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

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

王振华[1]2000年在《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对海工教研室95级研究生于春洁、张继春所做论文的综合和扩展。以上两同学所做的论文《近海结构浅基础程序设计及其应用》、《近海结构桩基程序设计及其应用》是为大港油田做的工程项目。对近海结构浅基础和桩基础分别按照三种规范进行编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论文将以上软件从DOS平台移植到WINDOWS平台,以利用WINDOWS编程提供的优越条件。并对整个界面重新进行了编制,使之变得更加美观、实用。同时,为弥补原系统由于受各方面限制有些功能模块没有编制的遗憾,本系统同时进行了模块扩展。增加了水平位移、地基应力、沉降及沉降曲线、液化分析几个模块,使得软件的功能更加强大。 本系统的设计思想仍然以SAP84微机结构计算分析软件为基础,并于SAP84微机结构计算分析软件进行接口。 本系统的所有源代码均在VC 6.0平台下实现。用类将原系统的代码进行重新组织,使其条理更清楚、维护更方便。

严磊[2]2008年在《风力发电机支撑体系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是缓解我国目前能源紧张和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风力发电机组设计的主要技术上,我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对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支撑结构体系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可供借鉴,也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供参考,其设计仍然停留在近海区域的传统支撑结构形式。本文从我国目前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1)根据陆上和近海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载荷条件,深入研究了风力发电机组的上部塔架和下部基础的结构形式,并给出了其设计要点;(2)研究了风力发电机组的荷载体系,并就各种环境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尽探讨;(3)针对陆上风力发电机组特点,考虑基础影响,采用有限单元法对陆上风力发电机支撑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疲劳分析、稳定性分析、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分析;(4)在国内首次研究了海上浮动式风力发电机的支撑结构-张力腿平台(TLP),对张力腿平台的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采用有限元法对张力腿平台的受力、变形和稳定等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且采用流固耦合法,对结构的自振特性和波浪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陆上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体系的动静力特性,其结论可为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孙永鑫[3]2016年在《近海风机超大直径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海上风电是一种新型能源形式,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重视。大力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直径达4-8m的超大直径单桩基础以施工速度快,经济性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海上风电场使用率最高的基础形式。海上风电机组服役期间不可避免的要承受风、浪和极端风暴潮等水平荷载的作用。为保证风机在服役期间的正常运行,须严格控制基础的变形。因此海上风机超大直径单桩基础的设计主要以变形为控制标准,而非极限承载力。传统桩基水平受荷分析方法难以适用于超大直径单桩基础。目前水平荷载作用下超大直径单桩基础的受荷性状尚不明确,缺乏成熟的变形控制方法。因此开展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受荷变形性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比尺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较系统的研究了水平静力及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与砂土中超大直径刚性桩与柔性桩基础的桩土相互作用规律与变形特性,提出了超大直径单桩基础的设计方法。所做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模型试验系统,针对现场原型直径为5m,埋深为30m的超大直径刚性桩基础采用不同密实度的饱和粉土地基,开展了水平静力与循环加载模型试验,其中水平静力加载试验共6组,水平循环加载试验共8组。(2)基于刚性桩水平静力加载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密实度粉土地基中不同加载高度超大直径单桩基础变形特性与桩土相互作用规律。结果显示,粉土与砂土中刚性桩p-y曲线呈加工硬化型,前人极限土抗力表达式计算值过于保守。水平荷载施加过程中刚性桩转动中心在土面以下0.75-0.85倍桩基埋深附近。建立了小变形条件下利用桩周土最大土压力计算圆形截面桩基桩周土反力的解析解。提出了粉土与砂土地基与桩基土面下当前深度处位移相关的水平非线性地基反力系数表达式,建立了粉土与砂土的加工硬化型p-y曲线。据此,根据水平荷载施加过程中刚性桩桩身受力与弯矩平衡,建立了水平静力荷载作用下刚性桩水平变形解析解。(3)基于刚性桩水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循环荷载水平、地基密实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刚性桩累积变形与桩周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等参数变化的影响,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累积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刚性桩转动中心位于土面下约0.85倍桩基埋深处;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累积变形和卸载刚度均与循环次数的对数呈线性比例关系;累积变形与循环荷载比密切相关而与粉土相对密实度无明显关联,卸载刚度与相对密实度相关,循环荷载比对卸载刚度却没有明显影响。提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粉土地基中刚性桩累积变形发展的两个阶段:剪切阶段与致密化阶段。建立了预测循环荷载作用下刚性桩累积变形与卸载刚度的表达式。(4)通过粉土与福建标准砂室内三轴试验,率定了有限元数值分析土体参数,建立了超大直径柔性桩基础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土体强度参数与桩基几何尺寸等对柔性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海上风机基础在服役期间可能遇到的极限荷载状况,提出了静力荷载条件下桩基最小埋深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桩基最小埋深确定方法:vertical-tangent和zero-toe-kick准则过于保守,对直径4-8m的超大直径柔性桩基础来说,当桩基埋深增大到8倍桩径以上时,继续增大埋深对水平变形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5)基于砂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衰减模型,结合砂土循环三轴试验结果率定了刚度衰减模型计算参数。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编写了自定义的USDFLD刚度衰减模型子程序,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大直径单桩基础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土体强度参数,桩基几何尺寸以及循环荷载水平等对超大直径柔性桩累积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针对海上风机基础在服役期间可能遇到的极限荷载状况确定桩基最小埋深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静力条件下确定的临界埋深不满足长期循环荷载下的桩基临界埋深要求,增大桩径可减小循环次数对桩基临界埋深的影响。(6)分析总结了超大直径单桩基础设计关键问题,提出了超大直径单桩基础设计原则与流程,并采用一个工程算例进行了设计分析。土体强度较高或基岩埋深较浅的海床,可采用受力形式简单的刚性桩基础;对土质条件较差的海床,刚性桩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或桩径不满足现有施工条件时,应采用桩长较长的柔性桩。在设计超大直径柔性桩时,在满足土面变形的前提下,应首选桩径小埋深大的桩基尺寸组合;首先确定桩径,通过静力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验算,通过调整埋深控制土面处水平位移。本文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等手段对水平静力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超大直径单桩基础变形特性与桩土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的认识,为水平承载超大直径单桩基础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芳和[4]2009年在《近海风机基础结构选型优化与疲劳分析》文中认为海上风能是最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过去的十年里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海上风机尤其是基础部分的经济性仍然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大力发展比较经济的基础结构成为海上风电场研究开发的重要课题。选择合理的基础结构型式是近海风电场基础结构优化设计的首要步骤。采用工程模糊集理论,考虑到多个影响因素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应用多目标模糊优化理论对基础结构型式进行优化选型与评价的方法。文中给出了该方法的原理、模型和应用步骤,并针对主观性较大的评价因素,引入非结构性模糊决策法和优先关系法,以确定其隶属度和权重。通过对某海上风电工程基础结构选型的应用,证明了此模型在选型方案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以结构总重量为目标函数,以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几何约束为约束条件,利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近海风机基础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多设计准则、多约束条件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ANSYS软件中的优化设计模块,按照用料最少原则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应用简化疲劳分析方法及谱分析方法对近海风机三桩基础结构进行疲劳分析并估算其寿命。计算结果表明,利用简化疲劳分析方法能够满足容许峰值热点应力的要求;在文中给定的设计波况下,平台的整体寿命约为53年。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对海洋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评估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杨锋[5]2012年在《近海桩式风机基础—塔架动载特性与响应及桩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没有燃料风险,发电成本相对稳定,也没有碳排放等环境成本,对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已成为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土地利用、噪声污染、电网规模等条件的限制,陆上风电的实际可开发量将逐步减少,风电大规模开发的潜力在海上,特别是水深小于15m的浅海,更是今后几十年风电发展的方向。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海底表层多是深度大于10m的淤泥,同时还受一定的台风影响,造成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材料、施工安装成本占海上风电场建设成本的比例较国外更高。海上风机桩基基础与塔架组成的支撑结构体系是典型的细长高耸结构,在风、波浪、地震等环境载荷作用下支撑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基础结构动力优化是海上风机结构体系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适合我国淤泥质海床的近海风机基础结构型式进行了探讨,开展了风机基础—塔架动力响应分析与基础结构优化方法研究,通过在江苏响水近海2MW试验风机的桩基、塔架埋设振动监测仪器,结合该区域实测的海洋水文资料和测风数据,进行了基础—塔架结构在风、浪、地震等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并开展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基础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研究。(1)针对我国近海海域地质特性,本文提出并初步设计了新型导管架基础结构型式,包括改进三桩、四桩导管架结构和新型组合桩导管架结构;以上新型导管架结构可降低海上连接、桩基沉桩和导管架调平等施工难度,符合我国海上工程建设的现状,适合在我国近海10m水深以内区域使用。(2)依据谐波叠加法理论,选择合适的谱模型,采用Matlab编写了脉动风速与风荷载、随机波面高程与随机波浪荷载的模拟程序,并结合现场实测的风、波浪数据进行了修正,能真实有效反应实测近海区域风、波浪的动荷载特性,可为我国海上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提供输入依据。另外计算分析了土层波、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天津波、EL-centro波等不同地震波对基础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土层波对基础结构的影响最大,原因是软土对高柔结构的地震作用起了放大作用,采用土层波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偏于安全。(3)在江苏响水近海试验风机基础—塔架结构体系的不同位置安装了高精度的振动监测仪器,获得了基础—塔架体系振动特性的重要监测资料,结合现场实测的波浪、风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显示:①随着风速均方差的增大,基础—塔架结构的振动加速度也相应增加;②海上风机结构体系在风、浪等环境荷载综合作用下存在较大振动,并沿结构体系自上而下逐步减小,塔架顶部振动最大。(4)建立了基于现场实测风、波浪资料脉动时程的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差异和相关性,现场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本文建立的模型适合进行江苏响水近海区域的动力分析,可为以后该区域的海上风力发电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分析提供参考。(5)通过对江苏响水近海试验风机基础结构、新型导管架基础结构的动力优化,可实现降低钢管桩材料用量15%左右,优化效果明显,优化后的基础结构受力、泥面位移等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响水近海试验风机基础结构优化后的1阶、2阶自振频率略有降低,避开了风机转速的1P和3P频率;新型组合桩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前后的1阶、2阶自振频率均能避开风机转速的1P和3P频率,基础结构合理。(6)本文编写的程序实现了遗传算法与Midas有限元软件联合建立动力优化设计模型的可能性,有效解决了Midas软件不具有二次开发功能开展动力优化设计研究的问题;在桩径、壁厚设计变量的基础上,编程实现了风机基础结构变桩基斜率的多次重建模型动力优化设计功能,可进一步促进该软件在动力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娄春娟[6]2017年在《近海简易风电基础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上风能发电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全球发展海上风电场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国内外海上风电场的发展并不完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电结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的技术水平低,电价水平低以及成本过高。海上风电结构综合了海洋工程结构、高耸结构以及动力设备的特点,并且处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其中海上风电基础是支撑整个风发电机组结构的关键部分,如何合理设计研究海上风电基础结构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所以,深入开展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设计研究很有必要。鉴于目前海上风电场开发的主流海域为近海,本文以渤海近海海域为场址来进行近海简易风电基础设计研究,为我国冰区海上风电场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对近海风电基础形式进行概念选型设计。包括确定海上风电基础的选型要素,总结国内外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对比各种基础形式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施工安装水平、成本等要素,并明确各种形式的优缺点,针对渤海某海域进行风电基础的选型设计。2.对选定风电基础结构进行基本设计。包括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风电基础的风、浪、流、海冰环境荷载分析,并对风电基础结构在极端静荷载以及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明确风电基础结构的主要环境荷载模型及失效模式。3.对选定基础结构进行疲劳失效分析。风电基础结构是一种特殊的柔性高耸结构,在环境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显著的交变应力,对结构产生疲劳破坏。本文分别对不同的环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疲劳损伤进行分析对比,并借助一定理论对多种疲劳损伤进行耦合,明确出风电基础结构的疲劳分析要点。4.冰区风电基础结构在动冰荷载作用会产生强烈的振动,显著的加速度与交变应力会直接威胁到上部风机与主体结构安全,减小结构的寿命。针对该问题,借鉴渤海石油平台的抗冰经验,对结冰海域风电基础结构进行抗冰基本设计,包括抗冰装置的概念选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所提出抗冰设计的合理性。

杨超[7]2008年在《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能源的需求带动海上风电技术快速发展,而桩基础的设计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机桩基础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环境、风机载荷、桩—土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海上风机桩基础做了探讨性设计研究。首先,阐述了现存的海上风机桩基形式,结合特定海洋环境,选择1.5MW风机的单桩和三桩结构形式进行概念设计,研究了整体桩基结构所承受的风载荷、风机载荷、波浪载荷及载荷组合方式。其次,以单桩和三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y曲线法和等效桩长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结构进行静力分析,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本文采用的P-y曲线法地基模型可靠,等效桩长法的等效桩长需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最后,对本文单桩和三桩整体结构模型进行了动力分析,得出结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单桩能有效避开风机共振,桩基结构频率跟桩体截面尺寸、桩体埋深和设置弹簧单元有关。同时,波浪循环载荷对结构的位移响应存在动力放大效应。不同桩基模型的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P-y曲线法相对复杂、准确,等效桩长法可用于三桩初步设计,方法简单。本文为海上风机桩基础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瞿振华[8]2007年在《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参考了以往的跨海大桥建设经验,对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法进行研究。文中以主通航跨和非通航段为划分,详细介绍了各种适用于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在综合分析了设计与施工技术性能之后,从技术适用性、缩短工期和经济性的角度提出了针对不同跨海要求的桥梁下部结构选型方案,并结合东海大桥的工程实践说明其工程应用。 海洋环境十分恶劣,因此跨海大桥受到不同于一般水上结构的荷载作用,并面临严重的腐蚀威胁。通航跨和非通航段下部结构的通航要求不同,单个工程量相差悬殊,下部结构数量上也差别较大,因此分别对各自适用的下部结构类型的设计内容和要点进行归纳研究。 跨海大桥的施工时间十分有限,风浪对施工的影响也比内河中要大,因此需对不同下部结构类型的施工方案加以筛选,提出可适应海洋环境的施工方案。海洋环境要求结构施工速度快,能够快速的成为一个整体。由于海洋水面开阔,工程材料和人员运输距离长、数量多,现场浇筑施工难度大,时间长,容易受气候影响而拖延工期,因此宜尽量采用预制构件。 根据对下部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综合研究,从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和工期等角度对下部结构方案加以分析,提出针对不同海洋区域特点的下部结构选型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分析。 东海大桥工程针对海洋环境特点运用了海上施工平台、耐久性设计、预制套箱承台和预制桥墩等技术,对未来跨海大桥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东海大桥的技术研究,分析和评价了其技术、经济意义。 通过对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跨海大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下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其提出建议。

刘喜珠[9]2010年在《海上风电大直径宽浅筒型基础结构设计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趋势。由于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而且不占用陆上耕地,远离居住区,噪音污染小,使其成为各国竞相开发的资源。但是由于海底地质条件难于勘测,海水中海流、波浪、海冰等环境荷载变化复杂,导致海上风力发电的基础结构施工建设困难、成本高,同时运行维护费用较高。如何降低成本且施工方便,成为基础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各项海上环境荷载作用下,如何保证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的安全性,也是基础结构应用的必须解决的难点。针对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阶段的需要,近海和滩涂风场的水深较浅,以往海洋桩基平台的大型打桩施工设备难以进入,本文考虑筒型基础施工速度快,便于在海上恶劣天气的间隙施工,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基础压载稳定和水面处抗冲刷的需要,将其与重力式基础结合,提出了海上风电大直径宽浅筒型基础结构的思想。海上风电基础结构承受大弯矩荷载,适用于近海和滩涂的筒型基础结构直径较大,筒基直径是以往任何工程都达不到的。本文对该种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近海和滩涂的海上风电大直径宽浅筒型基础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给出了筒型基础筒壁承载式和筒顶承载式的两种承载力简化计算和结构设计模式,并对饱和粉砂地基中大直径宽浅筒型基础结构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对三维筒型基础模型进行承载力计算,验证了理论简化计算的可行性。(2)以筒型基础的重量为目标,将优化方法SQP和改进遗传算法首次应用于筒型基础的结构整体尺寸优化设计。在满足基础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引入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并采用有限元法对大直径筒型基础的传力体系进行局部优化设计。(3)基于流固耦合、固土耦合和非线性接触理论,建立筒土模型,筒土——塔架——简化机头整体模型。将有限元——离散元ALE计算方法,应用于大直径筒型基础结构的极限静荷载和风、波浪、海流随机荷载下的耦合动力安全性分析,全面反映筒型基础的受力机理和工作状态。同时,系统评估了海上风电筒型基础的安全性。

李洪江[10]2014年在《近海风机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构设计动力响应与灾变控制》文中指出近海风力发电是未来国家风电能源战略的核心,风机基础作为海洋构筑物,长期面临复杂海况和海底地质活动的考验,其在风、浪、流等荷载联合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成为风电设计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役的海上风机基础大都存在波浪对基础周边海床冲蚀严重,水平承载力在循环荷载下衰减快,安装施工对海底环境扰动大等弊端,适于近海风电场建设的新型风机基础型式迫切需要提出,风机基础结构选型和设计成为影响大容量(MW级)、大规模风电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基于已有风机基础存在的弊端,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并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较系统的研究了USAF基础的承载特性和动力响应问题,运用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准则,构建了USAF基础的灾变控制监测预警体系。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黄三角典型近海沉积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例,指出近海风机基础结构选型和承载性能研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自主设计的伞式吸力锚基础,并对USAF基础的设计原理、结构优势、沉贯机理、安装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2、运用极限分析原理对USAF基础的水平承载特性展开分析,重点研究了各破坏区土体许可滑动状态和许可速度场,通过对土体破坏机制和破坏区许可速度场的建立,推导了内部能量耗散率和外力功功率表达式,继而提出了USAF基础的水平极限承载三维上限解法。通过算例将上限解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证明了上限解法在求解USAF基础水平极限荷载中的合理性。3、通过室内土箱试验分析了USAF基础在水平静力加载、水平循环加载和竖向拉拔荷载下的锚-土相互作用规律。模拟了USAF在水平低频荷载和一次风暴潮作用后锚体的变位响应,指出锚枝对动力荷载激励下的锚体变形具有抑制作用。发现并阐述了USAF在上拔过程中的“分段现象”,提出了一种确定USAF基础极限抗拔荷载的动力学搜索方法,并得到验证。4、使用ANSYS软件分析了除风荷载之外的波浪荷载、地震荷载和冰荷载等海洋动力载荷对海上风机USAF基础动力承载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主筒、筒裙、锚枝的不同模态振型和振动规律,讨论了0~130Hz外荷载激励作用下USAF结构的谐响应状况,基于功率谱密度(PSD)法分析了波浪荷载作用下USAF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地震荷载和冰荷载两类随机荷载对USAF基础结构振动的影响。5、依据Geo-Studio软件在岩土非线性分析中的优势,采用拟静力法对风浪荷载下USAF周围地基土变形及破坏模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发现土体内部最大剪应力发生在锚趾转动区和锚枝下压区,并结合土体内部剪应力应变分布对主筒和筒裙转动点的位置进行了分析。最后,将USAF基础与常规吸力锚基础进行同等水平荷载下的地基土变形比较,证明了新型USAF基础的结构承载优势。6、从海床土微观结构入手,综合考虑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作用,构建了海床土液化破坏的重正化群模型,阐述了饱和海床土宏观液化与微观强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概念,绘制了不同土质海床的临界液化判别准则表,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准则对USAF基础的灾变控制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7、介绍了USAF基础智能监测方法和预警系统的实现过程,通过孔压传感器与锚体的组合设计,使得海床土临界液化孔压比准则在判别风机基础稳定性中得以应用。监测过程中主筒侧壁和弹性盒内布设的孔压传感器分别采集锚体周围分层地基土的实时孔压数据,在数据处理上,引入模糊判别因子对监测孔压值进行分析,一旦孔压值超过临界液化孔压,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论文最后对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作程序进行了说明。

参考文献:

[1]. 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D]. 王振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风力发电机支撑体系结构设计研究[D]. 严磊. 天津大学. 2008

[3]. 近海风机超大直径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与数值分析[D]. 孙永鑫. 浙江大学. 2016

[4]. 近海风机基础结构选型优化与疲劳分析[D]. 吴芳和.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5]. 近海桩式风机基础—塔架动载特性与响应及桩基优化研究[D]. 杨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2

[6]. 近海简易风电基础结构设计研究[D]. 娄春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7]. 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研究[D]. 杨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8]. 跨海大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瞿振华. 同济大学. 2007

[9]. 海上风电大直径宽浅筒型基础结构设计及安全性研究[D]. 刘喜珠. 天津大学. 2010

[10]. 近海风机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构设计动力响应与灾变控制[D]. 李洪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近海结构基础设计程序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