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内陆国际城市的生成战略_城市经济论文

论我国内陆国际城市的生成战略_城市经济论文

论我国内陆国际性城市的生成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论文,国际性论文,战略论文,论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够较大规模集聚与扩散国际经济能量,对全球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具有多功能与强辐射等特征。内陆国际性城市是技术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提高我国内陆大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提高其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度化,是使其成为国际性城市的关键。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为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按照我国经济进入90年代快速发展的势头,可以预见,再过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在中国大地上将会出现一批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不仅会有作为首都的国际大都市,有东南沿海地区的国际性城市,而且也会出现二三个内陆地区的国际性城市。

一、内陆国际性城市内涵的界定

一国的内陆国际性城市是相对该国的沿海国际性城市而言的。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历史过程看,一般是从沿海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逐步展开,再发展到内陆国际性城市。如:英国工业化是从伦敦、朴茨茅斯沿海城市逐步向内地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展开;美国工业化,也是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纽约起步,逐步向内地芝加哥、底特律,直到西部大规模开发与南部重建展开。这是因为,沿海城市在进入国际市场和取得国际资金方面有比内地城市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当然,按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标准要求,需具备许多条件,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所有的沿海城市都会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什么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我们认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能够较大规模地集聚与扩散国际经济能量(商品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等等),有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信息交汇快捷,并具有一流的服务功能,对世界经济或政治的发展变化有一定影响的城市。其主要特征是:

1.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高。应是国际商贸的集聚中心,云集着一批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或分理处、办事处,国际商务活动频繁;是国际资本的区域性聚散中心,具有高度国际化的银行体系和保险业体系以及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有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出流进。

2.城市的多功能与强辐射。起码应是全国的或某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有的城市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还可能成为交通中心、科技中心和教育中心;城市功能的辐射半径要尽量大一些。

3.经济实力强,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高度化。人均GNP一般超过所在国的一倍以上,第三产业一般占全部GNP的70%以上。

4.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有环形放射状的立体交通体系(航空、地面交通、地铁或遂道)和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有便捷的通讯网络和一流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

内陆国际性城市与沿海国际性城市的标准,是基本一致的,但两者存在地理上的差别:一是“内”,即指一国的内部腹地,而不是国家的边缘地区;一是“陆”,即指非沿海地区的陆地。由此可见,一国的国际性城市,除了可分为沿海国际性城市和内陆国际性城市外,还可能有沿边的国际性城市。

二、我国内陆国际性城市形成的特点

我国内陆地区主要在中、西部,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它们是欠发达和落后地区。解放后,党和国家在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同时,有计划地大力加强内地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三线”军工建设,这对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使全国经济在地区的相对均衡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时期实行的封闭式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根本解决经济的高效率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率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实行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沿海先富带动战略”。但由于东西部空间跨度过大,在相当长时间内,东部的带动作用只能产生“近距离效应”,而且原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因此,进入90年代,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上又增加了“沿边战略”和“沿江战略”。这些情况说明,在未来时期的中国大地上,不仅会出现少数几个沿海国际性城市,而且也会出现二三个内陆国际性城市。

我国内陆国际性城市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陆国际性城市的形成比沿海国际性城市的形成要晚一些,时间差大致是经济差的约数。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50年代我国大陆经济发展水平与亚洲“四小龙”大体相当,而“四小龙”由不发达到中等发达的跳跃发展集中在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速增长时期。由此看出,只要抓住机遇,力争在15~20年左右时间持续地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就能够实现一个跳跃性的发展。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赶超亚洲“四小龙”的时间为20年左右,广州市提出比广东全省提前五年即用15年左右时间赶超“四小龙”,若广州市达到沿海国际性城市的时间是2010年,则武汉市达到内陆国际性城市的时间是2020年。因为武汉市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比广州市等沿海城市大约落后7~10年。

2.内陆国际性城市的形成过程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规律作用的过程。根据区位经济与技术转移论证,处于兴旺阶段的产业,往往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处于稳定阶段的产业,往往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往往集中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技术的空间位移也是沿着地域的梯度差逐渐转移的。美国的微电子技术首先转移到日本,而不是首先传到与美国距离近得多的南美,就是因为日本与美国的梯度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比南美各国与美国的梯度差要小,这说明日本的技术吸附力强。

根据经济与技术的梯度差转移理论,我们发现,70年代末曾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先是由日、美等国家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后来又转向我国沿海地区。当时,一些沿海省份正是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国际机遇,把经济推向国际市场创造了今日非凡的业绩。现在,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必将有力地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这对中、西部扩大开放,发展中、西部的经济和城市群,进而在原有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内陆国际性城市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3.内陆国际性城市的创建具有老工业基地的潜能与后发优势。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结合的过程。内地的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一般具有工业基础较强,科研力量与技术人才雄厚等优势,它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提高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与高度化,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应针对过去单纯突出工业发展的弊病,从根本上进行结构调整,即适当超前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稳步发展和提高第一产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去努力,我国的某些老工业基地,完全有可能逐步建成为内陆国际性城市。当然,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包袱、社会负担沉重,在改革、改组、改造上所付出的成本要大些。但是,它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接受、吸收沿海发达城市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具有后发效应。因为这些老工业城市利用高新技术,可以超越某些新技术上的发展阶段,后来居上。

4.内陆国际性城市的孕育与形成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与财政援助。80年代初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国家曾经给予它们一系列优惠政策。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由南向北从沿海向内地推进,过去的一些特殊政策已成为普惠政策。当然,作为国家利用国际经济资源的特殊形式的特区,还要特下去。也就是说,还要根据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

据国务院特区办规划,当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在对内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进一步在中部地区再选几个新特区,即在适当的时机在中部,如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再选定几个条件好的地区作为新的特区。这样,“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中部开花”的布局战略,可以起到襟三江带五湖的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向新的高度发展,将会比沿海地区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而且,新的“特区”可以不必承担改革试验区作对外联系的特殊形式的功能,侧重于承担城市辐射源的功能。为了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特区可改为自由贸易区域、自由港区等国际上一般使用的称呼,并使之规范化,为关贸总协定所承认。未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几个特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一定能率先形成为内陆国际性城市。

三、武汉市可望率先成为我国首批内陆国际性城市

武汉市是湖北的省会,也是华中地区、长江中游的经济中心,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代有城,隋唐兴市,明代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清初为我国“四大名镇”之一,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近代为我国工业发祥地之一和最早的外贸口岸,也是威震全球的辛亥首义城。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在国家和湖北省的重点扶持下,经过45年的建设,已建成为我国内陆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

武汉市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是由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枢纽决定的。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长江是世界经济向我国推进的主通道,整个长江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外商投资带。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与三峡工程兴建,必将给武汉经济腾飞带来新的契机。从上海浦东入海口到三峡间相距2000多公里长的沿江地区,武汉市是这一地区理想的经济增长极,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协作区为长江流域整体性开发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它又是长江与京广线这一“十字架”的中心地与全国繁华大城市群落的中心(距离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广州约1200公里左右),是我国东、南、西、北各种类型经济区域的结合部位,在全国经济的东靠西进、南北交流中有着“适中”的区位优势。

武汉市是我国内地的交通枢纽。南北向的京广线、京九线与东西向的铁路干线(汉渝、汉黄、大沙线)在武汉市交合,铁路贯通省内外各大中城市,西北与成渝、陇海相联,西南与黔昆诸线相通,发挥着运输主动脉作用。水运航线辐射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航运量占全国内河运量的1/4。公路已形成密集网络,有4条国道在武汉交汇,辐射四方。已经启用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可通达世界各大洲。武汉市是中南七省邮电调度总部,国内第一条大容量、长距离、四次群的光缆是“七五”期间建设的宁汉光缆。武汉市现已成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在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92年,中央批准武汉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同时又确定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武汉扩大开发迈出了较快的步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汽车公司所在地)办得有特色,发展较快,前途远大。目前,武汉市的三资企业已发展到3000余家,境外驻汉机构200多家。武汉市在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企业近50家。随着长江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等区位优势显现出来,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1995年3月,武汉市计委编制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此规划纲要,武汉市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其发展蓝图大致是:

1.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看,15年内国民经济持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将形成汽车、钢铁、机械、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金融、交通、通信、房地产及建筑业等8大支柱产业,同时使化工、轻纺、电子、医药等工业形成相当规模和优势特色的格局。

2.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看,全面实现和充实提高小康水平,建立现代化城市生活模式和文明风貌,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明显提高。

3.从城市建设看,以优化环境和生态为目标,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形成内陆国际性城市的总体布局和产业布局。城市布局将以主城为中心,作大跨度跳跃式展开,形成主城、新城、卫星城等城乡一体化的市域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内、中、外三大交通环线为圈层,以建成中央商务区(CBD)和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并依次形成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与对外交通运输及城郊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中远郊农业区。

4.从国际性城市的中心功能看,中央商务区(CBD)是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标志地区。武汉市拟选择以汉口沿江大道的中心地带为先期基地,进而向武昌扩展,逐步形成在长江一桥和二桥之间隔江两岸黄金地段建设的CDB。作为国际性城市的核心部位,它将成为我国内陆国际性城市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集聚地。

5.从形成科技、教育中心看,未来15年将重点推进并完成通讯枢纽和国际信息港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重点产业生产技术发展工程、城市发展研究和开发工程、能源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工程、科技事业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和重点教育工程。

综上所述,武汉市有望在全国率先成为内陆地区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标签:;  ;  ;  

论我国内陆国际城市的生成战略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