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学报“内刊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忽视论文,学报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五光十色的期刊园地中,高校学报是一朵芬芳多姿的奇葩。长期以来,我国学报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为培育人才,推进全社会的教育、科研事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报呈现出由少增多的态势。
但是,这种数量增多的态势并不真正令人乐观,因为在数量增多的表面现象背后,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前景。姑且不论教育经费的普遍短缺,迫使高校学报难于跨上新的台阶,更为甚者尚有为数众多的学报面临着生存危机。导致这一危机的直接因素,便是被某些关注学报事业的有识之士所称的“内刊现象”。
一
不可否认,有些学报的内刊身分是其自身或主办高校的原因造成的。
1.少数主办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不高。近十几年来,由于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必需条件的不足,竞相争办高等学校,其中由中专升为大专者有之,由老大学中一、两个系科独立而成的新大学者有之,白手起家者也有之。这种匆忙而建的高校,师资质量差,科研成果少,拖了学报质量的后腿。
2.某些高校领导不重视学报。有些高校特别是专科学校的领导搞“单打一”,错误地认为只要教师教好书,就算完成了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不懂得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倡导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更不愿热心支持教师搞好科研。由于受这种思想支配,他们把发表科研成果的学报,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是多余的累赘。
3.办刊经费不足。教育经费入不敷出,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常年为教职工工资、教学业务支出和公费医疗费用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以充足经费支持学报出版,学报出现了“少奶、断奶”现象。因为经费缺少,许多学报不但连低稿酬也不能按时发给作者,甚至长期支付不了印刷费,使印刷单位拒绝学报的印刷业务;优秀文稿与学报无缘;更不可能开展学术活动和其他业务研讨活动。刊物的负责人则为经费绞尽脑汁写报告、找领导、“募捐”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无法从发展战略高度考虑刊物的发展。
4.“内外稿有别”观念的困扰。在某些高校领导、教师和学报工作人员中长期流行着“内外稿有别”的传统观念,主张少用甚至不用校外文稿,力图以“保护主义”政策,让本校文稿把持学报阵地。然而这种“保护主义”虽然增大了本校文稿的发表率,却降低了学报质量,因为校内作者可以运用这种“保护主义”赋予的“特权”,将自己质量较优的文稿投寄全国性的较难发表的外刊,而把自己质量较差的文稿塞给学报。
二
但是,产生学报“内刊现象”的原因是众多的,如果把学报“内刊现象”完全归咎于学报和主办高校,这并不公允。应该说,还有来自出版管理部门的原因。
1.一些出版管理部门没有把高校学报的繁荣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虽然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一再发出号召,全党都要重视教育,但在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看来,学报的存亡是教育部门的事,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即使给了内刊学报公开刊号,但因它发行量少,交流范围狭窄,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因而在他们心目中,期刊管理主要针对其他期刊,期刊繁荣也是指其他期刊的繁荣。这样,当上级下达的公开刊号指标较多时,他们可以核发一、两个以示关怀,如果指标较少时,则全部发给别的内刊期刊。在高校学报中,最受冷落的是专科学校学报,而在专科学校学报中,又数师范类学校的境遇最差,据估算,在全国180多所师专学报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内刊,甚至有些省的师专学报,竟然全部都是内刊,而这之中不乏创办多年、水平较高的学报。无怪乎有人说,如果出版管理部门不端正管理思想,不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这些内刊学报办得再好,也休想获得公开刊号。
2.一些出版管理部门不认真执行中央关于“管理就是服务”的指示,把管理变成了压人、卡人、吓人的关卡。多年来,许多内刊学报怀着满腔热情申请公开刊号,有些甚至带着证明本学报已达到公开刊物标准的大量材料请期刊管理人员审查,然而遇到的却是冷面孔,或者以“上级没有下达指标”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予以拒绝,或者干脆申请报告束之高阁,一压就是数年。还有一些期刊管理人员竟然以“上级要求对期刊从严管理”为名,公开告诫内刊学报不必提出申请。诚然,鉴于当前期刊出版中的种种混乱现象,对期刊从严管理是完全必要的,舍此则无法建立符合我国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有序的出版秩序,但是,这种从严管理一是指期刊出版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二是指办刊宗旨和期刊内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并不是冻结公开刊号的核发工作,更不意味着内刊学报不能申请公开刊号。事实告诉人们,当这些期刊管理人员告诫内刊学报在当前形势下不必提出申请时,却有不少其他内刊期刊拿到了公开刊号。
3.少数出版管理部门不正之风严重,利用期刊管理以权谋私,进行权钱交易,视核发公开刊号为本部门创收甚至个人致富的手段。这些部门的少数负责人或握有实权的主办人员,不执行中央关于核发公开刊号的规定,不审查办刊宗旨和社会效益,把是否送礼、塞钱作为是否核发哪个刊物公开刊号的主要标准。这种不正之风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出版事业,也直接伤害了学报的繁荣发展。众所周知,学报经费是从教育经费中支付的,教育经费的普遍短缺又导致了学报经费的普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报或其主办高校为得到公开刊号可以不惜自己的尊严用金钱去疏通关系,但又苦于财力有限,拿不出这笔高昂的“打点费”。“欲罢不能,欲做不成”这就是为得到公开刊号奔走多年的某些学报和其主办高校的心态。
三
学报“内刊现象”给学报造成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刊学报顾名思义只能在内部交流,不定价,不准刊登广告,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和公开性的社会活动,不准公开发行、陈列、销售,更不得传播到海外、港澳台地区,发行量和发行渠道少,但印刷厂并不因它是内刊而减少印刷费用,相反由于印数少而印刷成本更高,加之内刊学报为变成公开刊号在印刷装帧上还不可能降低要求,这就使本来已经入不敷出的内刊学报经费“雪上加霜”。
2.内刊学报只能“内部交流”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其地位必然低下,而这又派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社会不重视。文摘刊物不予选用,即使是具有独创性见解的论文,也无法传播、无人知晓;不具备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论文资格,不能登大雅之堂,图书馆不愿收藏,即便馈赠亲朋好友也自感身价低贱。其次,稿源缺少。由于社会不重视,评专业技术职务不算数,作者不愿投稿,更不愿投送自己的优秀文稿。最后,编辑队伍不稳定。由于付出了与公开刊物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同样的评价和公正的待遇而自认劳而无功。加之有些人以其所编刊物的“价值”规定编辑的价值,造成这种不公平心理更加偏颇,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长期申请公开刊号无望损害了内刊学报的积极性。我们并不排除有的内刊学报经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身分”,然而过五关斩六将的漫长过程使他们并不感到欣慰和鼓舞,产生不了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况且多年为内刊变公开刊物的努力一再遭到失败之后,相当多的内刊学报及其主办单位,已经从当初的不平、不理解变成今天的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终身”既定,无需也不应该再作努力。主办高校不再对其下属学报提出期望,学报工作人员也不愿进一步提高学报质量以改变自己的身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下去,某些内刊学报不但不能发展,甚至连现有的水平也无法保证。
4.由大量内刊学报长期存在而在人们心目中因袭积淀所形成的“内刊学报终身制”,又反过来对具有公开刊号的学报产生负面影响。公开刊号的学报因内刊学报是“内刊”,不需要同它竞争,自认同它不是站在一个台阶上,又因为自己今天不是内刊,便自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变成内刊。可见,由“内刊学报终身制”又扭曲地衍生出“公开学报终身制”。在公开刊号的学报看来,自从自己取得公开“身分”之后,竞争对手仅仅限于有同样命运的公开刊号学报,但不管这种竞争结果如何,大家的公开“身分”不会改变。不难看出,之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产生这两种“终身制”的观念,其原因在于用不公平的行政干预代替了平等的自由竞争,而这种不公平的行政干预貌似鼓励先进,实质上不利于包括公开刊号学报在内的整个学报业的健康发展。
四
造成学报内刊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改变这种现象也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1.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如上所述,造成学报“内刊现象”的认识的原因来自于某些内刊学报、其主办高校和某些出版管理部门,因此这些主办高校和出版管理部门,应各自从自身做起,端正思想,关注内刊学报的发展和前途。第一,在主办高校方面,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加大对学报重视的力度。应从学报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着眼,增加对学报的经费投入;搞好学校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学报提供高质量的稿件;关心学报人员疾苦,帮助解决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中的困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扭转学报人员已经失衡的心理。第二,在出版管理部门方面,应认识到学报业是我国期刊业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门,学报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主办高校的声誉,也与我国期刊业的生命力息息相关。学报作为学术刊物,是衡量我国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支持内刊学报获得公开刊号,是我国期刊业上台阶、上水平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采取新的得力措施,提高内刊学报质量,扩大内刊学报影响。必须指出,尽管有些内刊学报在申请公开刊号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提高自己刊物的质量和影响仍然是内刊学报获得公开刊号的最主要也是最正确的途径。为此,(1)改变“内外稿有别”的观念,实行内外稿平等竞争,同时辅之以激励机制,对优秀内稿加大稿酬。(2)开门办刊,走出校园,增加同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约请校外知名学者、党政机关人员、优秀企业家撰稿。与此同时,运用内刊可以内部交流的功能,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进行交流,积极寻求本系统同仁对自己刊物的关心与支持。(3)在编辑队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变单纯的定工作量考核为质、量考核并重,对既完成了规定工作量又组编、发优秀文稿的编辑给予奖励,鼓励和支持编辑走学者化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3.完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克服核发学报刊号中的不应有的人为障碍。为此,(1)严格按政策法规管理期刊。中央一再指出,对新闻出版事业要从严管理,而从严即是依法执法。在核发公开刊号工作中,应严格审查办刊宗旨和社会效益,严把质量关,用同一政策、法规对待所有申请刊号的刊物,杜绝关系刊号、人情刊号、金钱刊号,对利用刊号谋私利者予以严肃处理。对情况不明的内刊学报,在审批前应认真进行审读、查询,防止以上报材料不明为借口不予办理。(2)对学报刊号管理实行灵活机动的优胜劣汰的运作机制,建立包括摘转率、引用率、误差率等等组成的量化指标审核体系,对所有学报的质量、影响,知名度等定期进行审核,进行宏观调控,改变一次刊号定终身的僵化模式。不管刊龄长短和主办高校档次高低,凡是考核成绩优良者,都可核发或保留公开刊号;审核不及格者限期整改,超过时间而未改观者,凡原为内刊者吊销内刊刊号,原为公开刊物者则降为内刊。
标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