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释和进一步讨论_政治论文

政治解释和进一步讨论_政治论文

政治诠释种种与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往往有这种情况,人们自以为十分了解的东西,而实际上却十分陌生。例如,“政治”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人似乎十分熟悉而实际上又是一个十分不熟悉的问题,即使在学术界至今仍未获得完满的诠释,各执一说,莫衷一是。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笔者本文就此问题向读者作些介绍,同时亦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得,以求正于读者。现就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政治”定义述列

在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源于希腊语Polis,原意是“城邦国家”。亚里斯多德总结158个希腊城市的经验教训,写作了《政治学》一书。其政治学一词的本义就是关于城市国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学说有柏拉图的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的国家目的论,斯多噶派的自然法观念,奥古斯丁的天国论,圣·汤玛斯的基督教国家观,马克卫尼和霍布斯的政权权力论,布丹的主权论,洛克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分权论,边沁的功利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穆勒的自由论等。在诸多政治学说中,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的关于政治的界定: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政治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政治是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凡围绕政府决策中心所发生的事件即政治现象;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政治是一群在观点或利益方面本来很不一致的人们作出集体决定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等等。①

在我国古代,“政治”原本是作为“政”与“治”两个单独的概念提出的。先说“政”。《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孟子·梁惠王上》:“蔡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这里的“政”有两层含义:一是统治国家,二是管理国家,其中特指对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里的“政”指政策、政令。以后《辞源》解释“政”为“政治、政事。”《辞海》解释“旧指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到近代,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②再说“治”。《辞海》解释有多种含义,其中有“管理、疏理”、“惩处”、“与‘乱’相对”等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治理、管理”。孙中山说“治就是管理”。③后来政与治合成“政治”一词,对“政治”一词的解释,《辞海》:“国事得以治理。”这里取治与乱相对之意,此地政为国事之意。《辞源》:“政事得以治理。”这里取治与乱相对之意,此地政为国事之意;又释为“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按此可将政治理解为治国之策。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④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为方法,政治指的是一种治国之策;作为对象,政治指的是一种管理众人的活动;作为目标与结果,政治指的是使国事、政事得以治理。

自本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学术界对“政治”的探讨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有各种各样关于政治的观点,主要有:(1)认为政治是一种活动。胡杰认为,政治是一种治人的活动。⑤许崇德认为,政治是特定的集团或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展开的活动。⑥张祖桦认为,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建立自己的统治与利用国家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全部活动。⑦(2)认为政治是一种关系。洪涛认为,政治的本质涵义是集中反映根本经济利益的阶级关系。⑧王惠岩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和人民内部的全局性的关系。⑨(3)认为政治是阶级统治。屠尚谦认为,政治不是社会个别政治现象的专用语,而是阶级统治领域的总称。政治就是阶级统治。⑩(4)认为政治是人们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及反映这些利益的关系、组织行为与活动的总和。李元书持这种观点,他指出这里的“人们”是指人民群众、政治家、阶级、集团、民族等;“根本利益”是关系“人们”的生死存亡、未来发展和全局性的利益,这些利益集中起来就是高于一切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现象。(11)(5)认为政治是一种政策和策略行为,即社会各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阶级统治进行的夺取和维护国家政权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行为。(12)(6)认为政治是个与阶级共存的历史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主体,是处理和调节阶级间、民族间、社会集团间、国与国间相互关系的活动,是围绕夺取、巩固和运用国家政权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的斗争。(13)(7)认为政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之上的宏观控制系统,是表现社会关系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矛盾,完成社会整合,并对社会进行宏观控制与调节的活动。(14)(8)认为阶级政治的本质是阶级斗争,非阶级政治的本质是社会民主。(15)还有人提出相似的观点,认为包括非阶级斗争在内的政治是广义的概念,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政治是较狭的概念,以阶级斗争中的政治斗争为内容的政治是狭义的概念。(16)(9)认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像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样,与人类社会相始终,“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即人类过渡到阶级社会时的产物,特别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体系中起支配作用和约制作用的部分,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包括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形式、政治实施和方法。(17)(10)认为政治是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围绕经济、政治、荣誉、正义、追求等领域所展开的利害关系角逐的体系。(18)(11)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政治涵义广泛,很难下一个简明而贴切的定义,因此,应舍弃从定义出发的路子,从分析和把握政治的基本特征入手。(19)

除上外,还有许多关于政治概念的理解,限于篇幅,此处不再罗列。仅以上的介绍就足够说明,对政治的各种诠释,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日呈多样化,也正因为这样,它常常激起我们对此的兴趣和试图去刨根问底。

二、应如何给“政治”下定义

我们思考和研究问题常常遇到两难境地是必须给事物下定义,而往往又很难下准定义。即使再高明的人在给事物下定义时也少不了有时会犯蹙。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一般是不下定义的。”(20)因为马克思曾经就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时有过这么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在每个历史的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21)为什么马克思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其理论表现的概念,只能提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所以概念和它所表现的事物本身,只能相近似,不能相吻合。恩格斯说:“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象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这差别使得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22)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作为客观事物的理论表现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换句话说,任何概念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和发展的。但概念所包容的内涵,永远不可能是全部的、完整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就不必给事物下定义了呢?非也。给事物下定义,不仅可能,而且必要。说其可能,是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对事物的把握是逐步的;说其必要,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关于事物的定义,那么对事物的深化认识就缺乏思维起点。关键在于要摈弃那种既下定义就一定要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所以,概念的运动、变化并不排斥我们给事物下定义,而是说我们“不应该把概念封在硬结的定义中,把定义变成万能的偶像。”(23)下定义是基于我们目前对某一事物认识而所作的一种思维劳作判断,是企图在此基础上对事物作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需要,并以此循环往复的认识和反思,而不应一下定义就使之“硬结”,使思维、认识、研究从此凝固起来。

基于以上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把以往的思想家、理论家乃至政治家们对政治的种种界定都看作是他们在所处时代对政治认识所作的一种思维劳作判断。我们对之所作的一番考察,其目的不是仅仅说明已往的概念,而是企图超越似地去建构一个新的概念,企图从考察中有所领悟,从而浮现出自己所领悟到的关于政治的概念、涵义。笔者认为,我们对政治的认识和对之下一个定义,抱这样的态度才是更为科学的:其一,不把以往关于与政治的种种定义,“硬结”起来即固化起来,而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即运动着的概念。其二,要对政治的本质和内涵作最简明的揭示和概括。其三,考虑到政治的内涵十分广泛,将之作时空上的分段与分块,这样,既可更好地把握其本质,又可把握其基本特征。

不过,在笔者下定义之前,还必须作一番分析。从政治作为运动着的概念来说,政治可以划分为阶级的政治和非阶级的政治。所谓非阶级政治,指的是阶级前社会(原始社会)和阶级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和阶级社会中的非阶级政治部分,这些政治不具有阶级性,而只是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政治实质是一种公众的权力。这里的政治所强调的是各种各样的技术因素。作为对社会的管理具体说来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社会组织的和谐;社会管理的公众;最高首领代表社会权威等。我们无法说明在未来无阶级社会政治一词失去其阶级性后,政治一词是否消失,但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作出判断,前阶级社会有一个没有阶级性的政治,这就是被马克思、恩格斯所称作“原始民主制”或“原始军事民主制”的“前国家政治”,亦既社会政治胚胎时期的原始政治。那种认为政治只是阶级的政治的说法显然是可以商榷的。因为政治的本意是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的含义至少在我国是当国家出现以后才赋予这一词这一方面含义的,而且反宾为主,几乎使人甚至只知其特指意而忘记了本意。(24)非阶级政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经济上的公有制和阶级社会的部分公有制或社会共享,人们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或在特定的共同体中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阶级社会里的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要地位,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如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制约。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往往要通过政治这一巨大的杠杆。阶级社会的政治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阶级压迫阶级;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的权威成为社会的权威;最高首领代表国家等。其经济上的根源是私有制或公有制、私有制并存。但正如前所述,阶级社会里的政治也并非全部具有阶级性,如社会某些事务的管理等。阶级的政治包括国家机器、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等方面。作为国家机器的政治,是指政治的国家机关部分;作为政治理论的政治,是指政治思想的系统化;作为政治实践的政治,是指政治的操作运行。国家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它是一个结构十分复杂的组织,是统治阶级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掌握和运用的一种工具。政治理论是一定阶级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问题的总的观点的体系。政治实践是在政治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创造性和延续性的政治活动。对于政治的国家机器部分,人们对之的认识比较趋于一致,因为凡组成一个国家,就必须成立各种国家机关。问题在于人们对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主张、确认、操作、把握很不一致,这是由于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不同所致,也正由于此,从而引出各自所界定的“政治”来,他们给政治添加各种判断,使对政治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化。

根据上述,笔者认为,给政治下定义尽管极其困难,但学习、认识和研究政治又必须有一个思维起点和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内涵,考虑到前提下定义的三个方面,也不揣浅陋,试作如是表述:

第一,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整合活动。这是适合一切社会的定义。

第二,政治主要是社会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种阶级关系,是一种国家活动。这是适合阶级社会的定义。

根据以上定义,非阶级社会的前国家政治的特点是:社会管理组织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逐步产生管理人们共同体内部的经验,具有初步的政治心理和意识,政治实践表现为一切整合人们共同体内部的活动;国家后政治的特点是:有全社会人类共同体的社会管理组织。政治理论一方面表现为历史形态或谓对历史上政治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管理的内容;政治实践也完全是一种自觉维护全社会利益的活动。阶级社会政治的特点是:国家机器作为阶级压迫工具而存在。政治理论作为阶级统治理论而被提出和发挥作用;政治实践主要是巩固本阶级政权的活动。

三、对“政治”特殊界定的理解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由政治家们来添加营养成份的。理论家或政治学们对政治家们所添加的营养成份给予不同归纳、演绎、推理,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就会形成不同的关于政治的思想体系。正因为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由政治家来添加营养的,而政治家们又都是对国家进行管理的实施者,所以,他们的政治往往实际上表现为实践的政治,特别是一些领袖人物根据时局需要,强调突出时局的某一方面,往往把某一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实际为全局政治),并企图以此唤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并着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政治的全局考虑而所强调的是某一方面,虽然实践的目标性是一致的,但为了目标和目标本身还是有重大不同的。但在理论上、概念上往往被人们习惯地当作政治的全部涵义加以理解,因而导致认识上的困惑。其中认识上的盲点在于,只是从形而上学上对政治作绝对的理解,而未从辩证法的角度对政治的实质加以把握。这样的结果,要么在理论上纠缠不清,要么在政治实践上陷入片面性和盲目性。如果我们以上的认识没有错误的话,我们对革命领袖人物在特定时期对政治的论述的认识之结就迎刃而解了。革命领袖人物根据时局需要出发,对政治作特定的界定的情况是不少见的,仅举几例以具体说明: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于1917年12月14日尖锐地指出:“当前有两个问题比其他一切政治问题更为重要,这就是面包问题与和平问题。”(25)他又在另外的场合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还指出:“在我们这里,经济工作则是我们大家的事情。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政治。”(26)很显然,列宁当时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在这些地方他不是,或主要不是论述政治理论问题的,而是提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遇到的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从而把经济建设作为推翻沙皇统治后俄国及社会主义苏联的首要的、基本的政治来对待和处理,因为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要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免于灭亡,成长壮大,在政治的操作上就必须解决粮食、面包、煤炭、发展经济等,这些首要的不是理论的政治,而是实践的政治。

像列宁那样表述政治问题方式的不仅有斯大林、毛泽东,还有邓小平。邓小平作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在1979年3月30日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7)邓小平是从中国的现实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的,从而又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之所以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这也是事关我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涉及坚定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改善人民生活的大问题。此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当前需要,把解决当前国内突出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对待和处理的提法还有很多,如“稳定是最大的政治”、“文化建设就是政治”、“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是政治问题”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这类政治的界定是一种特殊的界定,可以把这类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为处理当前社会居于主要关系地位的问题而从事的具有特定指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前述两个定义相区别之处在于,此定义主要局限于政治实践或实践的政治而言。

注释:

①参见《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三册《政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96-197页;《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585页。

②③④《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629页。

⑤“政治是一种治人的活动”,载许崇德等编《什么是政治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⑥“政治学对象与体系刍议”,载许崇德等编《什么是政治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⑦“‘政治’概念的涵义”,载《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4期。

⑧“‘政治’是集中反映根本经济利益的阶级关系”,载《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

⑨《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⑩“政治学是研究阶级统治的一门科学”,载许崇德等编《什么是政治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1)“试论政治学的对象和体系”,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4期。

(12)周春元:“论政治学的对象和体系”,载许崇德等编《什么是政治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3)高原等主编《通俗政治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14)王燕:“政治与人类社会—关于政治概念的探讨”,载《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6期。

(15)应克复:“阶级政治和非阶级政治”,载《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2期。

(16)史美珩:“如何理解列宁对‘政治’的论断”,载《浙江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7)邵德门等著《政治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版。

(18)孙正甲著《政治文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9)赵宝煦主编《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李方:“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学?”载《政治与政治科学》(第一辑),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20)(25)(26)(27)《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卷第398页、第33卷第171页、第39卷第407页、第41卷第324页。

(2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4卷第180页、第39卷第408页。

(23)严中平著《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24)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1页。

(28)《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卷第149页。

标签:;  ;  ;  ;  ;  ;  ;  ;  ;  

政治解释和进一步讨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