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经济看美国当前的“准衰退”和“新周期”_经济论文

从网络经济看美国当前的“准衰退”和“新周期”_经济论文

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美国论文,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 (2001)08—0004—07

美国经济近期正陷于一场令人费解的“新型衰退”。能否实现“软着陆”?能否顶住“下滑期”继续扩张,从而继续刷新经济周期超长的记录?今年美国股市会否反弹、程度如何、会否影响中国等,都是经济学界、政策界和企业界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经济角度,试就新型衰退的背景、原因和展开机制作较系统探讨,继而就这场“准衰退”及“新经济周期”的前景发表若干意见。

“准衰退”背景成因与网络型衰退机制

(一)“网络(成本)节约”导致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

因特网使得产品设计成本惊人低廉,空前减少了大量库存的必要性,提供了同时针对千百万顾客并同他们及时沟通的便捷途径,削减了提供各种服务和娱乐的成本,并帮助公司组织机制本身成功地进行了“减肥”,缓解了公司之间传统“零和博弈竞争”的冲撞性质,使得“合作竞争”蔚然成风。网络还将生产可能性曲线图像的两轴由1国推向n国,形形色色的“无国界经济”和“网上经营实体”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所有这些都会构成相当可观的成本节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这个递增率在10年中能为普通美国人年均增加4%的收入。 (注:[美]布鲁金斯学会经济研究所计划主任罗伯特·利坦:《因特网经济》,载《外交》(双月刊),2001年3~4月号。)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一直趋于滑坡,在年均增长1.5%的水平上徘徊;而90年代以来年递增速度一直保持在3%左右。即使是去年第四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时, 劳动生产率仍在以2.2%的速度增长。 (注:[美]《格林斯潘的魔药——生产率》,载《今日美国报》,2001年3月7日。)

(二)“信息型乘数加速数”导致“股市持续攀升”

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投资“信心”,信心又借助因特网成倍地放大。“因特网乘数”的一个因子是“同步传递效应”,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够及时沟通;另一个因子是“同目标反馈效应”,“投资机会”等信息能够辐射状地点对点直接传达,从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目标相同的投资等决策。例如,NAVIGATOR导览器一上市, 就一度连涨好几个“停版”。而传统条件下,由于信息传达的非及时性和分布的非均质性,投资者反应往往先后不一、偏好各异,从而很容易相互抵消,大数定律容易起作用。

投资信心倍增机制的结果是美国投资长期超高速增长。1992年以后,美国信息技术投资按实际数字算,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7年以后增长更是急剧,增速高达20%以上。 (注:[日]逸见义行:《美国经济进入下滑时代》,载《每日新闻》,2001年2月5日。)这其中,因特网乘数作用很大。当然,经济学上所谈的一般的“投资乘数”也是重要因素。

投资急剧增长带来股市长期“牛市”和经济高速增长。1991年春天以后美国开始出现“经济持续繁荣”和“股市持续攀升”并存的局面。股市看好导致“财富效应”,刺激个人消费,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扩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注:[日]逸见义行:《美国经济进入下滑时代》,载《每日新闻》,2001年2月5日。)这其中,经济学所谈的“乘数加速数”问题,也被信息网络化、服务化或者说因特网所放大。

因特网还使美国的投资和股市空前民主化,形成一种“全民炒股”热潮。网络深入千家万户,股票、期货和期权乃至各种跨时空的信息期货等复杂投资,如股票指数期货、远期外汇交易等,普通人都可以借助电脑软件和有关投资渠道,让投资操作变得轻松简便。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为争夺和挽留人才,往往也采取分享期权的办法。所有这些,导致美国股民人数由20世纪90年代前的3500万猛升到近年的8000多万。(注:香港《经济导报》,2001年2月19日,第16页;90 年代前数字参见萧琛著:《美国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00年3月股市高峰时期,美国股市市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1%,远高于90年代初的60%,增加了2倍;股票投资的收益,也由1992 年的1270亿美元激增为1999年的5350亿美元,上升了3.2倍; (注:香港《经济导报》,2001年2月19日,第16页。)道-琼斯股指由3000 点冲破了10000点大关,有人甚至预计能够到达30000点;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只上升了1倍。

(三)“网络化调控”为“持续繁荣”推波助澜

“新经济”10年扩张过程中曾三度企高,在这三轮扩张中,信息化和全球化已经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与“新经济周期”相伴随的是新型的网络化调控举措和机制。(注:萧琛:《论美国的新经济与新周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第7~8页。)

第一轮扩张是1993年到1995年,宏观当局主要的调控手段应该说还是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松紧搭配,虽然主要是盯住利率而不是货币总量。1993年财政上推出了增收节支政策。为减轻该紧缩政策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美联储及时降低了利率以刺激企业投资。

第二轮扩张始于1995年第二季度。当时经济增长态势很好,速度高达5%,失业率已大幅降到4.8%。按传统,只要失业率低于5%, 通货膨胀就会抬头,因此有必要提高利率防止经济过热。但调控当局并没有因循守旧,相反是决定不加息。理由是:在那以前对高新技术(主要是信息网络产业)年复一年的巨额投资刚开始取得回报,随便刹车势必使之受挫。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非常地明智。

第三轮是1998年第二季度前。当时经济已有所紧缩,增速减缓已势在必行。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美国两种国债利率下调,并连续三次降息,以维持经济扩张。但货币政策作用此时已非常有限。持续增长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外贸赤字大力吞进亚洲廉价资产,以缓释通货膨胀压力。价廉物美的进口资产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支撑了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

另一个“全球化”举措是重振武器出口。冷战后美国“大裁军”已导致军费在GDP中的比重由8%下降到5%以下。但因需要新增长点, “鸽派”形象已不再必要,于是,1998年第二季度的“伊拉克查核”乃至“第二次海湾战争”、12月的“沙漠之狐”行动、1999年3 月对南联盟长时间的“空中打击”等等,都接踵呈现于世。1998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借劲”后立即开始攀升,道-琼斯股指从9月的8000 点迅速地飙升到11000点!(注:《道-琼斯指数日线图》,载《南方周末》第7版,1999年5月11日。)

(四)“网络亢进”和“石油冲击”导致“乘数加速数”逆向

新型的宏观调控、异常兴旺的股市、高新技术的魅力、网络媒体的炒作、乐天的利润预期和接踵而来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对于网络等高科技股的投资达到几近痴迷的程度。其结果之一是“虚拟财富”迅猛飙升。据估计,从1995年到2000年初,美国股票价格的上涨使美国社会的总财富陡增了14万亿美元。纳斯达克股价一跌再跌后,市值仍是实际利润的172倍。(注:《华尔街寒流与美国新经济前景》,载《人民网》,2001年3月19日。)

在投资扩张过程中,信息型“乘数加速数”的微观作用也十分重要。譬如,投资人同时从网上了解到:在新发现的风景点投资,肯定有奇迹般盈利前景。于是趋之若鹜地到那里去开办旅馆,导致那里的地产和其他要素瞬间被哄抬到难以置信的高度。本可以作为抑制信号的价格,在被网络炒作等扭曲了的“市盈率”和“财富效应”中也被雾化。加之,决策过于匆忙,而新技术不确定性又特别强。雅虎股票的市盈率曾高达1000倍,按说早已物超所值,但却仍旧为投资者所追逐。

这种情况在网站等信息服务领域更为明显。风险投资公司等投资者,通常都不忌用“金娃娃”价去买一组“泥娃娃”,因为深信其中必有一个日后可长成金娃娃,尽管泥娃娃在成长期内无不“烧钱”如纸和挥金如土(媒体和注意力是生命线)。然而,这样的组合式风险投资者的数目究竟有多少?恐怕至关重要。未来分享金娃娃的人愈多,风险投资的高回报预期愈容易受挫。另一方面,风险组合投资者喂出的“钱”,毕竟来源于真实产业的利润,而且最终需要(跨时空地)回报。

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在很长时间内解决了“喂养利润”的源泉问题。但是,如果新的类似“导览器”的“技术—商业创新”迟迟不能跟进,如果真实经济遭遇国际冲击,如石油价格上涨等情况,风险投资继续喂养娃娃们的底气、信心和热度就都会发生逆转。于是,网络乘数加速数就同样会在相反的方向上成倍地为投资减速和为经济降温。“无网不胜”便成了“谈网色变”。可能的金娃娃也会被当做泥娃娃而抛来抛去。纳斯达克市场上“搜狐”等中国网络股面临摘牌窘境,也许是典型例子。

新型衰退的外在引爆因素,可以说是石油价格冲击。1998年全年,欧佩克原油每桶的平均价格为11.8美元;1999年全年,平均价格为每桶17.27美元,而2000年则上升到27.17美元,升幅高达57.3%。1998年最低价格曾跌破每桶10美元以下,(注:《欧佩克石油收入达20年来最高水平》,载《人民网》,2001年1月17日。)而2000年, 每桶最高价竟达38美元!这对美国整个工业体系和消费体系是一个沉重打击。

“准衰退”的性质与网络型调整机制

(一)“准衰退”介于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之间

由于资源成本激增,新的创新尚在酝酿,人们对于信息技术投资的过高期望开始矫枉过正,联邦当局没有也难以及时补救。2000年,信息技术投资已经只比上年增长10%,比以前大约减速1倍。

按传统指标体系,美国经济当然还没有陷于衰退。从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增长率已从半年前的8.3 %峰值下降到5.6%,第三季度为2.2%,(注: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01,p.278.)第四季度进一步降至1.0%。(注:《美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仅为1%》,载《人民网》,2001年3月20日。)尽管最低增长率一直不曾为负数,然而,由于投资速度锐减和经济增长减速落差太大,也由于股市等虚拟经济层面的反应更是加倍,这种“增长型减速”对于经济的震动,正如我们近几个月来所看到的,的确是异常强烈,决不亚于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普通经济衰退,甚至应该说其震动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点不妨看看落差的情况。1999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8.3%,名义增长率更高达9.7 %! (注: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February 2001,p.278.)比1%要高出许多倍。就股市而言,纳指一年中下跌了60%还要多,标准普尔指数跌了20%,道-琼斯股指也跌了10%。这些情况按传统经验看,都令人谈虎色变。

对于这种非负增长但减速很快的周期现象,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增长性衰退”的概念。其含义是指:经济波动跌离了长期增长的趋势水平,虽然还不是负数。这个概念在分析新经济周期时,应该说相当重要。根据这次新型衰退的情况,不妨补充和强调三点:(1 )“新经济”背景;(2)(虚拟经济波动)落差显著,震动巨大;(3)不排除可能负增长。为此,本文毋宁称之为“准衰退”。

“准衰退”是信息网络经济条件下开始出现的一种介于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一种新型衰退。其展开机制是以“网络投资信心”等为中心,震源并非不能脱离真实经济。例如1987年“股灾”,就曾先在股市、债市、汇市等虚拟经济层面爆发,然后迅速地向实际经济渗透,引发了一轮技术经济、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的调整。但是结果却有惊无险。道-琼斯股指日降幅虽然远远超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黑色的星期一”,但是经济却安然无恙。不过,这次“准衰退”倒是同真实经济紧密相联,除了房地产这个重要的领域是例外。

(二)“准衰退”首要冲击的是信息网络产业

“新经济周期”从某个角度看是以信息网络投资信心为发动机的。网络业、电脑业、通信业以及其他IT行业在新周期中所得到的投资份额明显增多,信息型乘数加速数对这类投资的作用也特别显著。因而,当经济逆转的时候,这些过剩较严重的行业备遭冲击是不难推知的,但其所遭受冲击的强度和影响的范围,仍然值得重视。

从股市看,情况是非常严峻的。与各自历史高位相比,“新型衰退”前后一年左右时间里,道-琼斯股指已下跌16.2%,标准普尔股指下降25%,而比较集中地体现高新企业、中小型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情况的纳斯达克股指,则下降了62.5%。据统计,股市抛售浪潮已经使美国股市市值减少了7724亿美元。(注:《美国股市跌不停,七年老牛变成熊》,载《人民网》,2001年3月19日。 )随着纳斯达克股市全线下挫、新股发行锐减、传统企业削减广告开支,许多网络服务型的新型公司的盈利模式几乎全线崩溃。

不妨以雅虎公司为例。雅虎几乎是因特网的代名词,其股价从2000年每股200多美元,下跌到现今的20美元,公司市值也从937亿美元下跌到97亿美元,仅仅是其峰值时期的1/10。为此,34 位曾经为雅虎股票评级的分析家中,已有19位将其等级从“持仓”降为“卖出”。而在那之前不久,莱曼兄弟公司的等级已经由“购进”下调为“持仓”。雅虎公司预计2001年的收入大致同支出持平,这意味着每股股票的收益将下降到零。而此前华尔街的预计是一季度每股盈利5美分,全年收益36 美分;若拍卖网站,总收益将会从当初的2700万美元陡降至500 万美元左右。(注:拓跋雄:《雅虎:虎哮呜咽》,载《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3月19日,第4版。)

其他重要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柏公司,其股票今年第一季度的盈利是每股12美分至14美分,营业收入在90亿美元到92亿美元之间,而此前预期的盈利是每股18美分,营业收入应当在96亿美元。为节省1亿美元的开支,该公司今年3月15日已经宣布裁员7%,即5000名雇员需要下岗。 (注:《美国康柏公司计划大幅裁员》(简讯),载《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3月19日,第4版。)最著名的CPU厂商英特尔公司也于今年4月份宣布,在今后9个月内裁员5000 名员工,相当于该公司员工总数的6%。其他IT公司,如思科、爱立信、 微软、摩托罗拉等公司也都发表过盈利警报并宣布要大幅度裁员。(注:香港《经济导报》,2001年3月26日,第8页。)朗讯科技公司今年一次裁员16000人。(注:香港《经济导报》,2001年2月19日,第16页。)亚马逊公司2000年第四季度亏损6000万美元,2001年1月31 日宣布裁员15%,即1300人。(注:《亚马逊公司1月31日宣布将裁员15%》, 载《国际金融时报》2001年2月1日第一版;见《人民网》同时。)

(三)“准衰退”系“供应过剩型”而非“通货膨胀型”

过去50年中,经济周期大体上都似曾相识:数年增长期过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加速上扬,于是美联储提高利率压缩总需求;需求被紧缩后,企业库存会积压,于是减产裁员,经济随即衰退;接下来,美联储又会降低利率,于是需求又回升,产出也会增长,新一轮经济增长重新开张。对于这个套路,萨缪尔森曾戏说过,美国的经济衰退带有 “华盛顿联储制造”的印记。(注:译自英国《经济学家》。“ What a Peculiar Cycle”,The Economist,March 10th~16th,2001.p.75~78.)

而这场“新型衰退”却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过大(通货膨胀过高)所致。得益于信息化和全球化,新经济周期中持续高速的扩张一直没有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1999年初到2000年中,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还不到1.5个百分点; 粮食和能源开支以外的基本商品价格指数上升幅度更低。因此,面对经济“过热”,美联储并没有也不需要重视提高利率。从1998年到2000年的2年中,美国短期利率仅提高了1%。(注:[英]杰勒德· 贝克:《一次不同的衰退》, 载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3月2日。)按二战后标准,这种非常温和的紧缩,根本不该对经济和股市的地震式反应负主要责任。

美国目前的“新型衰退”主要是由于供给方过度而引起。投资过剩,尤其是对网络信息等产业的投资过剩程度的确非常严重。全美网站如雨后春笋,争相建网欲红杏出墙,应该说是一种迹象。首先,不适当地追求高新技术含量,企业往往以超过其提高生产能力所实际需要的幅度大力投资;其次,网络炒作和股市哄抬等所导致的财富效应,也使投资超过了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其结果是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孤军挺进,而那些需要真实经济来加以支撑的风险投资基金,终究会因为财源渐疏而忍痛扔掉养不起的“金娃娃”。

美国风险经济研究公司和全国风险投资协会近期公布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风险投资为195.9亿美元,比上个季度282.2亿美元下降了31%。这是199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注:《美国第四季度风险投资大减》,载《人民网》2001年1月30日。)幅度之大、 影响之深,可以推知。

“准衰退”复苏机制与新经济周期前景

(一)走出这场“准衰退”主要靠“真实经济”调整

过去50年,经济周期属于“凯恩斯(长波)时代”,而现在的“新经济周期”则属于另一个时代。经济“不滞又不胀”,(注:萧琛:《论美国的新经济和新周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 期,第9页。)是过去几十年不敢奢望的局面。由此看, “新型衰退”的着眼点似乎应该更多地放在真实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投资配置、利润机制,可能要比联储当局的需求管理更为深层。摩根斯坦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这次周期同50年前的周期非常相似:那时“通货膨胀还不是问题,货币政策在需求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极其有限”。事实上,当时全球只有18家中央银行。

今年以来,美联储在3个月内已经连续4次下调利率,总计2 个百分点,仅次于1984年底上任主席沃尔克的记录,是16年来力度最大的降息举措。降息的目的,正如格林斯潘所言:扭转衰退态势、振兴华尔街股市和恢复消费者信心。

历史资料表明,从1921年至今,美联储共计连续(3 次以上)降息13次。一般说来,道-琼斯股指在一年内平均涨幅为21%,应该说非常灵验。惟一的例外是大萧条初期的1930年,美联储三次降息后,股指反跌了35%还多。1971年纳斯达克股指问世后,美联储曾经8次连续(3次以上)降息。数据表明,在随后的一年内,纳指平均上升39.8%。最高记录包括1982年7月以后的飙升81.6%和1998年的74%。 (注:胡建国、李凡、吴庆晏:《美国三降息真能救世吗?》,载《国际金融时报》2001年3月20日第1版。)

相比之下,这次连续降息的效应目前看来可谓有点例外。头两次降息中间的28天中,纳指微弱反弹了6%,第二次降息之后,反跌了31 %。第三次降息后当天,道指创下两年半来最低记录,纳指则跌了4.8 %,收盘1857.44点。(注:胡建国、李凡、 吴庆晏:《美国三降息真能救世吗?》,载《国际金融时报》,2001年3月20日第1版。)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中央银行已经不能挽救股市。结论虽早,但不可忽视。有识之士明白,只靠降息是不能挽救经济衰退的。日本的利率是零,但经济和股市增长却是16年来最低。

至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计划,也许可以说是远水不救近火。更何况,由于政治原因,小布什很难全身心投入去医治克林顿时代的“后遗症”。从经济上看,减税计划有助于美国经济由倚重制造业转向倚重信息服务业。这一点美国新任劳工部长发表过这种观点。1 万多亿美元的减税可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有助于制造业的复苏和耐用品需求增长。2001年2月,美国就业人数增加13.5万,其中制造业减少了9.4万,而服务业增加了9.5万。 (注:《美国劳工部长支持布什:减税有助于美国经济转变》,载《人民网》,2001年3月14日。)

对于中长期繁荣减税富有建设性意义。小布什演讲当天,不知是否巧合,道指和纳指分别上升了2.7%和2.8%。(注:张兴慧:《小布什表决心,华尔街大反弹》,载《人民网》,2001年3月29日。 )应该说这主要还只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准衰退”在2001年下半年有望全面好转

网络泡沫破灭使企业和政府都变得更加清醒,“准衰退”中收缩产出、出清存货、裁减冗员、重组破产,都会使企业从速改弦更张。利率下调和减税会调整利润和分配机制,并有助于刺激消费。也许因为这些,近期已经可以听到不少近乎复苏的消息。

首先,近期纳指已初显止跌,预测已非常看好。连续7 周下跌之后,到3月中旬末,纳指总算有2%的小幅回升。原因在于:股民认为股市已经跌无可跌,于是逢低吸纳。领涨股多为前几周表现不佳的科技股,如IBM、HP等, 连刚刚宣布大裁员的摩托罗拉公司的股票也有微小回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反弹能否持久还是一个问题,但股市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可能性大的一面是:股指已经开始在目前的低水平波动筑底,以等待经济基本面整体康复。(注:《纳指初显止跌迹象》,载《人民网》,2001年3月26日。)

3月中旬, “美国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证券”首席美国投资顾问盖尔文大胆预测,2001年年底纳指将会重新回升到3000点。他认为市场并不缺资金,而只是缺少信心。现金市场基金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是个有力的证据。(注:《一个大胆的预言:年底纳指将重返3000点》,载《人民网》,2001年3月19日。)

3月底,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们已经一改往日的悲观论调, 转而开始坚信美国股市将会“东山再起”。他们预测:到2001年年底,标准普尔股指将劲升40%,道指将上涨33%,而纳指则将飚升80%。这些大投资银行的资深分析师们相信,美国股市正处在恐慌性抛盘之中,悲观的预期同低利率等因素加在一起,能够为大盘上扬奠定基础。(注:《华尔街乐观预测:纳指年底将飚升80%》,载《人民网》,2001年3 月27日。)

实际情况已经是:4月18日联储第四次降息15分钟后, 道指立即飚升了407点,涨幅3.91%;纳指也暴涨176点,涨幅8.12%;标准普尔指数上涨46.35点,可以说已经走出“熊市”。 (注:张齐智:《防止经济大船沉没,美国该出手时就出手:美联储降息报喜讯,华尔街掀起买进狂潮》,载《人民网》,2001年4月20日。)

其次,消费者信心指数半年来首次回升,经济的重头问题已开始化解。该指数自2000年9月达到142.5点之后,到2001年2月,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并且降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1月份, 美国消费开支上升1%,2月份继续上升了0.3%,(注:《美国2月份个人消费开支继续上升》,载《人民网》,2001年3月31日。 )关于美国个人消费开支,3月27日美国会议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表明, 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出现回升。3月份该指数由2月份的109.2点上升到117.0点,此前分析家的预测是继续下降至104.1点。

个人消费开支在美国经济中比重高达2/3,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那以前,由于裁员,股市损失和债务加剧,美国人的消费支出普遍下降。即使在上一个圣诞节和元旦期间,“购物旺季”也没有出现高潮,相反却出现滑坡,市场零售额竟然下跌0.4%。(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19日,第44页。 )目前,全美家庭债务(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等)水平已经高达1.52万亿美元,大约为10年前的2倍。(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19日,第44页。)而国民储蓄率一直低(甚至负数)得出奇。所以一遇不景气、预期收入锐减,消费反响就强烈。

最后,导致新型衰退的供给冲击因素——石油价格也已明显好转。2000年8月,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攀升,最高时曾突破每桶38美元。 但今年年初以来,石油价格已经下滑,最低价格曾跌破22美元。(注:《油价下跌,美国也急》,载《人民网》,2001年1月17日。)当然, 南北世界的油价之争,应该说始终值得关注。

(三)“新周期”与“准衰退”似回归古典模式

由上分析可知,“准衰退”不仅在时序上是新经济和新周期的接踵之物,而且在理论上也是顺理之章。值得反思的是:准衰退中新的逻辑联系实际上非常像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商业周期。对比两种衰退可以看到如下一般规律:

不断延长增长周期往往会导致其他失衡,诸如个人和公司债务和投资的过度等严重现象。一方面,由于人们容易受安全感假象的迷惑,加之(甚至一些经济学家也)以为繁荣可以永久持续,因而有关贷款机构纷纷放宽贷款要求,消费者和投资者也无限度地利用借贷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受信贷以及对未来利润的连续预期的影响,投资增长似脱缰野马,资产价格上涨也漫无边际。一个成功孕育着下一个成功。但接着在某个时刻,特别是遭遇真实的外部冲击时,投资过度就会原形毕露。最终,由于投资过度势必减少资本收益,公司必然会决定削减资本开支。而消费者也会普遍感到债务压力过重,于是会增加储蓄。接着,悲观取代乐观,需求急剧下降。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准衰退已经超脱了传统境界。首先,技术、生产率、组织机制、主导产业群、干预能力和国际联系等等,都已发生了大的变革。当年的钢铁、石化等主导产业,如今都已退居二线、三线。二战后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中,钢铁似乎不再显赫。第一大支柱汽车业的作业和管理已经完全今非昔比。汽车产业的信息化、全球化程度已经非常惊人。在这次裁员风潮中,汽车业虽不及包括电讯、电子商务、电脑业的IT行业裁员多,但也位居第二。2001年1~2月,汽车业裁员34955人,而IT行业的裁员人数44851人。(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19日,第44页。)

令人费解的是第三大支柱产业建筑业。二战后美国历次经济衰退的迹象有二:一是楼市不景气;二是减少货币供应以紧缩通货膨胀(前文已分析)。而在新型衰退中,楼市却保持了历史上第二高的销售记录。2000年12月份,全美新房地产销售量出现历史第二高记录,仅次于1999年。(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19日,第45页。 )最近美国商务部的新房销售报告表明:今年3月份, 美国的新房销售经季节调整之后,比2月份增加了4.2%,创造了新的月销售记录。(注:王建生:《美国住房市场升温》,载《人民网》,新华社4月26日。)

房地产市场既体现投资成效,也体现消费能力。由此可知,美国(传统)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坏到像股民们所担忧的那种程度。楼市表现不错的一个原因也与新经济有关,信贷制度和新型抵押贷款时空跨度空前增大,利率已是30年来最低水平。(注:王建生:《美国住房市场升温》,载《人民网》,新华社4月26日。)

“新型衰退”在存货调整方面也体现着网络经济的作用。有求立供、供随求止的“零仓储”作业管理,已经消除了20世纪福特制流水线遗留下来的“批量生产”的弊端。积压程度和出清能力都已经高出若干量级,存货销售之比,已经由10年前的50∶1下降到目前31∶1。(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26日,第6页。)而在IT产业或其他信息服务业,“产品积压”已经为“能力闲置”所取代。“零仓储”技术已经相当可观。先进的公司平均产品批量仅为10个左右,而供货反应速度却在24小时之内。至于服务类产品,生产和消费本来就同步,尽管库存减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一种扣除,但这些不仅会带来(仓储)成本节约,而且也会增强抗衰退能力。

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 这多少有点超出传统经济学家的预期,实际上是使他们感到意外。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办公室建筑等公共支出和私人住宅建筑支出。如果不是同期的库存和出口减少,第一季度增长速度的恢复可能会更加显著。最终销售(增长减去库存)第一季度势必还要高于4.6%, 尽管这个增长率已经大大高出上个季度的1.7%。(注:杨贵兰:《美国经济意外恢复》, 载《人民网》,2001年4月28日。)

(四)新经济周期超长记录有可能进一步刷新

值得担忧的问题在于,古典供应型经济周期虽然能够自我调节,但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很有可能影响深远。一些专家认为,美国这次“准衰退”很像10年来日本所经历的困境,因此慢性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考虑中长期结构调整,对分析新型衰退应该说是必须的。但日本同美国的确是不可同日而语。日本的年功雇佣制度、缓慢的晋升机制、政府银行企业的联结机制、公司的系列结构、市场的封闭情况、发明和创新的保护程度,都无法同已经网络化了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美国制度的基本面相比。日本制度变迁任重道远本不足怪。

就摆脱危机能力而言,美国的直接融资能力远高于日本。直接融资意味着较高的市场出清效率,市场补抛无疑要比规制调整(实质是个政治过程)迅速。2000 年初, 美国人的股票资产价值是其可支配收入的180%,而日本在其顶峰时期仅为90%。 (注:《经济导报》(香港)2001年3月26日,第4页。)日本东京市中心故宫的地皮价值居然可以超过美国加州所有的房地产价值, (注: 译自英国《经济学家》。 “What a peculiar cycle”,The Economist,March 10th—16th,2001.P.75~78。)而日本竟然曾经能比整个美国值钱数倍!

从1987年“股灾”开始,新型衰退在美国经济中似曾相识,只是不像今天这样典型。根据以往的情况看,新型衰退的波幅较大,频率也较实际经济波动为快,但是波长往往很难持久。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最低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仍为1%,尚高于1995年第二季度的0.8%,(注:《人民网》2001年3月20日:“美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仅为1%”。)而那个增长率并不曾影响新经济周期的第二轮和第三轮扩张。

美国一些学者曾乐观地提出过“经济周期消失论”和“涟漪论”。“永远消失”肯定很难。(注:萧琛:《论美国的新经济与新周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 4期,第5~6页。)如果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真能康复,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衰退又一次为新经济周期所避免。本轮扩张周期的长度记录将会被进一步刷新。而如果石油价格再度冲击,新技术新盈利模式迟迟不能出台,再加上美联储调控系统失误,则美国经济也完全有可能陷入传统指标体系所说的那种衰退。不过,即使那样,时间也不会太长,更不会慢性萧条。

[收稿日期:2001—05—07]

[修回日期:2001—06—27]

标签:;  ;  ;  ;  ;  ;  ;  

从网络经济看美国当前的“准衰退”和“新周期”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