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理念下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国画教学郭维奇论文_郭维奇

启智理念下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国画教学郭维奇论文_郭维奇

郭维奇

福州四中

摘要: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智慧结晶,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学习和传承民间工艺的同时,了解更多中国画元素,了解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本文将软木画工艺与国画教学相结合,尝试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高中国画教学,进行启智理念下中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的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启智、策略、中国画、兴趣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及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艺术沉淀。对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被列入了高中阶段美术学科绘画模块课程,成为高中美术必修的内容之一。软木画,又称木画、软木雕。它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誉为福州工艺美术"三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雕"、"画"相结合的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福州的传统工艺软木画,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致力于保护与传承福州非遗文化,是我校传承艺术特色项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本人将软木画工艺与国画教学相结合,尝试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高中国画教学,进行启智理念下中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的策略的研究。

一、启智理念下的激趣教学

启智理念下的国画教学强调"启智"二字,将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改变过去美术课教师一味灌输理论的教学方式,实现学习形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如教师在《刻刀下的中国画--福州软木画布景》一课中,安排了一些趣味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 在导入阶段的小试牛刀活动中,让学生将刻有学校风景的软木画零部件在圆形木板上摆拼,并思考"什么样的摆法能让这幅作品更加的好看,别具一格",这种一上课不是马上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动手试试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软木画的布景和中国画构图立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中国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展示中西方风景山水画,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并将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山水画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不同绘画效果的原因。再通过希沃白板趣味分类游戏更加系统化的了解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时不用教师强调,学生就已发现软木画的绘画形式与中国山水画的非常相似。从而了解到福州软木画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的章法构思和宫庭园林布局造型,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结合,雕画结合,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性和福州软木绘画的独创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中国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二、启智理念下的实践创作

启智理念下的中国画教学注重创造性的实践创作,改变以往国画教学中教师单纯示范传统中国画,学生单纯临摹的机械训练,倡导学生将传统中国画知识与其它绘画种类、材质相结合,给予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勤于动手、团队合作、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美术表现"与"创新实践"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的理论学习无疑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提高眼界和审美能力,开阔艺术视野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实践经验和创造,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学习和培训,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艺术技能才是真正有效的。

在我校民间艺术工作坊软木画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小组合作完成作品的。 每个同学都配有专用的刀具与材料。在动手创作软木画作品之前,教师先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画的构图特点。"构图"是绘画艺术的专业术语,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被称为"布局"、"章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画的构图取决于中国民族特有的艺术观念,讲究"经营位置",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物象相互联系在同一张画面上且不受任何比例的约束,在中国画中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眼睛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的独创,是中国画特有的基本透视法。同样的软木画也具有 "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其次通过创作软木画同学们了解到中国画的"三远法",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三远法, 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福州软木画主题多为福建的山水风景,故布景也多以平远为主。与元四家之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相仿,使画面更加空灵开阔。此外软木画创作也保留了中国画的留白特色,中国传统绘画中 "白"可以是浮云、是迷雾、是天空、是尘壤、是流水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因与不同的"实景"相配合,即产生了不同意境。赏齐白石的虾,虽寥寥几笔,却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观徐悲鸿的马,仅那动感健硕的身姿,便能体味到风的速度。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即不画,是空,是无,是虚。是"舍"与"得"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 是清代邓石如的 "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知其白"方能"守其黑";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王维的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而福州软木画与中国画一样善用留白,因此福州软木画给人感觉形象逼真,色调古雅纯朴,画面犹如宋人笔下的山水画,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

这些关于中国画的构图特色都是学生在创作软木画的过程中实践总结出来的,他们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探索出更多的绘画语言。启智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对材料的运用,物象的形式不一定要受到太多的约束和要求,鼓励学生自主练习,激发学生大胆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启智理念下的课程评价

启智理念下的国画教学注重过程性课程评价,区别于重结果轻过程,注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课程评价,教育美育人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

首先在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中国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素质发展。教师不再灌输现有的艺术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杯子"不断找到适合他们的"水",即学会如何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通过本次课程,有的同学掌握的是一项技能,有的同学体会的是一种文化感悟,但无论如何同学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了自我决策,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提高核心素养的能力,对自身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单单只关注最后的成品,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观察、记录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软木画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对于中国画元素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自我交流、表达观点的能力等。根据综合情况,教师将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判断学生艺术活动的表现。

在启智理念下中国画教学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动手实践环节,家庭作业评估和课后反思方面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客观评价。还能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更真实的了解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不断改进调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习得中国画知识和技能,体验参与中国画活动的乐趣,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真正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持续改进的全新美术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启智课程理念是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构建启迪心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智理念下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国画教学寻找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有趣的内容和不同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保护与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为了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坚实的科学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沧州杨金英、闫飞,《中学国画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文教资料中旬 刊,2010年1月。

[2]长沙富钢,《建立学生自己的审美框架》湖南美术出版社。全国优秀美术教育论文集,1999年。

论文作者:郭维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启智理念下以传承软木画为载体的国画教学郭维奇论文_郭维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