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剪刀差”存在的必要性_剪刀差论文

论“剪刀差”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剪刀差论文,必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剪刀差”含义的界定

关于“剪刀差”的概念,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①为了不至于引起误解,在本文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剪刀差”的定义作个明确的说明。本文所指的是比值剪刀差,即剪刀差是反映商品价格与其价值偏离程度的经济指标,其实质是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是工业对农业的一种隐性剥削,直接表现为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的不合理,间接表现为工农业收入差别不合理。

必须指出,这里的“价值”不是工农业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而是价值的转化形态--生产价格②,确切地说,剪刀差是反映工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与其生产价格偏离情况的经济指标。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必然的、正常的,但生产价格与其价值往往不一致,故由此导致的商品实际价格与生产价格的背离不应视作剪刀差。造成工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其价值偏离的因素有:

(一)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 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一般是不等的,只有在中等构成的部门例外。若资本构成高于中等水平,则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反之则低于其价值。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工业部门的资本构成高于农业,从而使得工业品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反映在收入关系上,表现为相同价值的工农业劳动力,其收入可以不同,工业劳动力除了获得同样的劳动收益外,还可以获得较多的资本收益。

(二)工农业实际劳动时间的差别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得农民每年的实际劳动时间远小于工人(在我国只相当于工人的1/4-1/3)。假设等量的可变资本(V)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VAL)相同,那么,由于每年的实际劳动时间不同,等量可变资本在工农业两个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前者大于后者;再假设工农业资本构成(C/V)相同,比较一下等量可变资本一年内在工农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C+VAL)与其生产价格(C+V+P)(P为平均利润),可以发现(下标为1的代表工业,下标为2的代表农业):

因为V1=V2且C1/V1=C2/V2,所以C1=C2,C1+V1=C2+V2,所以P1=P2,C1+V1+P1=C2+V2+P2 ①

因为V1=V2,所以VAL1>VAL2,V1+VAL1>V2+VAL2②

因此在工农业资本构成相同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相同的工农产品,其价值是不同的,工业品价值高于农产品,也即,工业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农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反映在收入关系上,表现为同一价值的工农业劳动力每年可以获得相同的收入,虽然他们的实际劳动时间不同。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商品的实际价格应该与其生产价格相一致。那种忽视工农业资本构成的差别,忽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片面强调商品应该按价格出售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以工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与生产价格的背离程度所计算出来的剪刀差指标,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生产价格是成本(C+V)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时的价格,如果工农业成本利润率相同,都等于平均利润率,这意味着工农产品均能按生产价格出售,因而不存在剪刀差;如果工业利润率高于农业,说明工业品的实际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低于其生产价格,因而存在剪刀差。故我们可以用成本利润率来作为剪刀差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本计算中,农业劳动成本常常被低估,其根源在于低估了农业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工农业劳动不同质,不能直接比较工农业劳动力价值的大小,故一般都以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成本来代替劳动力的价值,其理论依据是: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③。但是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比较工农业劳动力价值是不合理的,错在以个别劳动时间来代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个别生产成本来代替社会平均生产成本、以实际投入成本来代替必需成本。在同一时期内,虽然生产同等价值的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成本一定,但通过不同的方式,生产同一劳动力所需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生产成本却不尽相同,而且差距常常很大。例如培养同样素质的人才,可以以米食为主,也可以以肉食为主;可以住草棚,也可以住宾馆;可以自学,也可以去学校学习……工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不同,在农村,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艰苦,培养同样的劳动力所花费的个别成本应小于城市,也就是说,在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效率比城市高。此外,实际投入的成本并不一定等于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成本,劳动者纯粹为了享受而花去的费用,并不能创造劳动力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享受费用在生产劳动力所投入的实际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效率越低。关于这一点将在本文的后面部分作详细的论述。

本文旨在对剪刀差是否存在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未涉及到剪刀差大小的定量计算。笔者以为,剪刀差的出现是工农业技术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在我国现阶段存在,而且将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限于篇幅,文章未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分析。

二、剪刀差存在的中短期原因--关于剪刀差形成的若干观点

(一)政策形成 这种观点认为,政府的农业歧视政策是形成剪刀差的根本原因。在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政府为了从农业中积累资金来发展比较落后的工业,除了征收农业税外,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农业歧视政策:政府有意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相对提高农村工业品销售价格,人为地造成农产品价格低于其生产价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现象,从而形成剪刀差。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效果更好,是因为它能比较隐蔽地获得农业资金,比起直接征收农业税,它可以减少农民对政策的抱怨和反感。但剪刀差政策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政府在农产品供销方面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用行政命令来稳定农产品的生产,用凭票供应来限制农产品的消费,以缓和低价格下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政府应垄断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防止其他经济成分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而抬高农产品价格,等等。要做到这些,必须对农产品市场实行全面的政府干预。故实行剪刀差政策的国家一般都应是计划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因此,在实行工业化战略的计划经济国家,剪刀差普遍存在:工业化使得剪刀差政策有实施的必要,计划经济为其实施提供了可能。

用这种观点解释剪刀差的形成,比较简明和直观,易为人们接受,因而成为一种主流观点。但是如果政府取消农产品歧视政策,剪刀差是否存在呢?事实证明,剪刀差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存在于计划经济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有人认为,政府政策并非形成剪刀差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扩大剪刀差(农业歧视政策)和缩小剪刀差(农业保护政策)的原因。这样就引出了下面一系列关于探讨剪刀差成因的观点。

(二)市场形成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剪刀差是由不完全竞争的工业品市场形成的。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农业生产者处于不平等的交换地位,工业生产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要求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农业生产较为分散,经营的适度规模较小。一般地说,生产适度规模越大的行业,垄断程度越高,因此,工业生产者拥有相对垄断的地位。同时,某些政策法规例如专利法、进入限制等保证了一些工业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并与之竞争,从而造成垄断,但这些法规很少能运用于农业。而一旦形成垄断之后,工业生产者即可借此来提高工业品的价格,剥削其交易伙伴并获得超额利润。④

这一观点事实上只解释了农村工业品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原因,而没有解释为什么农产品价格会长期低于其生产价格。就市场结构来说,农产品市场非常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平均收益四者相等,不存在超额利润,也不至于亏损,但农产品价格低于其生产价格的现象却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为说明这一问题,又产生了下面的观点。

(三)要素形成 这一观点认为,农业生产要素转移困难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的原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源(含气候)、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同工业相比,这些要素更难调整。首先,土地资源状况长期固定不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每个地区都形成了各自适宜的、稳定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品种结构调整困难,使得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农产品在低价格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缺乏通过调整供给以刺激价格回升的动力。其次,农业劳动力难以转移,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受到资金、技术、政策法规及自身素质的限制,很难向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劳动力普遍供过于求,价格较低,因而农产品价格偏低(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长期超额利润,农产品价格等于各要素价格之和)。第三,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农业固定资产用途单一,难以转移到其他行业,因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大型农机具,所以表现尤为明显。农产品价格上升会刺激农民的投资热情,添置农业固定资产。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农业投资增加使得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下跌,而一旦价格下跌,这些固定资产因无其他投资方向可供选择,只得继续服务于农业,所以农产品产量并未太多地减少,下降的价格将长时间地存在,难以再回升,这就是农业的“投资陷阱”。受农产品供给变化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也呈较大幅度地波动,价格的升降会持续出现,从而使得农民经常进入“投资陷阱”,导致了农产品短期高价格与长期低价格交替出现的局面,高价格带来的短暂利润小于低价格带来的长期亏损,农产品长期价格之和小于其生产价格之和。

但是,这些都是剪刀差存在的中短期原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强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歧视政策将最终取消;第二,垄断并非工业的专利,竞争的结果也会导致农业的垄断。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农业垄断提供了可能,同时,为反对工业垄断者的剥削和追求农业垄断利润,农业生产者有实行垄断经营的必要,应该知道,即使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垄断经营一样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三,在长期中,农业生产结构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农产品供给弹性增大,农业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价格上升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另外,在长期情况下,农民会对农业的投资效果形成一个适应性的预测,避免进入“投资陷阱”。

三、剪刀差存在的长期原因--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平衡发展

剪刀差间接表现为工农收入差别。为什么长期以来,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能消灭这一差别,不能形成均衡的工农业劳动力价格,是因为农业劳动力价值天生就低于工业,还是有其他原因?笔者认为,工农收入差别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前者,而在于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均衡发展。在证明这一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假定促使工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唯一因素是劳动力收入的差别,其他因素诸如劳动时间、工作环境、辛苦程度等的差别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一)工农技术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工农收入的长期不平衡 产业革命以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都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发展迅速,但是两者的发展方式是不同的: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工业品数量和种类的绝对增长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内含式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相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产品的绝对量增加缓慢。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到技术和土地因素的制约,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客观上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产量的增长受到需求的抑制,缺乏增长的动力。

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来实现的。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和依赖性,即先有工业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于是从农业中吸收劳动力,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滞后性和依赖性决定了农业劳动力收入提高的滞后性和依赖性,决定了农业劳动力收入低于工业的客观必然性。

假设农业绝对产量不变(因为我们要比较的是工农业收入水平的差别,绝对产量提高与否,对本文的分析结果没有影响。例如当农业总产值增长10%,工业总产值增长20%时,可以假设农业总产值不变,工业增长速度为10%),某项工业技术出现突破,比方发明了一种功能更佳的电视机,或者发现了一种成本更低的生产方法,电视机行业会因此获得创新的超额利润,先是吸引了相关行业例如收音机业的工人向电视机业转移,然后是有线电业的工人向收音机业转移……因为工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有限的,转移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超额利润逐渐减小乃至最终消失,但是,由于工业技术进步不断发生,又工农业劳动力不同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进程缓慢,在农业劳动力尚未转移到使工业超额利润为零之前,新的工业技术可能已经出现,于是又产生了新的超额利润,又开始了新的转移……循环往复。所以,工业总存在着超额利润,工业利润率总高于农业,工农业收入差别长期存在。用图形表述如下:

1.农业技术不变,某个工业行业技术突破引起的工农收入变化关系。由于单个行业的技术突破是间断的,因而工业劳动力收入高于农业也是间断的。(Ⅰ)开始时,工农业劳动力收入均为OA,现在某项工业技术突破,工业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到OC,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导致工业劳动力收入下降,农业劳动力收入提高,工农业劳动力收入趋于均等,均等收入为OB;(Ⅱ)刚好均等时,又出现了新的工业技术,工业劳动力收入上升到OF,农业劳动力继续向工业转移,但在尚未转移到工农收入均等之前,又产生了新的工业技术,此时,农业劳动力收入为OD,工业劳动力收入为OE;(Ⅲ)新技术使用后,工业劳动力收入跃升到OG,农业劳动力收入则从OD开始上升,最后达到工农均等收入OH,这一收入一直维持到下一个新工业技术出现之前。

2.农业技术不变,整个工业生产技术进步所决定的工农收入关系。在整个工业体系内,工业技术突破是连续发生的,因而工业劳动力收入持续高于农业。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人数逐渐减少。当农业劳动力数量少到使工农业能同步发展时,即农业发展的滞后性和依赖性最终消失时,工农业收入差别才趋于消失。设每年工农业总产量的提高量分别为△P1和△P2,工农业劳动力人数分别为I和A,则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P1/I和△P2/A。开始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P1/I>△P2/A,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I不断增加,A则逐渐减少,故△P1/I下降,△P2/A上升,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使得△P1/I=△P2/A,即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相同。这时工农业劳动力流动趋于均衡,工农业收入差别消失。但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所以我们说工农业收入差别的存在是长期的。

工农业收入差别的存在仍然不能证明剪刀差必然存在,只有在工农业劳动力价值相同、工农业资本构成相同时,存在着工农收入差别,才能说存在剪刀差。那么,工农业劳动力价值、工农业资本构成是否会趋向均等呢?答案是肯定的。

(二)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工农业劳动力价值差别的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 我们可以将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长知识,即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费用,称之为生产劳动力的有效成本,另一部分是供劳动者玩乐享受的费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没有影响,称之为生产劳动力的无效成本。很明显,只有前一部分成本才能创造劳动力价值。因为生产劳动力所投入成本的大小从根本上说是由劳动力收入水平决定的,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通常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用收入来代替成本。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花费在享受方面的费用越来越多,无效成本在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劳动力价值的增加量逐渐减少,这就是生产劳动力商品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致于收入能够满足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成本以后、收入差别只能带来享受差别时,收入的高低对劳动力价值量已基本上没有影响。用图形表述如下:

在收入达到OA之前,随着收入的增加,劳动力价值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收入达到OA之后,收入增加对劳动力价值已基本上不起作用。假设农业劳动力收入为OA,工业劳动力收入为OB,虽然OB>OA,但工农业劳动力价值都为OC,故当农民收入达到OA以后,工农业劳动力价值差别已经基本消失。

(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工农业资本构成趋于均等 农业资本构成低于工业并不是必然的,它只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时的一种现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政府和私人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从而达到与工业相当的水平,这一点已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至此,我们可以提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劳动力价值差别、资本构成差别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相等,但工农业劳动力收入差别将长期存在,因此,工农业剪刀差将长期存在。

注释:

①刘福垣同志总结了四种含义的剪刀差。详见刘福垣:“破除剪刀差概念上的迷雾”,《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11期。

②如果考虑地租,农矿产品的合理价格应该是生产价格加上绝对地租。因我国现在未征收绝对地租,故本文对地租的影响未作详细论述。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81页。

④详见林祥金:剪刀差仍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论“剪刀差”存在的必要性_剪刀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