领域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往制定的标准主要涉及工程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产品、材料、服务和系统等方面,为全球工程技术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社会责任领域作为ISO组织标准的新兴领域,使ISO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工程技术领域,而将其工作范围延伸并扩大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领域。因此,ISO 26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首次对社会道德领域标准化的尝试;二是ISO 26000是指南性质标准。ISO 26000标准的标题即为“社会责任指南”,说明了标准的非强制性。在ISO 26000的适用范围阐释中,该标准作为指南的情况也一再提到,“本国际标准为所有类型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所处何地,提供指南”;三是ISO 26000是非管理体系标准。ISO 26000标准在其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ISO 26000国际标准不是管理体系标准”。

(2)ISO 26000适用范围特征。一是适用于所有组织。ISO 26000的适用范围将原来只针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扩大为针对所有类型组织的“组织社会责任”。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政府作为组织的一种,有其特殊性,ISO 26000在对组织的注释中提到,“组织不包含履行国家职能时的政府,如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公共政策,或代表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等”;二是不适用于认证。ISO 26000标准在其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ISO 26000标准不试图用于也不适用于认证目的、法规和合同用途。任何进行ISO 26000认证的提议或通过ISO 26000认证的声明,均是对本国际标准意图和目的的错误表达及误用。既然本国际标准不包含要求,任何此类认证均不表明符合本国际标准。”

(3)ISO 26000应用实践特征。一是无法替代相关国家义务。ISO 26000标准在其引言中明确指出,“政府组织,如同任何别的组织,可能会希望使用本国际标准,但无论如何,本国际标准并不试图替代、变更或以任何方式改变国家的义务”;二是无法替代其他倡议工具。ISO 26000标准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国际标准附录A对自愿性倡议或工具的引用,并不意味着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同这些倡议或工具,或给予其特殊地位”,并且,在适用范围中提到:“指南旨在促进社会责任领域的共识,并且补充社会责任的其它文件和倡议,而不是代替它们”;三是不作为WTO义务依据。ISO 26000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国际标准旨在为组织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指南,可用作公共政策活动的一部分。然而,就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议》的目的而言,本国际标准无意被解读为‘国际标准’、‘指引’或‘建议’,也无意为推测或发现某一行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义务提供依据。并且,本国际标准也无意为法律诉讼、投诉、辩护或任何国际、国内或其它诉讼程序的其它主张提供依据,或为作为国际习惯法的演变证据而被引用”;四是应用考虑多样性差异性。ISO 26000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在应用本国际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本国际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标准还强调,“本国际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承认遵守法律是任何组织的基本义务及其社会责任重要部分的同时,鼓励组织进行超越而不只是满足于遵守法律;促进社会责任领域的共识,并形成对其他社会责任文件和倡议的补充,而不是对这些文件和倡议的替代”。

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了解和面对ISO 26000标准

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社会迎来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无论视其为难得的机遇,还是让人忧心忡忡的严峻挑战,我们都必须面对它、了解它、分析它、应用它,然后才有可能改进它、超越它。

1、ISO 26000是中国自始至终参与和最终赞成通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也许出乎一些国际组织和某些国家的意料,中国代表团在ISO 26000的最后一轮投票中投出了赞成票,这一举动整体而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也符合我国的核心利益诉求。虽然不乏国际贸易壁垒或对国际上某些组织滥用标准等担心,但是,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打造国家软实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熟练地运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更多尊重。同时,对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出台的赞成也确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以及对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追求。

中国是ISO社会责任工作组的成员单位之一,从一开始就派出了若干专家参加了ISO 26000标准的起草和制定,虽然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存在着高度担心贸易壁垒或其他政治威胁等重大挑战和社会力量参与少、工作透明度低等一些不足,但是,这在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进程中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也确实对当前我国理性看待这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做出了积极贡献。毫无疑问,就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内容本身而言,该国际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欧洲等发达国家和众多NGO力量主导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与ISO的其他国际标准相比,发展中国家专家在ISO 26000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最后参加工作小组会议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人数最高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两倍,应该说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参与专家的平衡参与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代表团也在该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在中间过程投反对票等方式使得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核心利益诉求。因此,在目前的国际条件下,该国际标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努力追求了对各国情况的包容性。

2、ISO 26000是中国社会必须了解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运营规则、新的全球话语体系、新的组织决策环境

与此前出台的国际上的其他社会责任标准相比,作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无疑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一是对社会责任内容理解的全面性。以往的标准往往只关注社会责任的某项或几项议题,或者重点指导如何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而ISO 26000所提出的七大社会责任主题和37项议题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国际上普遍期望的社会责任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社会责任基本原则、两大基本实践和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的指南。这一标准是目前国际社会责任领域涵盖范围最广泛、结构最严谨、内容最全面的标准;二是标准在国际社会上的权威性。无论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多年发展历程所积累的专业影响力和机构权威性,还是制定过程中广泛的国家标准团体和国际组织参与,都使得ISO 26000与国际上其他的社会责任标准相比,更具权威性;三是社会责任适用组织的广泛性。这应该是在社会责任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将社会责任指南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包括政府(但不含行使主权职能时的政府)在内的所有组织。标准明确提出,不论组织类型、规模大小和运营所处何地,都可以适用ISO 26000。这在社会责任标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四是对比其他社会责任标准制定过程的更高程度的平衡性。无论是积极吸纳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及专家参与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还是努力考虑和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期望,还是全面考虑不同利益相关团体的参与要求,以及尽可能援引各国政府共同签订的权威国际文书或国际条约,与国际上其他的社会责任标准相比,ISO 26000都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阵营、国别、地域和主体的限制,实现了标准制定过程更高程度的平衡性。

因此,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挑战,或者必须警惕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ISO 26000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都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了解、研究和应用ISO 26000。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了解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运行规则、新的话语体系、新的决策环境。主要包括:一是ISO 26000已经成为了我们难得的关于社会责任甚至组织发展方式的重要知识体系,这一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方兴未艾,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高度不统一的我国社会各界而言尤为重要;二是ISO 26000需要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特别是欧洲社会责任思维方式乃至社会运行方式的重要工具,ISO 26000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欧洲发达国家对社会和组织的新的构想,是我们了解欧洲社会期望和组织发展演变趋势的重要途径;三是ISO 26000在相当程度上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潜在或实际的运行规则,虽然不同地区强制性和广泛性会存在着不少差异,但是,其作为规则的属性和潜力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是难以忽视的,特别是其隐含的价值理念和绩效评价标准需要予以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四是ISO 26000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全球话语体系,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将会在世界通行的表达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我们掌握全球主流话语体系,学会用国际社会通用的语言体系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和诚意;五是ISO 26000需要成为组织决策和活动需要考虑的新的决策环境或条件。ISO 26000虽然并不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既不以认证为目的,也确实不适合于认证,但它对组织决策和活动的依据或判断标准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一旦该视角被全球社会广泛接受而成为新的普遍的社会期望,就无疑会成为组织决策的重要社会环境和前提条件。

四、ISO 26000在中国“合意性”实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尽管中国必须了解和面对ISO 26000,以及这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虽然努力平衡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各种类型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相反,“ISO 26000是否适用于中国情境?”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对ISO 26000的七大主题和37项议题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1、研究思路

本文检验ISO 26000在中国“合意性”的思路是:第一步,检验ISO 26000七大主题的合意性。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七大主题是ISO 26000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在考察社会责任具体问题的合意性之前,首先应当检验这一分类逻辑的合意性,也即考察这七大主题是否涵盖了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第二步,检验ISO 26000的37项议题的合意性。ISO 26000将每一个主题按照类别细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责任议题。我们将考察这些议题的表述方式是否易于理解,以及这些议题本身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程度;第三步,检验ISO 26000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尽管ISO 26000明确指出标准并不适用于认证,但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我们将通过比较综合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差异,来考察这一标准是否适用于评价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2、调查样本选择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公司层级的企业作为样本,同时充分考虑了样本企业在该类别中的典型性以及参与问卷调查的意愿。根据以上考量因素,我们最终选择了国家电网公司、天津市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局、中远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石油、欧姆龙(中国)、东方雨虹等8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ISO 26000文本进行认真研读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首先通过文献学习、专家咨询和研讨会等形式,剖析ISO 26000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以此为依据,提炼出七大主题及其包含的议题和具体问题,并将其转换为与原义最为贴切的中文表述。最后形成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就社会责任七大主题的划分方式是否合理征求被调查者的意见,在操作上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二是就社会责任具体问题的表述是否易于理解、问题本身是否适用以及是否重要征求被调查者的意见,在操作上采用5级量表的评分方式;三是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给出每一层次所列议题的相对权重,并根据所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情况逐项做出评价,在操作上采用百分制的评分方式。其中,第一层次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社区参与和发展七大主题;第二层次包括37项议题;第三层次包括221项具体问题。

4、调查实施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每一个样本企业,我们都发放了4份不记名的调查问卷。其中,一份由负责社会责任工作的公司领导填写;一份由负责社会责任工作的部门主管填写;一份由负责社会责任工作的专职人员填写;一份由对情况非常了解的某一核心部门主管填写。我们通过邮寄纸质问卷或者发送电子问卷的方式,将调查问卷发放至被调查者手中。同时,我们就研究背景、调查目的、数据用途等方面对其进行说明,目的在于消除被调查者不必要的顾虑,确保问卷所反馈的信息真实有效。我们与被调查者约定问卷回收时间和形式,待问卷填写完成后,统一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为93.7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为96.67%。

五、ISO 26000在中国“合意性”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1、ISO 26000七大主题的合意性检验结果

检验七大主题合意性的逻辑,就是要求证这七大主题能否确保企业的行为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从逻辑分析的结果来看,根据ISO 26000的定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可见,社会责任涵盖组织的所有决策和活动,组织的任何行动都是决策的结果,如果在“决策”中不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就无法保证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而可被社会观测到的组织行动就是组织的“活动”,既包括产品和服务,也包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任何组织的决策和活动都可以归纳为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个领域。这意味着组织如果能在这七大主题上做到“负责任”,那么就可以认为组织是对社会负责任的。因此,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大主题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维度是合理的。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也都基本认同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这七大主题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主体内容,赞成比率分别为83.3%、100%、91.7%、100%、91.7%、100%、100%。同时,也有部分被调查者提出,应加入“透明度建设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以及“社会捐赠”等两项内容。但实际上,“透明度建设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已包含在主题“组织治理”中,而“社会捐赠”则包含在“社区参与和发展”主题中。因此,实证结果验证了逻辑分析的结论,即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这七大主题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维度是合理的。

2、ISO 26000具体问题的合意性检验结果

针对221项社会责任具体问题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重要性进行调查发现:一是被调查者认为,绝大多数问题的表述较为容易理解或非常容易理解,只有4项表述属于一般或较不容易理解的程度(得分低于3.5),如表2所示;二是绝大多数问题对中国企业较为适用或非常适用,只有4项属于较为不适用的程度(得分低于3);三是绝大多数问题对中国企业较为重要或非常重要,只有3项属于较为不重要的程度(得分低于3);四是有6项社会责任问题的适用性程度较低(得分低于3.5)而重要性程度却较高(得分高于4),它们集中于环境和公平运营实践两大主题,这些是今后ISO 26000在中国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的问题,如表3所示;五是有7项社会责任问题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程度同时不足(得分均低于3.5),它们分别属于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和公平运营实践四大主题,这些是ISO 26000在中国应用过程中可以相对不予考虑的问题,如表4所示。

3、ISO 26000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检验结果

我们尝试利用ISO 26000对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做出综合评价,各企业评价得分结果与它们在社会责任上的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表明ISO 26000在中国情境下的推广应用具有可行性。

我们还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差异,发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明显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一般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同时,企业运营所使用的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它们与生俱来便肩负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责任,人们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也会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进一步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社会责任不同领域的表现差异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在所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中,人权、社区参与和发展两个领域的差异最大;消费者问题领域的差异最小;其余四个领域的差异居中。这种评价结果也可以用现实情况加以解释。企业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有效发挥核心社会功能,而这依赖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因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得到了普遍重视。组织治理、劳工实践和公平运营实践,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必须处理好的三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和引导,尤其是针对一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行业,许多政府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对人权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关注较少,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同时,社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并不像消费者、政府那样紧密,其对于社区发展的贡献也较难衡量,这使得企业在这方面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弱,社会责任实践不足。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ISO 26000的逻辑结构和分类维度是科学合理的,七大主题涵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二是除个别项目需要进行调整外,ISO 26000的具体问题在表述上比较容易理解;三是除个别项目需要特别处理外,ISO 26000的具体问题总体上适用于中国企业;四是利用ISO 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的结果与现实基本保持一致,具有在中国情境下推广应用的可行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只有少数项目未通过合意性检验,但其对中国推广应用ISO 26000将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ISO 26000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

通过总结ISO 26000在8家被调查企业的应用情况,我们针对其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由于语境的差异,在应用之前必须将其调整为适合中国语境的表述方式。ISO 26000是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制衡的结果,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企业很难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势必会使标准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南辕北辙的负面效果。因此,建议由相关政府部门出台适合于中国语境的、统一的ISO 26000中文版本。例如,将其中一些负面表述转变为正面表述,对于人权等敏感话题适当改变表达方式等;二是在应用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应用主体的特殊性。ISO 26000不仅适用于企业,而且适用于所有组织。当应用于中国企业时,必须根据企业在行业、规模、所有制等方面的差异做出相应调整。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对象的通用的标准体系,只有保证标准的动态性和可塑性,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是针对适用性程度较低而重要性程度却较高的问题,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重视,适用性和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问题则可以忽略。在环境和公平运营实践两大主题中,有4项社会责任问题比较重要却并不适用,必须根据中国的特定情境对其进行调整,否则会对标准的应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相反,既不重要又不适用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剔除来降低标准的复杂性;四是在利用ISO 26000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尽量采用企业自评的方式,但必须提供客观的评分依据。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企业自评的方式相对于他评而言更加准确。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建议要求企业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例如,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总结,企业在社会责任某个领域获得的奖励等;五是在确定相对权重时,建议使用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定的两套权重分别计算评价结果。企业内部人员对于相对权重的判断,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且与同一套问卷中的评分在逻辑思路上保持一致。由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确定的相对权重,则具有更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且使用统一的权重也便于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建议将二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分别采用两套指标计算评价结果,通过两者的对比也可以发现企业在社会责任理解和实践方面的特点。鉴于样本企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计算了所有被调查者对一级主题和二级议题权重判断的平均值,将其作为建议权重以供参考,如表5所示。

标签:;  ;  ;  ;  ;  ;  ;  ;  ;  ;  

26000国际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我国的“一致性”研究_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