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的社会发展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时代的潮流,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是总结历史、把握时代、面向未来的必然结论,是发展观点的深化和重大发展,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江泽民理论论述的红线和核心,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当今世界,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更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迫切任务、基于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民族复兴重任的深刻认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20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全体人民的衷心拥护,我们经受了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一句话,“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P1370)。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充分说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高度重视,把发展和发展理论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一以贯之地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并确定了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思想。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靠自己的发展。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执政党兴衰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做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从而为明确党在新世纪的执政任务、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指明了方向。
二、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一向主张,发展必须是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
首先,全面发展观在我国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一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认识的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指出“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2](P440)两个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二是从“两手抓”到“社会全面发展”。在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江泽民的发展观又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发展,提出“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3],“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2](P440)。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涵盖了整个社会的主要层面和基本领域,但不能把整个社会仅仅归结为这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还包括人与自然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等。所以,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这一概括,体现了社会力量及其关系的整合性,是一个比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有整体性和时代性的概括,是发展理论本身的发展。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横向的协调,更有赖于纵向推进的可持续性。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所以,江泽民始终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2](P208)。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要给子孙后代留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江泽民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是“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2](P187)。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如果人口盲目膨胀,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子孙后代幸福的根本大计,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二是“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2](P220)。江泽民深刻地指出,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P220)。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2](P243)。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很艰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要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源;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要协调发展。总之,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安排,确保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发展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
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是一致的,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江泽民对此作了更深刻而现实的阐释,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4]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思想。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们的思想道德、社会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是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向前发展的”[5]。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观点,不仅实现了社会发展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间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也实现了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四、发展要有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第一,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第三,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关键要创新。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要形成拴心留人的环境。第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五,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好粮食安全、水资源和油气资源问题。要把农业的基础打牢,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总之,必须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从应付世界上的突发事件考虑,从为子孙后代考虑,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还必须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上,强调要善于综观全局,精心谋划,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在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强调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强调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第一、二、三产业关系上,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关系上,强调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不动摇,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朝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上,强调二者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不能割裂和对立;在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共同发展是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不同地区、行业要有差别,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把非公有制看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上,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强调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强调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强调要把二者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总之,发展的观点,是江泽民理论论述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发展理论从强调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全面发展、从重视目前和局部利益到可持续发展,凝聚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是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建设经验及时代潮流的正确总结,具有深刻的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可靠的理论指导。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江泽民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