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_政治论文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_政治论文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文化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已经在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正在进行着更深入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已经起步,正在向实质性变革迈进。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文化领域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新体制的建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把我国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将出现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效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不仅仅是资源配置领域的变革,它将使所有制领域、分配领域等带根本性的领域出现一系列新事物。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契机,社会改革将向纵深发展,其影响远超越于经济领域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伴随着经济改革,我国政治体制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必要,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自然也必须随之调整其结构形式和组织方式,使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适应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实践提出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实践表明,我国目前进行的社会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巨大社会工程的诸方面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决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的改革。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所以,我国的社会改革不仅是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也是文化领域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归结起来讲,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或者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有人可能会说,提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可以了,何必要提什么“文化新体系”呢?实际上,要害正在这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并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而首先也是一个改革的问题。文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一样,也是一场深入的全面的改革。实际上,文化领域的改革正是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反映。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既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有着沉重的糟粕包袱。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经济落后、文化愚昧的闭门锁国局面,直到最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压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唤起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文化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古老的封建主义文化传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被迅速冲垮,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文化也难以独自发达起来。由于政治上长期处于极左倾向的支配下,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合理方面得不到改革,完善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能形成,经过四十多年的曲折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是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道路,同时也是深化文化体系的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正确道路。目前,中国人民面前的这场改革,是一场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伟大革命,若仅仅把这场改革视作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革命,而认识不到文化上思想上也亟待进行深入的革命,那是十分片面的、肤浅的。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场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冲垮封建主义的束缚,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构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从目前我国的社会改革的全局看,文化革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文化上思想上的革命。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总是告诫我们“思想要再解放一点”。思想观念是文化的精神形态,它是文化的根本。只有文化上思想上实现了变革,才能提供经济、政治变革所必须的精神动力。所以,正是目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了文化领域的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的必然产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遵循诸多特定的要求即原则,这是由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的。从文化的社会历史特点看,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适应与服务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吸取与批判的原则、文明与自由的原则,等等。

适应与服务的原则,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上所确定的文化建构原则。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具有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一般讲来,经济、政治决定着文化,文化的特定形态是适应特定的经济、政治而形成的。特殊地讲,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空谈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适应物质文明而建立的。我们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为前提,否则我们的文化建构便失去了基础和依托。文化建构适应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是整个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果背离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去搞什么文化建构,那是注定要失败的。从目前我国社会改革的现状看,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走在了前头,文化的改革必须跟上经济、政治改革,要适应经济、政治改革的要求,实现文化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文化建构与经济、政治发展之间,并不完全是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前者并非只是消极适应后者。其实,经济、政治的发展也要求文化的发展为其服务,以便为经济、政治的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文化建构必须为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文化建构是否成功,其标准不在自身,而在社会实践,这就是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为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是文化的社会功能。改革旧文化,建构新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提高文化的社会功能。离开提高文化的社会功能去搞什么文化改革与建构,是徒劳无益的。

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必须遵循适应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是主动的适应,这就是推动作用和服务作用。服务必须先适应,决不能以独撰的文化去束缚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是适应前提下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既服从又主动的作用。只有坚持适应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建构起有活力的、具有积极社会功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又一条原则,这条原则的着眼点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

我们正在建构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正因如此,我们正在建构的新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我们决不可能完全废除传统文化,决不可能一切从头另起。一切新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创新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既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也是不应该完全否定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人类文化的一大主流而存留至今。中国文化具有优秀的传统、合理的成分,它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决不能丢失,必须加以继承和弘扬。

当然,继承并不足以建构中国新文化,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创新,就是开拓新的文化境界、文化领域,以求获得新质文化。决不可忘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不能取代创造新文化。那种把脑袋扎在传统文化中,企图用传统文化来顶替新的文化创造的做法,完全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必须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新的文化视野。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一分为二的,除了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之外,它同时还具有浓厚的农业社会、封建主义的许多弊端。从一定意义上,愚昧性、保守性、封闭性等落后性状,在我们的文化中还严重存在。我们试图建构的新文化则必须具备科学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时代性状,从旧文化到新文化,必须经历一场文化革命和文化创新。否则,我们的文化只能在原地踏步走,永远不能超越传统文化的圈子。

在中国新文化的建构中,吸取与批判也是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建构原则的着眼点是中国新文化与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关系。

要想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中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属于资本主义文化和工业文化。应当承认,在生产和经济的意义上讲,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处在较高的历史位置上,与我们现在已经获得的中国新文化成就相比,在许多地方也是先进的。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建构中国新文化不能对西方文化置之不理。实际上,我们试图建构的中国新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先进部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理应被吸取到中国新文化中。否则,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就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的先进形态。

在对西方文化吸取的同时,决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吸取。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其中有不可否认的诸多弊病。如果不能对西方文化加以分析和批判,不能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吸取工作就无法进行。倘若不加分析地全盘吸取,即所谓“全盘西化”,我们的新文化建构就会失败,我们决不会获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充其量不过是形成了一种西方文化的移植产物。对西方文化之所以要加以批判,归根到底在于西方文化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人类文化已经达到并正在越过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曾是一种先进文化,并且至今也尚未被完全超越。但是,这决不等于它是至高无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应该是也必须是比西方文化更为高级的人类文化。

从中国文化体系自身着眼,我们还应该把文明与自由确定为一个重要的建构原则。

按照文明化的要求建构新文化,就要破除愚昧、保守、封闭,追求科学、改革、开放,形成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新文化。从人的角度看,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的提高,使人类在自然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也使个人在社会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解放与自由决不是放纵人类的动物性,而是提高人类的文化性,文化性的提高即是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决不能把物质追求当作人类文化的唯一目标,决不能放弃人类的精神追求。

建构新文化同样也不能忘记自由原则,人类追求的是高度自由,包括在自然中的自由和在社会中的自由,或者说物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自由,使人在精神上也深陷牢笼之中。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弘扬人性,必须为人类的自由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目前的文化状态讲,提倡自由与解放更具实际意义。所以,社会改革总是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当然,自由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建构自由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需要我们努力地不断探索。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还必须坚持政治上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之所以要坚持这样一些原则,原因在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建设中还会充满阶级斗争、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斗争。文化改革与经济、政治改革不可分离,只有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方向,才会保证文化建设的顺利与成功。

中国文化新体系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和吸取西方文化优秀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创新而建构起来的。作为一种新文化,它具有自身的固有特点。

从根本上讲,中国新文化是一种高度文明与自由的文化,是一种现代化与世界化的文化。具体地讲,它具有科学性、开放性、改革性、求善求美性等特点。这些具体特点,正是高度文明与自由的展开表现。

中国传统缺乏科学因素,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属于农业文化,这是一种经验型的文化。西方文化之所以具有科学因素,则是因为它属于工业文化,是科学发达时代的文化。从缺乏科学因素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愚昧性。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可以转化为技术并进入生产力,促进经济发达。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这才又导致生产和经济落后。建构中国文化新体系,理所当然地应把吸收科学因素作为重要任务,这势必形成新文化的科学性特点。

中国文化新体系的科学性,应比西方文化更为突出,更具特点。科学时代尚在发展之中,已经经历的阶段是物理科学时代,今天还要有生物科学时代、人类科学时代。中国文化新体系应在生物科学时代、人类科学时代有所贡献,取得比西方文化更大的科学成就。科学决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中国古代文化也曾在科学萌芽时期做出过贡献,只是后来才落伍了。中国文化新体系应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有所作为。

现代人类已经进入国际社会时代,即全球社会时代。世界各国都曾经历过闭关锁国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经阶段。工业社会、科学文化打破了国家间的隔离,形成了开放性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农业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出的封闭性,这既阻碍了自身的更新,也隔绝了与世界文化的交往。建构中国文化新体系,必须坚决打破封闭性,形成开放性的结构,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不断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份,不断自我更新。开放性是现代文化的特点,现代化文化必须具备开放性。开放性表明一种文化具有与世界文化进行交往并吸取外来文化的能力,并且在世界文化总体中具有不可抹煞的作用。同时,开放性也表明一种文化具备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新体系必须具备开放性结构,具备与外界文化交往、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开放性将保证中国对于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中国文化新体系是具有改革求新特点的文化。改革求新与保守是正相反对的一个特点。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的特点。“言必法先王”,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尊崇经验的反映。奈斯比特曾说,农民是向过去学习的。正是这种面向过去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文化的保守性。经过思想解放和文化改革之后,中国文化必然具备向前看、向未来学习的改革求新特点。乐于改革、善于改革、勇于改革,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华民族将成为一个不断改革、求新的民族。

改革求新,说着容易做着难,要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心态、思维定势、文化特点,更是不易。要做到这一点,文化必须力求科学、开放。科学化、开放化是前提,改革求新是结果。中国文化具备了改革求新性,就将进一步保障自身的改革和更新,使自身具备不断更新前进的机制。所以,改革求新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的怀抱中,并非是以物质追求为最终目标的。科学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但到底建构一个什么性质的人类世界才算合理,这并非依赖科学就能解决的。这就是说,一种文化仅仅具备科学性是远远不足的。中国文化新体系决不能把追求物质作为最高目标,而物质追求正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弊端。中国文化新体系应该具备求善求美的特点。求善,指的是追求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崇高境界,这种境界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为特征。求美,指的是追求人的主体意识的自由展现,而不是满足于物质享乐。这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精神境界,是人真正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境界。求美的文化与求善的文化是统一的。中国文化新体系应具有超前性,应走在世界文化前列,这就必须把求善求美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标签:;  ;  ;  ;  ;  ;  ;  ;  ;  ;  ;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