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薄荷糖控制血透患者水分摄入论文_董慧娜,庞学荣

巧用薄荷糖控制血透患者水分摄入论文_董慧娜,庞学荣

(原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原281医院)秦门诊血透室 河北秦皇岛 066000)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311-02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尿毒症患者治疗的方法之一。对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饮食的控制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控制水分的摄入。这是因为,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与普通肾病患者和刚刚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相比,由于较长时间的透析治疗,让原本功能不全的肾脏变得更加减弱了包括排尿在内的各种功能,只有依靠定期的血液透析来排出身体每日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多余水分和垃圾,从而达到机体的平衡,所以对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更需要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量,才能不至于因为过量的水分残留在体内,使身体的各个器官负担过重。而且长期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会因为尿量减少,而在血液透析间期出现体内水分的增加的情况。又由于每天增加的水分,有大部分会通过定期的血液透析脱水的方式排出体外,从而使水分通过肾脏,以排尿的方式排出体外的量相应的减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会使本来就功能不全的肾脏“工作量”日益减少,功能日益减退,而最终变成少尿或无尿。对于少尿或无尿的患者来说,过多的水分摄入不仅会给机体造成负担,还会出现肢体水肿、心衰、肺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

有资料统计,人的身体70%都是由水分组成的。在这些水分中,食物中的水分约占总获取量的40%,体内营养物质分解和再吸收约占10%,饮水占50%。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只有从饮水方面控制水分摄入,才能在保证机体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更有效的减少总的水分摄入量。而水作为生命之源,人从本能上便对水有特殊的依赖,一句简单的控制水分摄入,对于长期控制水分摄入的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却要每天跟自己的“本能”对抗。为了解决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控制水分摄入的大难点,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找出许多控制水分摄入的小窍门。我科患者现也利用口渴时口含薄荷糖来控制饮水,避免机体摄入过多的水分。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机理。

从神经传导的方面来讲,产生渴觉是神经的反射活动。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等人在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提到过“口渴不仅是因为没有喝水,更重要的是有一组位于大脑深处的神经元在发挥作用”。我们通过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就能利用这一点瞒天过海,骗过大脑,使发出“渴”、“需要喝水”的机体产生“喝水”后的满足感。通过最近《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我们了解到,饮水的感觉是大脑对口腔PH变化的感知。饮水后,口腔中的唾液被水代替,导致口腔酸碱度变化,进而激活了感受味觉的受体,通过感觉神经元和各级神经元的传导,最终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向机体发送信号,指示身体不再缺水。

我们经过测试发现,人的口腔正常PH值一般是6~7,吃糖后人的口腔内PH值大约在5~6之间,大约2小时口腔内PH值会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果一个人频繁吃糖,口腔就一直处于这种酸性的环境中。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机体激活了感受味觉的受体,通过感觉神经元和各级神经元的传导,最终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向机体发送信号,指示身体不再缺水,患者也就没必要靠频繁喝水来解决口渴了。

另外,从中医角度讲,薄荷糖还不同于普通的糖。其主要成分除了白砂糖外还有少量的薄荷脑和桉叶油的中药成分。中医上讲,薄荷味辛、性凉、归肺,有清香、生散的药力,还具有疏风散热、利咽喉、清头目、解郁的功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桉叶油属辛凉、解表药,有疏风解热、祛湿解毒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薄荷脑、樟脑、丁香油等。这些成份有抗抑郁、抗头痛、兴奋、止吐、止痛的作用。从而对冷静情绪有效果,可以使头脑清楚。

正是这些生津止渴、抗抑郁、冷静情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患者咽干、口渴及口渴引起的思想上的不适。还有一点便是通过口含薄荷糖,分散了口渴患者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喝水的次数和喝水的意愿,从而减少了总的摄水量。

但是,利用薄荷糖控制透析患者水分摄入,只是利用神经传导的原理、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及其药理作用,来达到控制水分摄入目的的小窍门。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少饮水次数及饮水量,真正做到控制水分还需要患者自身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在这里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借鉴及参考。

论文作者:董慧娜,庞学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巧用薄荷糖控制血透患者水分摄入论文_董慧娜,庞学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