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论文_赵宪 董延龙 陈曦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论文_赵宪 董延龙 陈曦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24例恶性肿瘤患者,24例患者在CT导向下和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系统(TPS)设计后布源125I粒子,并分析其影像资料及随访疗效的结果。结果 术后2、4、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3.3%、87.5%。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精确定位,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周边组织损伤少,局部疗效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CT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价值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肿瘤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日益发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的方法,具有相对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行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54.9±5.8)岁;其中原发性肺癌11例(中央型8例,周围型3例;鳞癌8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5例(无肝外转移);骨转移瘤4例(原发肿瘤为肝癌2例,食管癌1例,肺癌1例);胃癌肝转移1例;肺癌肝转移1例;胰腺癌2例。肿瘤最大直径为(4.7±1.1)cm,所有肿瘤性质诊断均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证实,术前记录肿瘤大小及患者疼痛程度。

1.3治疗方法

将患者近期影像学资料输入由北京君卓医疗科技公司提供的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三维重建肿瘤形态,根据放射粒子特性及照射剂量,决定籽源的剂量及空间分布计划。依据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处方剂量,本组患者处方剂量为80~120 Gy。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对病灶行CT(美国GE公司)预扫描,了解穿刺道附近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层面、进针点、进针的角度及深度。定位穿刺点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在CT监视下,依次分层释放粒子,粒子之间间隔为1.0~1.5cm。操作完成后再次行CT扫描,确保粒子位置、分布是与术前TPS计划相符,必要时再次植入粒子,争取做到无射线“冷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抗感染、压迫止血并给予止血剂预防出血,积极处理并发症等。

1.4疗效评价

对比粒子植入前后的CT影像资料以确定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影;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无变化(NC):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或增大<25%;进展(PD):乘积比治疗前≥25%或出现新病灶。治疗6个月内的近期总有效率以CR+PR患者所占的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 1 粒子植入情况 24例患者中,22例CT引导下1次完成粒子植入,2例在1周内分2次完成粒子植入。植入粒子8~71粒,平均38.4粒。

2. 2 疗效评价 根据术后2、4、6个月的CT扫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术后2个月, CR 5例,PR 13例, NC 6例, PD 0例, 有效率75%;术后4个月, CR 7例,PR 13例, NC 4例, PD 0例, 总有效率83.3%;术后6个月CR 7例, PR 14例, NC 2例, PD 1例, 总有效率87.5%。

2. 4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术后产生食欲减退、腹泻、咳血、发热等症状,因症状轻微,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自行消失;3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均在30%以内,症状轻微,未行特殊治疗自愈。4例发现粒子游走现象,肺内游走2例,腹腔游走2例,在随访期内患者均无明显不适。

3讨论

放射性粒子125I的组织穿透距离为1.7cm,治疗体积外剂量衰减迅速,有利于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半衰期60d。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植入肿瘤病灶后,既开始连续释放低能量Y射线,能够杀伤处于增殖活跃的G2M期的癌细胞,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链,对肿瘤细胞进行不间断的照射,使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即可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一直以来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近几年来国内学者相继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关键,多种技术应用于微创治疗中,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立体定位准确、不受骨骼结构干扰的特点,使其在引导放射粒子植入肿瘤,实现组织内放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结合容积扫描及高级三维重建技术的应有,可清晰辨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使粒子植入后的位置及空间分布与术前TRS计划达到较高的一致性。术毕即可复查CT可有效发现植入冷区,可及时作出调整,弥补了传统放射治疗方法上不可控的缺陷,同时CT扫描的准确立体定位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育新,罗鹏飞,刘达信,等.CT引导下~(125)I粒子微创治疗肺癌32例分析[J].现代医院,2010(01):48-52.

[2]柳晨,王俊杰,孟娜,等.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03):226-229.

[3] 胡疏, 成先义, 高宙, 等.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同位素, 2011, 24(1):34-38.

[4] 王秀平, 邵成伟, 田为中.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效果研究.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4):250-253.

论文作者:赵宪 董延龙 陈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  ;  ;  ;  ;  ;  ;  ;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论文_赵宪 董延龙 陈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