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初探论文_曹丽丽

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初探论文_曹丽丽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 050000

摘要:随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资源规划更加注重环境承载力,城市也从增量发展过渡到注重品质的存量规划时期。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城市增量发展的时代,城市内涝等水灾害问题频现,现有水资源供应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存量规划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说明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困境,以及详细分析了在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

关键词:城乡规划层面;海绵城市建设;落实路径

在城乡规划中将海绵城市的构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考虑,结合城市周边区域进行研究,分步实施,始终坚持“源头减排、有效控制、综合治理”,积极借助渗、蓄、净、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缓释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生态水平及环境承载力。

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困境

(1)我国水资源逐渐呈现出急剧短缺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阶段内我国已有水资源总量仅仅占据全球水资源的6%,列入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行列之中。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城市绿地面积和绿色设施不能满足人口的承载力,水生态循环遭到较大的破坏。

(3)各城市中普遍存在着水体污染严重、污水处理率与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为水体生态系统带来恶劣影响。

2总体规划引导和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城乡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何充分发挥城乡总体规划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需重点强调着眼于海绵城市构建全局,运用长远目光实施海绵城市规划的战略布局。

首先,进行现状调研,收集蓄水、排水和暴雨、高温等情况的相关资料以及绿地面积、道路广场面积和水系面积等相关数据。研究城乡的河湖水系构成、地下水储备和生态承载力等重要生态要素。

其次,在开展城乡总体规划时,合理配置海绵城市的土地资源。具体路径如下:①进行城乡一体化设计,注重城乡功能区的划分,在市域或县域层面开展生态廊道的整体管控。②在市区或县区层面,绿地、道路以及市政设施相互关联规划,避免由于功能区划造成的用地无法衔接情况。③预判建设质量和效应以及发挥作用偏差,避免对设计相关因素的考量不到位,进而对海绵城市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设计中将相关因素条件进行全面考虑,建设中引进多个项目进行情况控制汇总分析。如:在雨水专项规划中,需要对排水设计情况、当地水文状况、降雨量以及气温进行考察,同时根据以上内容开展设计工作,以确保设计质量更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制定以人文本、循序渐进的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规划实施周期长、范围广、改造难度大,其中大部分属于园林与市政工程等配套项目,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规划实施期间需要考虑对周围人群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海绵城市从系统调研至系统规划,需各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实施。另外,各市(区)、县应积极制定和实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注重海绵城市建设。

3详细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海绵城市的详细设计力求在保证城市排水正常、安全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上渗透城市区域雨水,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解决的当前我国水生态系统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兼具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海绵城市的详细设计严格落实城乡总体规划的各项管控要求,具体路径如下:

3.1.1构建城乡水生态系统

构建陆生、湿生与水生植物系统,赋予其完整性与生态性,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河道植被体系,连接陆地与水域中的物质流动、能量流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建立,首先,从恢复河道主槽原有生物入手,局部区域一旦得到强化恢复,再加上水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整个河道将会呈现出良好的生态发展形势。其次,需要详细设计中合理配备各类水生植物,包括陆生灌木、草丛等,创建一个和谐、自然丰富的生态环境。

3.1.2注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乡生态绿地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详细设计考虑城乡的差异化。城市中的绿地多用人工材料铺设和建造所形成,对其长势和存在范围都会有较为详细的地域内规定,部分小区还会对其进行适当修剪和卫生清理。乡村中的绿地多是围绕水源生长的自然风景,部分荒地中自然生长的野草可达到与树木相贴近的高度。

绿地通过人为干预进行海绵城市的设施建设,通过建立水循环过程来营造土地中渗水、蓄水环境。渗水设计将自然状态下无法进行快速下渗的大量水源进行收集,在大量雨水渗入绿地时进行人工材料中截流,使地表径流中流量和速度都能以适当形式作用于绿地中;通过在绿地周边铺设景观内容,可使暴雨到来时的绿地环境可容纳更多水量,配合相应措施进行地表排水环节中的径流环境调节,将出现淤堵的道路部分进行清理和引流,使水流能顺着设计线路汇入附近河流或被地表植物利用吸收。蓄水设计将部分水资源进行保护,避免暴雨将园林中的水土环境进行严重迫害,也通过配合渗水设计将自然中水源结合规划项目进行适当人为处理。

此外,净化处理通过对环境中水质情况进行净化管理和循环,通过增加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能将污染环境进行适当调整,也可以通过人工应用中的试剂添加行为进行污染条件整治。在净化中以水质改良作为目标意义,也要将水源影响范围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使用控制,防止生态中出现某些危害因素导致园林运作问题。水源附近需求用水的绿地环境和公共空间,同样需要控制使用中水质和供给,以建设海绵城市为效应控制理念标准,在不同季节场景中进行资源保护下适当净化作用,让环境中条件和作用都能贴近自然、保护人类。

最后,应用中的水源河道条件要进行适当淤堵梳理,使自然水量结合径流条件与人工设施建立一个完整系统,及时对污染或威胁进行中治理,对生存植物和地下管线设施等进行保护。

3.1.3注重在城区中的合理应用

根据范围内所包括的能够进行治理的河流总量和降水总量,能够得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分布,将分布情况中的可行位置进行蓄水池和净化器的添加,将雨水情况以储蓄和净化过程进行可供使用的处理,使流入自然的水源能尽可能达到纯净效果参与自然循环。具体措施:

(1)将一定数量的公园、道路绿地、办公附属绿地、工业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把减少径流系数作为改造基础设施应用的基础,基于草地铺设行为中的土地情况进行水源收集和水源应用设计,使收集雨水能有效应用到城市市政和人们日常生活中。

(2)增加绿色建筑屋顶、透水路面等设施,通过雨水收集与城市原有管网建设的充分结合,将二者的排水作用最大化。同时,实现雨水收集并二次利用,有效提升雨水利用率,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进而发挥节水的重要的作用。

另外,海绵城市详细设计的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确定区域积水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建模的方式展开具体分析,分别制定针对性城市建设规划,而后将其细化、分解,最终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4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充分结合,以实现防止内涝、雨水资源的利用等,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因此,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海绵城市储蓄水源、防治水害的作用,有效促进城乡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01-104.

[2]郭微.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浅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8(04):68+70.

[3]杨超亚.海绵城市建设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智能城市,2018,4(21):1-2.

[4]胡颍铨.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J].低碳世界,2019,9(03):134-135.

论文作者:曹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  ;  ;  ;  ;  ;  ;  ;  

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初探论文_曹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