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节目中的情与法论文

法治节目中的情与法论文

法治节目中的情与法

宋亚妮 王夏莹 谢 微

(作者单位: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摘 要: 法治节目具有普法教育、政策宣传、启发民智等社会功能,其是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亲历者,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持续增强,法治节目也大量涌现,受到了受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如何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成为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法治节目中的情与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法治节目;情与法

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各种法治节目大量涌现,其满足了当代受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受到广大受众的热爱和欢迎。法治节目通过鲜活而生动的法治案例,带给受众启迪和警示,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大量法治节目存在同质化问题,甚至一些节目为吸引受众关注,片面强调感官刺激,将节目变成了简单的“案件白描”,导致其缺乏法治内涵和社会担当。同时,一些法治节目更加重视事件本身,为突出和还原法治事件,没有融入人本关怀,促使受众无法体会法律中蕴含的大爱。因此,如何准确处理节目中 “情”与“法”的关系,是广播电视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突出节目法律属性

“法”是法治节目的重要属性,在节目中普及和宣传法律知识,是节目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制作目的,但当前,一些法治节目更加关注“故事”本身,为了吸引受众收听收看,对故事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而没有将其中蕴含的“法治知识”讲透、讲清、讲准,甚至为了迎合一些受众的猎奇心理,进而过多的展示罪犯心理和犯罪手段,设置悬念、故弄玄虚等方式,过于放大片面情节,虽然故事精彩无比,但其中蕴含的法律元素较少,节目缺乏法律内容和正面引导。

法治节目与其他节目存在本质区别,法律特质是节目的重要属性和鲜明特质,其包含了法治关怀、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从微观角度分析,节目的目的是讲述和传递法律道理与法律概念,强化受众的法律意识,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接受法治教育;从宏观角度分析,节目的发展有助于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提升公民的综合素养和法治素质。因此,法治节目需要突出“法”属性,体内充实着法律血液。首先,要从法治视角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带给受众其启发、警示和教育,突出故事中蕴含的法律和法理,促使受众收看后获得知识;其次,要尽量减少一些刺激片段和惊险过程,不能将其作为节目主旋律,受众在收看结束后一无所获,节目不仅失去了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还可能对受众造成误导;最后,节目的制作人以及主持人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不能为了追求节目影响力和收视率而片面强调“故事的精彩性”,要突出节目的法治属性。

例如:《天平在线》中的一期节目《“警察”来了》,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在所谓老板的带领下,穿上警察服装假扮执法人员进行行骗的过程,在故事描述中没有故弄玄虚,高度还原了故事真相,并且在故事中展示了骗子的心理活动。节目最后从法官角度进行了释法明义,并且促使受众分清了诈骗和招摇撞骗的异同,具有普法宣传的社会效果,突出了节目的“法治”属性。

2 注重挖掘事件细节

法治节目不仅要讲好法治故事,还要将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以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和传播,避免对法律知识进行生硬、冷漠的解释和张贴,要注重挖掘事件细节,体现故事情节化、人物命运化、情节曲折化。同时,在节目制作中挖掘事件细节,还可以充分体现法律中的“情感”要素,拉近节目和受众的心灵距离。

例如:在2014年发生的云南持枪杀人案,犯罪人使用冲锋枪疯狂枪杀6人,《法治在线》在报道这一案件时,为犯罪嫌疑人的面部打上马赛克,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对嫌疑人的尊重和保护。虽然嫌疑人触动了法律红线,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但其也拥有隐私权,嫌疑人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形象,是其正当合法的权益,因此,广播节目中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尊重。同时,在揭露罪犯犯罪动机时,制作人通过多角度的方式进行分析,没有根据其残暴行为而进行严厉的谴责,提供给了罪犯以讲述和诉说的权利。受众通过采访能够了解到:其犯罪动机是由于妻子婚内出轨,与宗族兄弟之间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他在知道该事情后提出协议离婚,但是被亲人劝阻,随后提出赔偿要求,但这一要求又落空,在自己身为男人的尊严被践踏后,他开始筹备和实施了报复行为,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从采访中我们可以听出,如果他的妻子或者宗族兄弟向他道歉,也许事情就不会如此发展,正是由于事件一步一步恶性发展,导致了他无视法律、心理扭曲,最终犯下罪行的结果。通过节目对案件深层分析,受众可以形成对人权的深刻认知,进而体会到法律对“人”的尊重。

节目在讲述交通事故法治案例的同时,还聚焦人物的遭遇、内心以及情感,促使受众牵挂人物的发展与命运,引发对案件内涵的深刻思考,体会案件背后蕴含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制作法治节目中,需要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案件情感,当受众被触动情感、触动内心,节目的社会价值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触发受众对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深刻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本理念成为时代主旋律,法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突出法治本质,还要注重体现对“人”的尊重,包括受害人、犯罪分子,都要尽力保护其人格,进而体现公平、尊重的法治精神。

3 节目融入情感元素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良知、正义与秩序,规范公民的社会行为,其本质是追求公正和公平,保证每个社会个体的根本利益。从法律的本质角度分析,法律虽然表面上是由各种条文组成,但其背后却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制作法治节目中,不能以法律表面为出发点,需要立足于其本质,在关注和聚焦法律事件的同时,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真切情感,进而扩宽节目的社会深度。

例如:《大家说法》节目中的《百度第二司机》一期中,讲述了酒驾司机与出租车司机发生撞车的法治案例,在节目开始中,记者通过调取录像,向受众展示了震撼的撞车画面,然后采访了肇事司机和交通警察,促使受众直观体验到酒驾的危害,认识到守法驾驶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节目到此就已经达到了教育和宣传的作用,但是记者依然对案件进行深入挖掘,将镜头转移到出租车司机的家庭中,司机李杰家庭十分困难,女儿患有心脏疾病,妻子长期卧病在床,李杰每天早出晚归,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家庭开销,而这次事故更是将这个家庭推进深渊。受众在看到这里后,会不禁联想:这个家庭如何维持下去?孩子有钱看病吗?

例如:《天平在线》中的一期节目《迷途》,讲述了辍学孩子小刚在网吧将人砍伤的事件。在人物采访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小刚在小学期间母亲去世,父亲随后组建了新家庭,对孩子缺少关心和教育,父亲和小刚在整个采访中关系淡漠,坐在一起基本没有任何语言交流。通过对事件细节的深度挖掘,可以引发受众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刻反思。

4 充分体现对“人”尊重

建筑工程造价是整个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其实施严格的控制与管理,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可以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而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无论是对投标商来说还是对建筑公司来说,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投标商们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尽量的选择工程造价低的公司,所以投标单位需要做好成本控制才能更有竞争力,更有中标的几率,保证本公司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降低工程建造成本很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随时关注工程建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人力的市场价格,并随时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成本。

网上校务服务平台基于开放式流程平台建设,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办事中心、流程监控中心、“云”开发中心、岗位权限配置中心、业务与数据集成中心。

面对如此庞大的家服从业人群,四川省家服企业如何引导就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四川省家服企业又是如何脱颖而出,赢得市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四川省家服企业,看他们如何在改革中寻求创新发展。

这一叙述方式体现了法治节目的发展与进步,而这种进步和社会大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如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都会为嫌疑人带上头套,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保护其人权,对构建法治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泰国公立崇华新生华立学校高中学生对汉语学习状况总体比较满意;认为学校选用的汉语教材比较适中;认可目前的教师与教学语言;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汉语,并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趣味性活动少,实用性欠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法治节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和喜爱。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需要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以法律为立足点,揭露和还原事件真相,挖掘法律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引导受众正确分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对社会事件作出正确判断,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鲍恩.电视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以央视《撒贝宁时间》为例[J].声屏世界,2019(5):24-25.

[2]刘娟远.浅析如何强化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普法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8):153,155.

[3]鲍恩.电视法制节目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以央视《撒贝宁时间》为例[J].传媒论坛,2019,2(7):80-81.

[4]刘晶,赵启莽.如何强化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普法功能[J].传播力研究,2018,2(33):144.

[5]高倩,张鹏.新闻准则在法制节目中受到的颠覆和挑战[J].传播力研究,2018,2(20):172-173.

[6]卫学莉,张帆.法制节目中依法治国理念的传播策略——以《法治进行时》为例[J].新闻战线,2015(16):9-10.

[7]张涛.以人为本 以法为基 以情为重——坚持“三贴近”,做观众满意的法制节目[J].新闻采编,2015(3):6-7.

[8]李静.电视法制节目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角色——电视法制节目现状与发展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62-63,61.

作者简介: 宋亚妮(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主持人专业素养。

标签:;  ;  ;  

法治节目中的情与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