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_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直接连接,从此互联网便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在中国迅速普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同时崛起。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不仅连入了互联网,而且还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据调查,在国内的互联网用户中50%以上分布在教育科研领域,20%的网民是在校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网络文化也必定会对年轻的大学生们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与社会主导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尽管它还不十分成熟,但却已经显示出它自身鲜明的特点。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此文化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设置的开放性

首先,在互联网的一批创始人共同编写的《互联网简史》中,多次强调了互联网的开放性,该文认为:“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它允许在今后增加任何新的服务,而不是限制它。其次,环境设置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内容的包容性,网络文化兼容并包,它不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服务,同时又允许任何一种文化利用它传播。再者,其开放性表现在它的公正性。在互联网上没有老手,只有“新秀”,它不分先后顺序,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路线上,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五年前的“专家”,如果不思进取,现在很可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

2.个体选择的自主性

网络文化尊重个人意志,你可以访问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网站,无论从传统意义上讲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文化注重个人的创造性,你可以建立富有创造性的、符合你个人“口味”的网页,并且随时可以修改它。

3.网上内容的多重性

因为互联网允许任何人发表任何见解、公布任何信息、张贴任何内容,必然造成网络文化内容的良莠不齐,鱼目混杂。其内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确的,也有反动的;有健康的,也有黄毒的;有有用的信息,也有垃圾。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不具有“洋”为中用的能力,仅有“拿来主义”的水平,其内容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4.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网络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互联网通过一个个窗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彩无比的“虚拟世界”。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上冲浪,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流连忘返,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而忘掉现实世界,出现了一些“网迷”、“网虫”、“网痴”等。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性上,人必然要回到现实中来。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易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萎靡等情绪。

5.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发到美国至多2-3秒的时间,相隔万里,却近在咫尺。无论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媒。其次网上内容更新速度快,发布消息快。发生在西半球的事情,因为有了网络可能东半球的人先知道。

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网络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年轻大学生,必然会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倡导平等的观念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获得信息、占有信息、使用信息。网上信息的传输采用“包切换”的方式,几乎平等地将“信息包”分配给用户。在这里,没有先后顺序,更不论资排辈;网上没有“权威”,它也不认权威。“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它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们要求“平等”的观念。

2.尊重个性的观念

网络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对此几乎不加任何限制。甚至有人说:“一上网就自由了,这里没有政府,没有领导,没有家长,没有约束”。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们除了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外,还要顾及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所反对的;还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众人的评判。因此,网络文化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们的“个性”观念。

3.思想多元化的观念

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各种观念良莠不齐,各种言论随意发表—就像伦敦的海德公园。缺乏正确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必然在众多观点面前不知所从,反而像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这将一步一步地强化他们多元化的观念。

4.崇尚未来的观念

想象落后于时间,预测赶不上现实,这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特有现象。在这个时代,谈论可能的事情变得相对容易,而谈论不可能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新技术还未熟悉,更新的技术盛行于世,人们根本无暇回顾,而只能紧紧盯着明天。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电脑与网络世界属于未来一代。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着猛烈的冲击,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则显得十分措手不及,疲于应付,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1.在网络文化面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几乎处于被“边缘”的地位

以往,学生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不准确的信息已被删除,学生基本上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学生只要找到网站,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大学生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可以阅读网上大部分资料。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纷纷上网,激烈交锋,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都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思想政治工作至今对此未找到良方妙药。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增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影响必然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依赖会减少。尽管我们比以前工作更加努力,但工作实效的折扣却越来越大。

由于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技术上的缺陷,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大都远离网络文化阵地,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对此一味埋怨、牢骚,还有人甚至要求全面过滤信息,至今仍有部分同志对大学生如此热衷于网络文化而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切现象表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不敏感,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观念引起的变化认识不到位,正在处于一种越来越被“边缘”的地位。

2.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在网络文化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在被“网络化”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如灌输原则、预防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等等。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不少原则在网络文化面前黯然失色,收效甚微。网络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大学生,我们的大学生正在被“网络化”。在现在许多大学生眼中:不懂得网络文化的人,是正在落后于时代的人。我们正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眼中的“孔乙己”。

3.传统的“阵地”正在逐渐丧失

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两课”课堂教学外,更多的倾注到军训、社会实践及大最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宿舍、教室、操场、运动场、娱乐场所等都是我们工作的领域。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将社会化,学制弹性化,选课自主化,班级将成为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可控场所将进一步缩小。而同时,我们的大学生又将会纷纷转移活动场所而“网上冲浪”。由此不难看出,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对策,不久我们也只有“望网兴叹”了。

四、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对策与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文化也是如此,它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因素。关键在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利用积极因素,让“网”为我用,为我服务,努力消减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利用它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为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网络文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把握趋势,作网络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所谓后喻文化就是指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在那里,年轻人听从长者的筹划安排,他们生存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而前喻文化与此相反,它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很显然,网络文化属于前喻文化,符合文化发展进步的趋势。网络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迎合了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年轻人的需求。

无独有偶,我国自古就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从历史上看:哪个朝代推崇“法先王”,它就进展缓慢;哪个朝代实行“法后王”,它就会迅速发展。不难发现,网络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法后王”的文化。

网络文化将会显现出他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化决不会是昙花一现的过眼烟云,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否加入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历史的必然,对个人来说,加入互联网将成为是否“心理年轻”的标准;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否加入互联网则成了被“开除球籍”的警戒线。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在信息时代,大学必然信息化,而且必须率先信息化,去推动和引导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因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趋势,顺势而动,积极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摇旗呐喊,做网络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2.主动出击,迅速抢占“阵地”,构筑自己的“桥头堡”,建立有吸引力的高层次网站

互联网吸引如此众多的大学生,我们的工作对象转移了,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原有领域,同时也必须迅速在网络中开辟新的“阵地”,建立符合年青学生特点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只有进入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可以依托校园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就业需求信息网页,开辟各种信息发布、就业辅导、就业技巧、考研须知、心理咨询等栏目;可以悬挂若干思想政治工作者主页,使政工干部纷纷披挂上阵,冲到网络第一线;可以开辟校园热点讨论栏目,吸引众多学子参与;可以开辟英文聊天室;可以将涉及学生的改革意见上网广泛征求意见,开展网上调查;可以在网上发布各种勤工助学信息,并就其合理价格讨论……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站,在服务同学成才的过程中将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通过我们的网上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按照我们的培养目标发展。这里要充分利用网络超信息量、主体性、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凸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3.积极自我充实,发挥优势,建立一套适合网络文化特点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学习必要的网络文化知识,认真充实自己,并努力探索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网络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寻找适合网络文化特点的新的原则与方法。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在网络上没有了市场,靠权威也难以行得通。在网上只有创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交谈、相互尊重、互相学习的民主环境,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4.适应多元化网络世界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各种不同网络观点要大度认可他们的存在(不认可也封杀不了)。同时树立“精品意识”,建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品网站,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让学生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他们才不会迷茫,才会对外国文明有选择性,才能做到洋为中用,西为我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我们不可采用过去“唯一答案法”,而应主动适应网络多元化特点,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各方面信息与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习选择,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生活,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功能。同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辐射源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服务。

5.在校园网上可以适当地做一些信息过滤工作

网络文化中有大量的无聊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危害较大。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信息过滤工作,减少对青年学生的危害。但主次关系一定要摆正,保证网络文化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是首要的,而过滤有害信息是次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容忍垃圾存在,而一味地强调清理垃圾,一方面是我们不可能清除互联网上所有垃圾,另一方面也会大大妨碍自由信息的流通。况且,除非明显的黄色站点、反动站点易于辨别外,许多其他站点内容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辨别其内容性质。我们决不能因为过滤有害信息而妨碍信息的流动,否则我们就是犯了“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同倒掉”的错误。

总之,网络文化正以迅猛的速度浸入大学生头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发展条件。把握趋势,顺应潮流,将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网络文化领域,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文化中焕发青春活力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选择。

标签:;  ;  ;  ;  ;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