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_区位商论文

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_区位商论文

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点与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基础论文,北京论文,变化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第二大城市,对未来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区域化中争取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京、津、沪对比中对北京经济基础进行了研究。文中所用基本方法为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

(1)基础部门:如果研究区域第i种经济活动区位商大于1, 则该部门为基础部门;反之,如果区位商小于1或等于1,则不是基础部门。区位商计算如下:

E[,i]/E

LQ[,i]=────

N[,i]/N

式中LQ[,i]为研究区域第i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商,E[,i] 为研究区域第i种经济活动水平,E为研究区域全部经济活动水平,N[,i]为整个区域体系第i种经济活动水平,N为区域体系总的经济活动水平。

在本项研究中,为了区别地区性和超地区性基础部门,首先分别以全国和全国城市体系为标准求出北京、上海、天津两类区位商,然后把前者大于1而后者小于1的行业定义为地区性基础部门,而后者大于1 的行业称为超地区性基础部门。但考虑到①消费的区域差异,尽管炼焦、炼气及煤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后一区位商大于1, 但文中归为地区性基础部门;②不同城市金融机构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在全国城市体系中北京金融和保险业的区位商仅接近1,上海则仅0.75, 但在文中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超地区性基础部门来处理。

(2)基础规模,即基础部门中活动的绝对规模,计算如下:

┌0 (LQ[,i]≤1)

S[,i]=<

E[,i]N[,i]1

│(───-───)E=(1-───)E[,i](LQ[,i]>1)

└ENLQ[,i]

式中S[,i]为研究区域第i部门的基础规模

将区域各部门基础规模S[,i]加总, 便得到研究区域基础的总规模:

1

ΣS[,i]=Σ(1-───)E[,i]

LQ[,i]

(3)基础率(P[,i]),即基础规模与基础部门规模之比例,亦可称基础度:

S[,i]

P[,i]=───

E[,i]

为准确性、可比性起见,本文分析资料以1990年人口普查中按行业门、大类分的就业人口数为基础,而1990年~1994年有关统计资料作为补充;分析范围以市区为基础,但在1990年~1994年间基础性变化分析中用市行政辖区资料作为替补。

2 北京经济基础规模、等级和类型分布

2.1 工业基础

(1)规模:计算表明,北京工业基础规模89.80万人,仅分别为上海、天津的45.1%和75.9%。从部门来看,北京仅有11个部门大于天津,其中家具、印刷为津的3.5倍以上;仅有8个部门大于沪,其中家具为沪的16倍以上。其他多数部门京小于津、沪(表1)。

(2)基础率:基础率即基础就业占总就业的百分率。 北京工业的这一比率为61.0%,即大致100个工人中有61 个是为外部市场服务的,低于津、沪两市,后者基础率分别为72.4%和77.2%。这表明,与津、沪相比,北京工业“内向性”较强。但分部门来看,相对津沪而言,北京饮料、缝纫、家具、印刷、工艺美术品、建材制品等工业具有较强的“外向性”。

(3)等级:北京地区性基础部门有:煤炭采选、石油加工、 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家具、炼焦煤气及煤制品、建材制品、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食品、纺织、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医药、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造纸及纸制品以及机械工业;超地区性基础部门为:饲料、缝纫、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仪表仪器工业,它们主要归属耗水小、污染轻的工业。据表1,北京地区性基础规模分别为津、沪的3.7倍和6.9倍, 而超地区性基础规模分别只有津、沪的44%和24%。这表明,北京是一个地区性较强的工业中心。

(4)结构:据表2,在工业基础结构中,①北京污染轻且中、低度耗水的基础占81.9%,较津78.8%高出3.1个百分点,而较沪83.4 %低1.4个百分点,而重污染且高耗水的基础则占15.7%,虽较津18.4 %的水平低但高于沪的14.8%。因而,相对沪而言,北京工业基础不利于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这是同北京水和环境资源相对稀缺的特点不适应的。②北京污染轻且中、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基础部门占49.6%,分别较津38.9%、沪47.3%高出10.7和2.3个百分点。 这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知识密集的特点。③北京污染轻且低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工业基础占22.7%,分别较津、沪高出5.1个和8.7个百分点。这是北京印刷、缝纫等城市型工业相对优势的反映。

表1 北京工业基础规模、基础率及其为天津、上海的倍数*

Tab.1 Scale and ratio of industrial economic bases for

Beijing and their times over the base of Tianjin and Shanghai

部门规模(万人) 天津 上海

总工业基础

89.8 0.45 0.76

地区性基础

43.0 3.70 6.94

超地区性基础 46.8 0.44 0.24

煤炭采选 1.3 —*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0.7 0.58 0.38

家具 1.3 4.68 16.37

木材加工 0.4 0.52 0.53

印刷业4.9 3.52 1.52

饮料制造 0.6 1.77 1.99

建材 5.1 1.75 1.80

工艺美术制造 2.0 1.42 2.78

饲料工业 0.2 1.36

缝纫业5.2 1.45 1.01

炼焦 1.6 1.09 1.0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10.6 1.40 0.81

仪器仪表制造 3.5 1.66 0.51

电气器械及器材制造6.2 0.82 0.46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8.0 1.45 0.63

纺织业2.4 0.15 0.0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1.7 0.88 0.35

医药工业 1.5 0.75 0.53

食品制造 3.1 0.74 0.68

机械工业 14.5 0.68 0.33

化纤工业 0.2 0.64 0.18

塑料 1.3 0.64 0.41

黑色金属冶炼与加延2.2 0.61 0.16

石油加工 0.5 0.51 1.13

橡胶 1.4 0.40 0.37

金属制品 4.4 0.40 0.44

化学工业 3.9 0.38 0.48

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延0.2 0.34 0.08

造纸 0.8 0.26 0.38

部门 基础率天津 上海

总工业基础

地区性基础

超地区性基础

煤炭采选 25.9 ——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45.1 0.71 0.68

家具 54.9 2.06 7.42

木材加工 31.9 0.47 0.69

印刷业

84.5 1.28 1.10

饮料制造 38.0 1.25 1.86

建材 50.1 1.19 1.47

工艺美术制造 59.8 1.05 1.89

饲料工业 54.2 0.96

缝纫业

65.6 1.05 1.03

炼焦 82.8 0.96 1.0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81.1 1.02 0.98

仪器仪表制造 86.5 0.10 0.94

电气器械及器材制造

75.1 0.91 0.87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87.4 1.02 0.96

纺织业

26.1 0.35 0.3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 78.6 0.93 0.87

医药工业 71.5 0.89 0.89

食品制造 50.0 0.79 0.88

机械工业 67.9 0.85 0.79

化纤工业 51.6 0.79 0.63

塑料 54.2 0.77 0.74

黑色金属冶炼与加延

57.3 0.78 0.65

石油加工 60.6 0.76 1.04

橡胶 67.6 0.77 0.80

金属制品 65.3 0.76 0.82

化学工业 56.5 0.69 0.79

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延

30.0 0.50 0.36

造纸 37.9 0.50 0.63

* ①表中“—”表示天津或上海该工业部门经济基础为零。

②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表6—1和表6—2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表2 京、津、 沪三市按资源使用密度和污染程度分类的工业基础结构*

Tab.2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bases

北京上海

类别

万人 % 万人 %

轻污染、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43.148.091.445.9

轻污染、低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20.322.726.013.0

轻污染、中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1.5 1.6 2.8 1.4

轻污染、中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8.6 9.646.023.1

轻污染、高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0.5 0.5 0.4 0.2

轻污染、高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0.6 0.7 0.3 0.2

重污染、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0.2 0.2 2.7 1.4

重污染、中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1.3 1.4 0.0 0.0

重污染、高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7.9 8.824.512.3

重污染、高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5.9 6.5 5.0 2.5

采盐业 ————————

总计 89.8100.0

199.1

100.0

天津

类别

万人 %

轻污染、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44.137.3

轻污染、低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20.917.6

轻污染、中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1.9 1.6

轻污染、中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26.322.2

轻污染、高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0.9 0.8

轻污染、高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0.3 0.3

重污染、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0.6 0.5

重污染、中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0.0 0.0

重污染、高耗水的知识密集型 15.813.3

重污染、高耗水的非知识密集型 6.0 5.0

采盐业

1.6 1.3

总计 118.4100.0

*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高于全部工业总合水平的行业,称为知识密集型工业,反之,称为非知识密集型工业;万元工业产值耗水在50m[3]~100m[3]以下的工业,称为中度耗水的工业,在50m[3] 以下的称为低度耗水的工业,在100m[3]以上的则称为耗水大的工业; 万元工业产值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均低于整个工业相应指标水平的工业,称为轻污染的工业,反之,则为重污染的工业。分类的数据采自①《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②《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3)》,③《北京统计年鉴(1993)》第205页,④《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3 )》第74、76~77页,⑤王志国,樊凯.首都水资源危机及其解决途径.见:首都地区经济发展布局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由于轻或重污染、耗水大或小以及知识或非知识密集均以全部工业总合水平为划分标准,因而分类是相对的。

2.2 服务基础

分析表明,在30个服务行业中,除地质勘探与普查、水上运输为非基础部门外,北京其他28个行业均为辐射全国的超地区性基础。规模最大的7个基础部门依次是:土木工程建筑、批发零售贸易、教育、 科学研究、国家机关、居民服务、企业管理,其规模多在10万人以上;最小的5个部门依次是:保险、政党机关、广播电视、咨询服务、金融、 邮电通讯。基础率最高的10个部门依次是: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文化艺术、企业管理、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航空运输、土木工程建筑(表3)。

比较来看,北京服务基础规模大于津、沪,分别为二者的2.30倍和1.39倍,服务基础率高于津、沪,分别较二者高出8和4.9个百分点,北京超地区基础部门为28个,而上海26个、天津23个。这表明,北京是规模较大、“外向”程度较高、门类相对齐全的服务中心。

为了清楚地识别北京各类服务基础的地位,我们将服务活动粗略地分为政治、文化和商业性三类。如表3所示。

分析表明,北京是:

(1)独一无二的全国性政治中心。北京国家机关、 政党机关均为超地区性基础,其规模分别达16.6万人和0.4万人,基础率分别为72.6%和47.0%,而上海国家机关为地区性基础、政党机关为非基础部门,天津国家机关、政党机关为地区性基础。这表明,与首都地位相对称,北京是中国 独一无二的全国性政治中心。

表3 北京服务基础规模、基础率及其与上海、天津比较

Tab.3 Scale and ratio of service economic bases for Beijing and their percent over base of Tianjin and Shanghai

规模

项目

人数(万人)占沪% 占津%

总规模

194.7 138.9 230.3

地区性规模 0.00.00.0

超地区性规模 194.7 143.6 266.0

1 政治文化73.9 207.3 311.2

1.1 政治17.1 378.0 296.0

国家机关16.6 368.4 290.2

政党机关 0.4 —— 1 271.8

1.2 文化56.8 183.5 316.2

教育18.3 422.9 282.5

科学研究17.6 265.8 583.9

卫生体育 9.7 114.3 222.9

文化艺术 7.0 248.1 764.3

社会团体 3.5 243.3 360.5

广播电视 0.6 597.4 ——

2 商业性服务 120.9 115.6 198.8

2.1 工程服务35.2 161.4 232.0

土木工程建筑28.3 167.9 232.0

线路管道与设备安装

3.6

85.8 199.1

勘察设计 3.3 422.9 282.5

2.2 房地产管理* 5.5 119.6 392.9

2.3 信息服务 7.4 202.9 188.6

综合技术服务 4.5 338.0 504.6

邮电通讯 1.9 106.0 286.6

咨询 9.5 202.1 311.4

地质勘探与普查

0.0 —— 0.0

2.4 企业管理10.5 239.1 358.4

2.5 金融 1.7 167.0 203.8

金融 1.6 166.2 201.7

保险 0.1 183.7 254.4

2.6 公铁航空运输 7.7 286.1 264.2

铁路运输* * 5.1 548.9 293.6

公路运输* * 1.9 175.5 200.0

航空运输* * 0.7 102.9 304.3

2.7 商业29.1

82.0 132.7

批发零售贸易20.2

85.8 199.1

公共饮食 4.5 103.9 197.7

物资供销 2.2

85.2 158.4

仓储 2.2

67.6

56.9

2.8 居民服务13.9 166.6 538.0

2.9 公用事业 9.2

73.5 152.7

2.10交通运输辅助* * 0.9

16.9

41.5

基 础 率

项目

%

占沪% 占津%

地区性规模

超地区性规模

1 政治文化

1.1 政治

国家机关72.6

182.4 134.9

政党机关47.0

—— 566.3

1.2 文化

教育66.7

124.0 122.2

科学研究96.0

107.7 114.7

卫生体育73.7

106.5 119.8

文化艺术90.3

115.5 145.6

社会团体84.2

125.7 128.9

广播电视78.7

247.5 ——

2 商业性服务

2.1 工程服务

土木工程建筑88.4

109.7 109.5

线路管道与设备安装 88.399.2 107.6

勘察设计92.8

125.6 108.7

2.2 房地产管理* 87.3

104.4 124.7

2.3 信息服务

综合技术服务95.2

111.0 113.3

邮电通讯74.7

102.6 132.0

咨询93.0

101.9 115.7

地质勘探与普查

0.0

——0.0

2.4 企业管理89.4

116.9 119.7

2.5 金融

金融54.9

135.6 125.3

保险48.9

125.4 145.1

2.6 公铁航空运输64.5

179.7 132.2

铁路运输* * 67.3

270.3 137.1

公路运输* * 53.1

145.1 119.9

航空运输* * 87.5

102.9 114.1

2.7 商业

批发零售贸易59.394.6 104.0

公共饮食69.9

104.0 117.3

物资供销73.398.1 108.1

仓储 8.893.9 88.1

2.8 居民服务83.7

113.1 152.5

2.9 公用事业89.897.9 101.9

2.10交通运输辅助* * 41.953.0 59.3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第86页~87页从业人员数计算。

* *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第465 页各地国有单位交通运输职工人数和第86页~87页从业人数计算。其他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第366页~383页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②由于北京缺乏水运,笼统以交通运输而论,北京交通运输并非超地区性服务基础。为了反映北京的真实情况,我们将交通运输按运输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并将水上运输和交通运输辅助单列出来。

(2)规模最大、门类齐全的全国性文化中心。 北京各项文化活动均为超地区性基础,社团、文艺、广播、电视、卫生、体育、教育和科研分项基础规模依次是上海的2.4、2.5、6.0、1.1、4.2和2.7倍,总基础规模系上海的1.8倍。上海除广播电视为地区性基础外, 其他各项文化活动均为超地区性基础,文化基础规模31万余人;天津广播电视为非基础部门,文化艺术为地区性基础部门,只有社会团体、卫生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为超地区性基础部门。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规模只是北京的47.4%和17.1%。因此,北京是规模最大、门类齐全的全国性文化中心,而上海则只是华东地区广播电视中心和第二大且基础较单一的全国性文化中心,天津只是华北地区政治中心、文艺中心和基础单一的以科学、教育为主体的全国性文化中心。

(3)规模最大的全国商业性服务中心。 北京商业性服务基础规模为上海的1.16倍、天津的1.99倍。从京、津、沪比较来看,北京是①土木工程建筑业和勘察设计基础强度最大而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弱于上海的、最大的全国工程服务中心;②最大的全国房地产管理中心;③最大的全国信息服务中心;④最大的全国企业管理中心;⑤最大的全国金融中心;⑥最大的全国陆路和航空运输中心;⑦公共饮食基础最大、仓储基础最弱、总规模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全国商业中心;⑧最大的全国居民服务中心;⑨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全国公用事业中心。但因没有海岸线和海港,没有水上运输基础,交通运输辅助基础也十分弱小。

那么,北京作为全国商业性服务中心是否适应首都功能要求?回答是肯定的。

一般地讲,首都功能是通过“过境”服务、“消费者”服务、“商业”存在(派驻机构)以及自然人流动(即自然人在域外提供服务,如政治领导人、学者、文艺工作者外出访问和考察等)发挥的。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产出信息、人才。这两方面的作用势必引起人口、资本、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进而可能使首都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特别是商业性服务中心。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首都功能的结构和规模。后者则主要决定于以下因素:

(1 )是单纯的国家政治中心还是集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身。单纯的政治中心人口规模小、人才和信息优势不明显,而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相结合不仅使人口规模成倍增长,而且人才和信息结构改善、规模扩大。因此,从各国首都的经验来看,那些作为单纯政治中心的首都,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都不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融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首都,如日本首都东京、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等都同时是国家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结合是北京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直接的决定因素。如前所述,北京服务全国的政治就业人口为170808人,若假定平均每个服务全国的政治就业人口连带1个家庭人口,则求得北京政治中心常住人口341616人,加上13.2万人与政治活动直接有关的外来公务公差人员(根据1994年11月10日流动人口调查),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但如果将服务全国的文化人口及其连带家庭人口,以及与文化中心直接有关的75.8万旅游流动人口和44.2万其他流动人口计入,人口规模高达280.9万人, 这相当于一个规模较大的特大城市。

(2)是中央集权制还是联邦制国家首都。 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集中较多权力和基础、国家机关布局集中,首都趋向较大的人口规模、较强的人才和信息优势。相反,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权力和基础较少、国家行政机关布局相对分散,首都趋向较小的人口规模、较弱的人才和信息优势。因此,世界上联邦制国家的首都一般不是国家经济中心,而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一般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我国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权威,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在首都高度集中。这势必促成北京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3)国有经济的地位和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大小。 首都通常是国有经济所有者和国民经济调控者集中地。因此,一个国家国有经济的地位越高,越有利其首都作为国家经济中心。我国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强,势必加强北京的经济地位。

3 北京经济基础变化趋势

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1990年~1994年北京市工业和服务基础的变化。由此可知,90年代以来,总的讲,北京工业经济基础是向外相对扩散的,而服务基础则相对集中,但从结构变化来看,有以下特点:

表4 北京市工业经济基础区位商变化类型

Tab.4 The types of industrial economic bases by the change of location quotient

类型上升型*

知识密集型

低耗水、轻污染类 机械工业(1.03/1.42)

电器(0.77/0.78)

仪器仪表(1.38/1.38)

中耗水、轻污染类

高耗水、轻污染类 石油加工及炼集(0.20/1.28)

非知识密集型

低耗水、轻污染类 服务(1.64/1.87)

皮革、毛皮及羽绒(0.53/0.76)

家具(1.43/2.61)

文体用品(1.59/1.65)

金属制品(0.90/1.20)

中耗水、轻污染类 纺织(0.53/0.69)

低耗水、重污染类

高耗水、轻污染类 饮料制造(0.78/1.61)

高耗水、重污染类 非金属矿物制品(0.73/0.88)

造纸及纸制品(0.51/0.52)

类型 下降型

知识密集型

低耗水、轻污染类 交通运输设备(1.75/1.54)

电子及通讯设备(1.75/1.54)

中耗水、轻污染类 医药工业(0.86/0.83)

高耗水、轻污染类

非知识密集型

低耗水、轻污染类 印刷(2.36/2.33)

中耗水、轻污染类 食品(1.02/0.79)

木材加工(1.01/0.69)

橡胶制品(1.01/0.45)

塑料制品(0.71/0.53)

低耗水、重污染类

高耗水、轻污染类

高耗水、重污染类

* 上升型系区位商上升者;下降型系区位商下降者。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399~400; 北京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91.292;中国统计年鉴,1994.388;北京市统计年鉴, 1995.209。

表5 北京服务基础区位商

Tab.5 Location quotient of service in Beijing

项目 1990 1994

工业1.94 1.73

地质普查、勘探业和水利管理业1.35* 1.60

工程服务2.39 1.95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仓储业2.25* 1.37

商业、公共饮食、物资供销2.25 1.79

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 5.13 7.98

务和咨询服务业

项目 1990 1994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2.29 2.77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2.51 2.67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3.53 13.66

金融、保险业1.67 2.0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92 3.21

其他1.00 0.78

*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其它均按《中国统计年鉴》(1991和1995)统计资料计算。

(1)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印刷等外, 低耗水且轻污染类工业的相对优势普遍上升,以及除纺织外中度耗水、轻污染类工业的相对优势普遍下降。这在总体上是适应北京知识相对丰裕、外部经济性相对优越但水和环境资源相对稀缺的特点的。但电子及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印刷工业的相对优势的下降则是与北京特点不适应的。

(2)其他各类工业的相对优势, 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化学工业下降外,均是上升的。前者是与北京的地方性稀缺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后者则是背道而驰的。

(3)服务经济基础中, 向外分散因而相对集中程度下降的基础系工程服务、交通和商饮物资供应仓储业,而趋集中的基础则系政治文化、信息服务、金融和企业管理。这既反映了北京信息密集的特点,又是适应北京国际城市化发展要求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一个城市和地区将较多地生产和输出密集利用其相对有利的要素、外部性和战略行为的产业,而输入密集利用其相对不利的要素、外部性和战略行为的产业。北京知识和信息相对密集、外部经济条件优越,又是国务院明确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有限几个城市之一,但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相对稀缺。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和环境政策法规偏在事后治理,北京的优、劣势并没有充分转化市场信号而有效地影响企业、部门和地方决策。这是上述与北京特点不适应的基础变化趋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和可持续发展国策的贯彻实施,北京在要素、外部经济、需求和战略行为方面的潜力势必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从而上述产业和基础变化中与北京特点相适应的趋势将得到强化,而不适应的趋势将得到抑制和扭转。

4 政策建议

4.1 明确北京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上述表明,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中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国最大的服务中心,二是全国低耗水且轻污染的知识、非知识密集型工业中心。这种中心地位不仅是与北京的特点相适应的,而且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应从战略上明确这一点。

4.2 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基础

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就指出,“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然而,国际城市系生产者服务业相对高度集中、且基础规模大,因而在国际分工和价值循环中居支配地位的城市,它以势力雄厚的区域经济为基础,随着生产者服务市场化、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等级—空间分工”发展而兴起。与主要国际城市相比,北京生产者服务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把生产者服务业作为北京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使之成为有国际支配力的基础。首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服务生产从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够经济地独立出来,努力实现生产者服务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其次,通过鼓励本地企业跨地跨国经营和吸引外地外国公司总部在北京安家落户,推动以北京为据点的企业“头脑”与“手脚”之间的区际与国际分工,促进北京作为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的形成。

4.3 重点发展耗水少、污染低、适合首都特点的知识、 非知识密集型工业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耗水小、污染轻的知识、非知识密集型工业是适应北京特点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机制不完善,北京一方面高耗水高污染工业过度发展,以致成为可以为区外服务的地区性基础,另一方面耗水少、污染低的城市型工业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相对不足。这表现在,一是耗水小、污染低和知识密集型工业远远弱于上海;二是非知识密集型工业虽高于上海但远未充分发挥潜力。例如,纽约非知识密集型工业中的成衣业和印刷出版业分别占其制造业总产值的26.9%和12.2%,而北京缝纫业和印刷出版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低于这一水平。因此,要通过积极推进包括城市用水在内的要素价格自由化,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以及制定和实施严厉的环境标准和政策,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耗水少、污染低的知识、非知识密集型工业。应当指出的,北京是一个人口千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扩大就业始终是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单纯强调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而忽视耗水少、污染低的非知识密集型工业的战略地位,将是极其有害的。

4.4 协调北京与周围地区、特别是与天津的关系

北京周围地区、特别是天津对北京建设国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发达的周围地区经济是国际城市必不可少的区域基础,而且也因为沿渤海湾的港口、特别是天津枢纽港是北京的海上门户。因此,北京要站在建设国际城市的战略高度,积极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努力协调好与周围地区、特别是与天津的关系。为此,一方面要形成共识,树立发展周围地区经济就是发展北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要把与首都特点不适应的产业和基础及其相关的技术、市场尽可能地让与适宜的周围地区,扶持其经济发展。

来稿日期:1996—09;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02。

标签:;  ;  ;  

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_区位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