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美皮康在小儿PICC论文_陈红业1 牛晓桂1 王秀珍2

陈红业1 牛晓桂1 王秀珍2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血液与神经病区 山东滨州 2566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一病区 山东滨州 256600

【摘 要】目的 探讨超薄型美皮康在小儿PICC 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6 例PICC 置管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在穿刺点加用2x2cm 大小的超薄型美皮康敷料,外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 型)固定,对照组仅采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 型)固定,比较两组导管移位率、穿刺点暗红色肉芽组织形成率、一周内敷料更换次数。结果 实验组导管移位率、穿刺点暗红色肉芽组织形成率、一周内敷料更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薄型美皮康在小儿PICC 置管术后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PICC;超薄型美皮康;置管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入上腔静脉中下1/3处的置管技术。PICC导管不仅能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而且能够避免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输液安全,保证治疗顺利完成。由于患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出汗等原因,会增加感染机率和换药次数,给患儿带来痛苦,加重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本研究通过对46例PICC置管患儿随机分组,在穿刺点加用超薄型美皮康敷料固定,对减低导管移位率、穿刺点暗红色肉芽组织形成率、一周内敷料更换次数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自2010年8月至2014年5月,接受PICC置管患儿共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经贵要静脉的30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共6例,年龄1.5岁-1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置管患儿在换药时采用在PICC穿刺点加用2x2大小的圆形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固定。常规1周更换1次,如遇敷料卷曲、潮湿、松脱等随时更换。对照组置管患儿仅采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固定。为了避免因操作方法不同对疗效产生的影响,所有换药操作均由统一参加过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完成,操作步骤规范。

1.3 操作步骤 洗手,戴口罩,0角度自下而上去除原有敷料,避免牵拉导管,消毒手,打开PICC维护包,戴手套,无菌操作下铺治疗巾,距离穿刺点1cm,用75%酒精棉球旋转消毒皮肤,按照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方向消毒共三遍,待干。然后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碘伏棉球在穿刺点停留5秒,顺时针消毒皮肤及导管;反转导管,更换碘伏棉球,逆时针消毒皮肤及导管;再次反转导管,更换无菌碘伏棉签顺时针消毒皮肤及导管,待干。消毒直径大于15cm,两侧至臂缘。碘伏消毒范围小于酒精消毒范围,将10×10cm超薄型美皮康平均分成2x2cm大小圆形的4份,依直线剪至圆心处,用无菌镊子揭去隔离膜,将敷料环形包绕导管,中间不留空隙,最后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固定,对照组仅采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固定。

1.4 判断标准1.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cm以上,但功能没有丧失(1)。

2.敷料更换次数:每周更换一次。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2.1 实验组导管移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移位率比较(例)

注:x 2=22.955,P =0.000三、讨论超薄型美皮康是近两年兴起的,临床广泛采用的新型敷料,它具有吸收性和自粘性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1)它的构成如下:由最底层是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司肤泰克层);中间层具有三层结构的吸收垫:聚氨酯泡沫、无纺布层和高吸收性聚丙烯混合纤维层;最表层为透气并防水的外敷薄膜。本敷料适用于儿童,他们年龄小、外周血管条件差,害怕打针,并且活泼、好动、易出汗,增加了PICC导管移位、换药次数、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而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属的欢迎。本文通过对两组导管移位率、暗红色肉芽组织形成率、一周内换药次数方面比较,发现在穿刺点加用超薄型美皮康更具有优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实了实验组在导管移位率、暗红色肉芽组织形成率、一周内换药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换药次数的比较,由于患儿好动、出汗较多,对照组使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与实验组比较,它不能吸收汗液,敷料易松动、卷曲,平均2-3天换药一次,而实验组23例患儿在PICC穿刺点加用超薄型美皮康,因为它能垂直吸收,防止浸润,对置管后有渗血渗液、出汗较多的病人尤为适用(4)。从而减少了换药次数。

对照组使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其透气性较差,不具有吸收渗液、汗液的能力,局部代谢产物及汗液等长期刺激局部皮肤,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长,穿刺点局部皮肤反复受碘伏等消毒液的刺激,皮肤黏膜保护屏障能力下降。敷料很容易松动,卷曲,PICC导管也容易发生移位,实验组23例患儿采用无菌操作下在PICC穿刺点加用2x2大小的圆形超薄型美皮康敷料,外用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固定,由于超薄型美皮康具有舒适、可塑性和顺应性好等特点,适合身体各部位,无残胶遗留。解除时无疼痛,能有效防止导管移位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证明。从湿度、温度和pH值方面为穿刺点提供最佳的愈合环境,保持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加速渗液的吸收,保持穿刺点干燥,从而防止穿刺点暗红色皮肤隆起形成。在PICC穿刺点加用2x2大小的圆形超薄型美皮康敷料,固定导管,防止移位,从而减少换药次数,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1]方燕.美皮康在PICC换药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0):2731-2732.[2]李红俊,朱连荣.老年患者PICC管敷料的选取及固定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年,17(6):708-709.[3]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4]周连清.美皮康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4):1327-1328.[5]丁小萍,夏彩莲,李红梅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5-416.[6]张志敏,蒋志红,徐艳高,苗丽.美皮康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17-3018.[7]张小芳,文良香.溃疡贴在PICC维护中的作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1):164-165.

论文作者:陈红业1 牛晓桂1 王秀珍2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  ;  ;  ;  ;  ;  ;  ;  

超薄型美皮康在小儿PICC论文_陈红业1 牛晓桂1 王秀珍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