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负面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论文

综述负面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论文

综述负面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张琪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排斥会引发多种不良效应,如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然而对社会排斥是否是因为引发情绪悲观而产生攻击行为的理论目前仍存在着争议。心理学者普遍将竞争态度分为良性竞争和过度竞争,并且认为过度竞争的个体存在着攻击他人的倾向。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竞争态度 攻击行为

一、社会排斥的研究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Tyle,Roy等人研究发现,在社会排斥下个体会降低对生活的感悟,诱发孤独性和无目的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ERP、fMRI先进实验设备的介入,许多研究者在社会排斥造成的生理机制影响相关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大动态条纹相机具有很强的电场以及复杂的电子光学结构,可能伴有高压打火现象,为此计算了可能存在的高压打火点.计算条纹管内部电场分布,发现高压打火点主要分布在电极端点处,如图4(a),将矩形框电极局部放大后观察到的电场分布,在尖端部分由于场增强效应会产生比电极正常电场大很多的现象,容易引起打火问题.图4(b)为整个条纹管内矩形框电极对角点处的沿z方向的电场分布,可见在除去阴极高压处,时间预聚焦电极组与时间聚焦电极组的端点处也可能出现高压打火点,因此在加工装配中需要对这些区域做特殊抛光处理,以防打火,影响条纹管的工作稳定性以及探测性能.

(一)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排斥

以往国外研究利用黑人白人种族的差异来研究种族间和种族内的社会排斥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参与者来自哪个种族,社会排斥反馈下都会激发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和激烈的反应。研究者因而探讨归隐模糊理论和潜在歧视对社会排斥所造成的健康结果的影响(Wendy,Shannon,2008)。在我国,基于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肾结石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为20.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二)社会排斥对情绪的影响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排斥对个体的情绪影响其实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的争议。尽管大多数的心理学者认为,社会排斥会造成个体情绪的困扰,进而影响个体后续的心理过程,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然而还有一部分的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后,会更加积极地建立社会关系,更加主动地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促使个体融入社会情境中,从而摆脱社会排斥的境遇。

(三)社会排斥对认知的影响

对竞争态度的研究,心理学者普遍将竞争态度分为良性竞争和过度竞争,良性竞争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更为关注自我发现和自我提高(Ryckman,Hamel,1992)。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煤炭使用补偿费为5元/吨,二氧化硫完全治理费为485元/吨,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二、社会排斥与攻击行为

由于社会排斥的界定不同,例如社会拒绝、社会放逐和社会排斥,以及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不同,例如拒绝范式、放逐范式、孤独终老范式和其他范式。因此在社会排斥为何会诱发攻击行为上,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诱发理论

众多研究证明了社会排斥会促使个体诱发攻击行为和攻击行为心理。近几年在研究社会排斥和攻击行为上,主要围绕几个话题:社会排斥对攻击行为的诱发机制,哪些因素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对攻击行为存在着作用,以及如何降低社会排斥所诱发的攻击行为等。在社会排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更加细致的研究来逐步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并最终解决所存在的争议。

认知理论:攻击行为的一般模型认为,攻击的情境常常激活认知结构的操作,而那些预先感知到攻击的人可能特别容易对别人那些中性的、含糊不清的事情作出攻击回应。DeWall(2009)通过实验验证了社会排斥诱发了敌意认知,被试对模糊的和模棱两可的词汇认为是具有攻击行为的,而敌意认知偏差对社会排斥组的被试的敌意对待存在相关的关系。

关于自尊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是否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众多学者存在着不同的意见。Twenge等(2003)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个体的自尊没有影响。Blackhart等(2009)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不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在社会接纳的情境下,个体的自尊升高。我国心理学者刘璐,赵玉芳等人(2012)的研究表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可提升个体的内隐自尊,在内隐自尊控制的条件下,社会排斥组攻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内隐自尊提升条件下,社会排斥组和控制组的攻击性无显著差异,说明内隐自尊的提升显著地降低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行为。

动机理论:基于动机理论,当有机体被剥夺了他们想要或需要的东西时,他们将更加恳切地寻求这些东西(Shah,Gardner,2007)。研究更多地表明,对于同伴,甚至是中立的、无辜的、没有冒犯他人的人,那些被排斥被拒绝的人有时候会比排斥他们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Buckley,2004)。

(二)自尊的中介作用

情绪理论:由于动机理论无法解决这一争议,不同的学者将视角转到了情绪调节作用。研究者认为社会排斥会导致悲伤等消极情绪,而这种悲伤情绪会促进非理性甚至弄巧成拙的行为(Shiffman,1989)。

三、竞争态度

社会排斥会激发大脑处理情绪和拒绝压力的相关脑区(如背侧前后带回皮层,前脑岛),进而引发消极的自我参照认知,如“我是不受欢迎的”等相关的自我意识情绪。Dewall认为社会排斥会诱发敌意认知,这种敌对认知偏差会使个体将他人模糊的、模棱两可的行为或语言当作敌对的和具有威胁的,从而认为被社会排斥的个体产生的敌意认知决定了个体攻击行为的形成。

(一)竞争态度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霍尼等人认为,竞争会导致自我认知的冲突,对于不同的个体,竞争会诱发不同的认知冲突模式,霍尼将这些不同的自我认知冲突模式概括为三大类:一,自我膨胀,即个体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自大自傲;二,自谦,提倡贬低自我,抱怨自我,自怨自卑;三,自我顺从,习惯独处,避免困难,不思进取。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过度竞争和良性竞争还可能伴随着个体对自身的不同评价水平。过度竞争的个体可能会过分强调自己,与他人完全排斥和分离,他们会在意与他人比较及比较结果,稳定性较差,有一定的极端个人主义。

(二)竞争与攻击行为

学者普遍认为,个体的竞争性与个体的行为有关。竞争性过低可能会导致社交退缩;而竞争性太强又可能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过于咄咄逼人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M.Ryckman,M.Hammer(1997)等人认为过度竞争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良性竞争者,而乐观性和自尊的得分又明显偏低,他们更倾向于武断和不信任他人,对女性更容易采取贬损的态度,甚至有暴力倾向。

福州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数量指标比较满意,结构指标除乔灌草比例、水岸绿化、森林植被景观与周围建筑协调这3项指标满意程度低于不满意与一般组外,其它指标还是比较满意。

四、展望

目前对于竞争态度和社会排斥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方面较少,同时针对社会情境与竞争态度对攻击行为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也比较空白,所以未来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细分不同的社会排斥下的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已有研究表明提升内隐自尊会降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

[1]Wendy.Berry.Mendes,Shannon McCoy.How Attributional Ambiguity Shapes 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ocial Rejection and Acceptance[J].Journal of Person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4(2):278-291.

[2]雷伶,肖丽辉.大学生的竞争态度与自尊的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08,7(2):108-110.

[3]陈国鹏,李娟,陆芳.《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的修订版[J].心理科学,2003,26(2):332-333.

[4]蔡强,吴寅,刘金婷.社会排斥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研究,2011(5).

[5]唐平.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临床意义[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

中图分类号 :D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3-0062-02

作者简介 :张琪,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排斥与攻击行为。

责任编辑:张蕊

标签:;  ;  ;  ;  

综述负面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