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款准备金率的弱化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世界范围内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与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备金论文,存款论文,范围内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范围内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弱化态势

(一)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体仍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但存款准备金率已逐渐降低,由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转变为调控基础

1935年美国《银行法》的颁布使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多次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日本存款准备金率20世纪70年代后进一步降低;欧洲央行自设立以来就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确定在了2%这一非常低的水平。目前,美、日、欧经济体货币政策栏目中虽然仍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但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和支付清算的保证。

(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巴西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放弃了法定准备金制度,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完全取决于银行交易清算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传统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相机抉择或者现代货币主义为基础的货币数量规则等货币政策操作理念和框架被放弃,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内的多个国家转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些国家以短期回购利率为操作中介目标,公开市场操作地位更加突出,没有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作出要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完全取决于银行交易清算的需要。

(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变动较为复杂,但功能也有逐渐向公开市场操作基础转变的趋向

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相对复杂,一方面类似于发达国家趋于下降,如智利,20世纪70年代以前准备金要求被广泛应用,而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开放度提高,存款准备金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不再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反转提高,如马来西亚,为抑制出口剧增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通胀压力曾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随着其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准备金要求被视作能强化对短期利率发生影响的手段在发生作用。

二、世界范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原因

从各国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看,其主要原因有: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本身有一定局限性

体现在:一是存款准备金不利于央行对金融市场进行微调,对金融机构经营也带来较大震动,如果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这种震动会更大。二是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冻结流动性、影响货币乘数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过程,受到商业银行超储率、现金漏损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调控的有效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三是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增加了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及市场融资行为出现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甚至形成脱媒。

(二)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制约了存款准备金调控的有效性

随着金融市场地位的提高,传统银行机构和业务份额呈下降态势。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更多地作用于传统银行机构而不是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准备金率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受到较大局限。同时,存款准备金工具人为制造了金融机构间的不公平竞争,导致货币资金的跨机构或跨形式转移,使以规避管制为目的的金融创新得以发展,这又导致了存贷业务比重的进一步下降,反过来又制约了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框架转变的客观要求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使货币定义变得模糊不清,货币供应量难以精确计量,货币流通速度大幅波动也使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失效(米什金,1991),最终使得M1、M2等货币总量目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破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先后取消了货币总量目标,而以短期市场利率为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转变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发生了重大转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短期市场利率成为货币政策操作主流,法定存款准备制度除发挥支付清算保证功能外,主要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手段发挥作用,即通过保持稳定和可预计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促进公开市场操作顺利进行并避免货币市场急剧波动,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增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市场利率能力。

(四)存款准备金作为约束信贷扩张和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弱化

1990年以来,资本充足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要求不断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对存款准备金作为信贷扩张约束和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逐渐弱化。巴塞尔协议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管理,极大地抑制了商业银行信用扩张能力,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为零,8%的资本充足比率也规定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上限。因此,金融当局应尽可能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利于金融制度整体安排和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机构自主约束的作用。此外,金融开放加剧了金融竞争,为避免使本国金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国家倾向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表2

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

年份 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亿 基础货币(亿 外汇占款/基础 货币供应量

(亿美元)元) 元) 货币(%)(亿元)

2000

1656 1481536491 40.6 132487

2001

2122 1885039852 47.3 152888

2002

2864 2210745138 49

183246

2003

4033 2984252841 56.5 219226

2004

6099 4594058856 78.1 253207

2005

8189 6214064343 96.6 298755

2006 10663 8436177758108.5 345578

2007 15282 115169

101545113.4 403401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自人民银行专司央行职能以来我国就开始实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但直到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工具功能才逐渐发挥,2003年初我国存款准备金率降至6%。2003年9月以后,存款准备金率进入上调通道,2006年7月以来,为收回巨额外汇占款,人民银行连续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历史高位,随后出于次贷危机影响下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又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使存款准备金制度正成为现阶段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原因是:

(一)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背景下,存款准备金成为央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自2003年以来,在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资加快流入的影响下,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主要形式。为控制流动性增长,央行必须进行“对冲和干预”。从简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表3)可看出,当资产方(1)项持续增加并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时,为保持银行体系合理的流动性,央行可供选择的主动操作有:一是资产方操作,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国债等收回基础货币,或是收回再贷款和再贴现。二是负债方操作,即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或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历史上东南亚国家为对冲外汇流入过快相应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也采取过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表3 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净国外资产(1)

流通中的现金(5)

对政府的净债权(2)

准备金(6)

对市场的净债权(3) 央行票据(7)

其他项目(4)

注:1.对市场的净债权包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的余额

2.央行票据的发行也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但由于它作用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所以单独列出来。

(二)存款准备金工具的频繁使用是我国特定发展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合理选择

从2003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对冲和干预”实践看,资产方面,由于流动性充裕背景下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已降到了最低,传统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调控手段已不具主动性,而政府债券持有数量也有限。因此央行加大了负债方调控力度。体现在:一是创新性地发行央行票据收回基础货币。2003年起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票据,随着外储不断增长央票规模也在被动扩大。2008年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达到了4.24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约3.9万亿元。二是频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金融机构流动性。自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8次,累计提高10个百分点。

虽然存款准备金与央票发行在回收和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的作用类似,但存款准备金工具更具主动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一是存款准备金工具成本相对较低。自2002年起,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一直保持在1.89%,低于一年期央票利率。二是存款准备金没有“到期”期限,不存在回笼货币投放回市场的问题,而央票发行将使央行后期面临较大的票据到期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存款准备金的运用不仅减轻了央票发行和到期兑付压力,还增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

(三)在金融机构存在较多超额储备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的频繁调整并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震动

存款准备金工具以作用猛烈而著称,但我国屡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震动,也没有产生强烈的紧缩效应,这主要与金融机构普遍持有较多超额储备有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更多地是冻结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和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能力。数据显示,2006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4.8%,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共5.5个百分点法定准备率后,年末超储率仍达3.5%。但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其对货币乘数的收缩效应也有所显现,2007年末货币乘数为3.97,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四)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宣告效应”,有利于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明确表明了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意图,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经济金融主体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引导其按照央行意图调整自己的投融资决策以及支出意愿,从而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2006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上调存款准备率成为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央行发出的抑制货币信贷与投资反弹的明确信号。而2008年9月份后,针对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央行又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发出了“保增长”的明确信号。

四、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控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存款准备金工具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存款准备金工具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一是货币供应量仍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存款准备金仍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利率也没有完全市场化,还不具备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中间目标的条件,而只能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工具。二是我国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存款准备金工具仍具有较大调控作用。2007年,国内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中,贷款占比高达78.9%,而股票和企业债占比分别为13.1%和4.4%。三是公开市场操作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仍不完善。受市场操作品种、规模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制约,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我国资本充足率管理起步较晚,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能力和经验均显不足,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一旦出现流动性或支付问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将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维护经济平稳和金融稳定。

(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存款准备金调控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化及其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经济增长也出现下滑趋势。2008年三季度GDP增长9.9%,是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两位数。以流动性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存款准备金调控正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货币政策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调控方向已有所调整,在流动性管理方面,1年期和3个月期的央票发行频率均已放慢,存款准备金率也已两次下调,信贷规模调控也逐渐淡出。就存款准备金工具后期而言,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主基调的基础上,如何根据经济体流动性状况的变化适时适度灵活调整,确定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实现保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将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

标签:;  ;  ;  ;  ;  ;  ;  ;  ;  ;  ;  ;  ;  ;  

世界存款准备金率的弱化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