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论文_韦清梅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论文_韦清梅

广西百色德保高中 533700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只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且效益低下。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曾经苦恼于语文课堂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枯燥与乏味,在尝试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时,才发现语文教学别有洞天。

一、课堂导入贴近学生,营造生活氛围

课堂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教《胡同文化》时,先让学生看许多胡同的画面,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想想自己钻过哪些胡同,谈谈它们多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住了什么阶层的人等。结果学生们总结出:胡同是狭窄的,院子是封闭的,远离闹市,人们多是下层平民,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种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必然要衰落,遭淘汰。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作品有了独特的理解。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源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并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斤鲜荔枝,发给班上每位学生一颗,让学生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最后观察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因为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联系现实,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超越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切入点,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社会生活有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屈原列传》时,我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屈原的死?”这样一个问题,不少同学认为屈原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以图将来,或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说不定还会写出更伟大的作品。还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一旦陷入矛盾的漩涡,想不开就去死并美其名曰不肯同流合污,那就更是中屈原的毒非浅了;试想,如果邓小平文革期间选择屈原的做法而忧愤自尽,哪还会有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今天?……不难看出,同学们的这些观点明显不同于原作的思想主题,是同学们自觉地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去抓取、思辩并打上了他们生命的烙印。于是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去评价《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评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等等。有人认为马蒂尔德身上有自尊自强、讲究诚信的优秀品质,对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人很有教育意义;有人认为杜十娘不值得为负心的李甲而跳江,应该更加自尊自强地活下来,寻找人间真爱。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问题与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根本没什么瓜葛,提出来讨论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什么用呢?我认为这恰恰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教文不育人、目中无人、只搞教条式说教、机械式训练、脱离现实的弊端。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全国一片哗然,大呼难哉。其实,教《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文时,如果我们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周朴园当初为什么抛弃鲁侍萍?”“李甲为什么最后选择卖掉杜十娘?”等问题,并联系现实引申思辨,对情感、亲情和金钱、利益、权势的关系展开讨论,同学们自然会有个说法的,也不至于高考写作文时不知所措。

三、课堂总结结合实际,提升生活品位

总结就是老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做点评,并以此为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提升生活品位。《米洛斯的维纳斯》高度赞颂维纳斯失去双臂后散发出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更让人感受到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我们怎能不从中得到一些有关美的启发呢?于是在课堂的结尾,我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思路,谈谈对“美”的认识,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一种秀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是一种柔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一种壮美……”精彩的发言赢来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学生兴奋在个性的张扬中,自然会增强求知奋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中碰到与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着的人和事,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感兴趣,对周围生活感兴趣;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应运而生了。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接近生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论文作者:韦清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论文_韦清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