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杨 颖 王保庆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区域空间与文化概念,多种国家的文化在这条黄金之路上交流、碰撞、融合,谱写了璀璨的人类文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视为纯粹的经济问题,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同样处在重要地位。只有通过对比丝绸之路文化的差异性、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竞争力,以文化交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桥梁,才能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惠合作、共同发展。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作为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1],给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丝绸之路”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是经济全球化的初始体现,它不仅是一条横贯欧亚的陆路贸易动脉,而且是一条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纽带,更是沿途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象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同“古丝绸之路”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文化交融为桥梁助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空间轨迹的开放性经济活动区域[2]

一、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文化差异与融合的意义

不论古今,丝绸之路始终是一道文化交流长廊,一条文明对话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覆盖65个国家、涉及数十亿人口,缔造出风格迥异、形态多样的文明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深化沿线诸国不同文化交融的融合剂,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枢纽[3]。因此,研究“一带”国家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东西文明交融,不仅有利于各国在认识他国文化背景、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凸显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点,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势与精粹,弥补本土文化的不足,不断丰富完善本国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依存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促进沿线诸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辅相成、和平合作。

本文在环境话语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生态语言学、环境传播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史学等多种学科视角回顾了环境话语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环境话语分析的多种研究路径和基本观点。研究发现:基于环境话语跨学科研究的内在需求,环境话语研究具有超越传统学科框架的视野和开放性,需要研究者突破单一学科视角的固有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局限。随着现代环境学科群的枝繁叶茂以及环境话语概念在不同学科的动态建构,环境话语将迎来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环境话语研究势必将语言学和环境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聚合起来形成多学科交融、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并最终构建出一个以研究系统化、多种学科结合为特色的环境话语研究框架。

二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合作的扩大、政治等领域交流的深入及各国资金、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各国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加深沿线各国人民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各国发挥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实现合作共赢;还有利于加强各国政府间战略发展思维、政策推进理念的交流互通,增进各国间的信任感与安全感,消除“三股势力”生存的社会基础[4],有效防控地区冲突和争端,增进我国同沿线各国的信任与了解,促进区域安全与繁荣,推动各国和平发展,使我国与沿线国家成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开明开放,展现大国政治胸襟。通过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展现出我国不同于以往其他国家推行的类似计划,如俄罗斯、印度、伊朗三国的“北南走廊”计划,美国的“大中亚”计划及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计划[5]。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始终以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为基础,充分体现出鲜明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旨在建设“经济贸易通道、能源安全通道和文化交流通道”,而非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地位,无意扩大中国的势力范围,强调一体化趋势,追求齐心协力,共同走向繁荣的目标。

战士们昼夜不停地修筑工事,累得精疲力尽,心里不免对这位刚刚上任的长官生出怨气。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是总司令身边的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心里骂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差异

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亚太、贯穿中亚、西至欧盟、连接欧亚,沿途经过中亚五国、巴基斯坦、俄罗斯等3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生活方式的近30亿人口。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各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由封闭转为开放,人们原有稳定的生活方式和固定的生活环境变得复杂多变,打破了沿线各国文化交往的传统格局,文化交流日益多样化,矛盾冲突日益显现。本文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现代化程度三个维度对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本身就是各国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是当时沿线国家间贸易往来、东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载体。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商贸往来蓬勃发展,但是受当时稳定的自然经济、封闭的社会结构、落后的交通等条件的约束,导致各国更重视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是相对和谐、稳定的,鲜有因文化交往而产生的分歧和争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性并不凸显。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各国间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具备合作共赢的发展潜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因得天独厚的能源矿产资源,人均GDP普遍处于高收入或中高收入水平,尤其是能源丰富的西亚国家,人均GDP要远超出高收入国家的基准线[6]。能源丰富、政局稳定的国家经济水平普遍较高,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较大,国民受教育水平较高,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但是资源贫乏或政治环境不稳定、时局动荡的国家通常相对贫穷,现代化水平偏低。一是叙利亚、伊朗、乌克兰等经济、政治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家;二是蒙古、俄罗斯等依赖于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出口的国家。作为判定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推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因此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如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国家的识字率、大学毛入学率都要远高于经济水平滞后现代化水平较低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

民族习俗是本国家地域文化特性和民族历史传承的集中体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独特地理形势孕育了多元民俗文化风情。风俗礼仪是民族习俗中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现象,是各国家长期实践的行为经过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除了带有鲜明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之外,各个国家的社会交往习惯也存在差异。如俄罗斯人在迎接贵客时,一般以用面包和盐招待为礼;德国人时间观念强,通常不会随意变动约会时间;法国人与客人见面时,男士一般以握手为礼,女士通常施屈膝礼,表示对客人的亲切、友好和尊重。

(二)民族习俗的差异。

反应SiO2(s)+2C(s)==Si(s)+2CO(g)的 ΔH=____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SiO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隔绝空气时,SiO与NaOH溶液反应(产物中硅显最高价)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三)现代化程度的差异。

宗教信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宗教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是各国精神文明多元化的重要源泉,又是部分国家内部冲突引起争端的根本症结。不同国家的宗教人口分布错综复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37个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例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位于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地处高加索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欧洲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但各个国家信奉的流派有所不同,例如位于欧亚大陆北部的俄罗斯、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信奉东正教;地处中欧的德国、波兰等国,西欧的荷兰、法国等国主要信奉天主教,其中德国、荷兰有信奉基督新教的教徒。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规,因此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传统差异和同一宗教内部派别之间的固有矛盾十分显著。特别是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民族宗教有矛盾,部分国家之间缺乏政治互信,尤其是当今世界主要宗教的文明断层带大多汇聚于中亚地区,长期盘踞在此的“三股势力”,使中亚地区时局动荡,增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难度。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融合

(一)把握机遇,推动政府层面文化交流深入合作。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以来,我国文化部一直高度重视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官方交流层面,与沿线国家建立的文化交流平台,与中东欧地区及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多个组织成员国建立文化联委会、人文合作委员会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7]。在民间交往层面,我国积极同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旅游推广等活动,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文化交融呈现出“民间交流形式多样,合作内容丰富”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应在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筑牢我国同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历史感召力的文化符号,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二)推陈出新,打造丝路文化交流品牌。

要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有成果和品牌,以文化交流的创新促进丝路文化交流品牌的发展,着重将沿线国家的特色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与打造丝路文化交流品牌深度融合,注入优秀文化元素,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结合当代背景,挖掘探索“古丝绸之路”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围绕“文化新丝路”的主题,翻译、出版有关书籍,拍摄、播放相关影片;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借助文化产品,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此外,还应加大文物修复、文博设施建设、艺术人才培养等对外文化软援助的力度,提高丝路文化交流品牌的知名度。

(三)因地制宜,建立文化交流服务模式。

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立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定发展阶段,建立符合中国特别是沿线各国特点的文化交流服务模式。在国内有计划、有目的地成立和培养一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配套的文化交流服务示范区、示范组织、示范单位,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示范带动性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服务示范项目[8],为我国与沿线各国文化交融提供支撑,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富裕,文化共同繁荣”的目标。

(四)文明互鉴,推动各国共同进步发展。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是不同文明的冲突。”他的观点既影响颇大,又引起诸多争议。由于各国民族、历史发展不同,文化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差异就是矛盾,但差异并不意味着一定演化为剧烈冲突,演化为冲突以致战争的,主要是极端倾向。从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角度看,差异反倒时常代表了丰富多彩和互相包容。因此,求同存异,文明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内涵,形成人类不同文化的既互有差别又共同进步的发展趋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无论国土之大小、人口之多少,都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发展。

通过与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诸多方面比较之后,发现两者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方法和措施不断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3).

[2]尹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6):55-60.

[3]“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人民网.[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129/c172318-26469621.html,2015.1.29.

[4]王景华,韩振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多元文化交往与民心相通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5(6):117-121.

[5]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6-13.

[6]“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EB/OL].http://news.cnr.cn/theory/gc/20170721/t20170721_523861992.shtml,2017.7.21.

[7]蔡武.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44-46.

[8]顾华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文化交流服务体系[J].重庆社会科学,2015(5):69-77.

课题名称 及编号: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反恐与合作安全模式研究(17YJAZH077),教育部社科司。

标签:;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