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_徐蒙

徐蒙

黑河市笫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164300

摘要:目的: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分析临床效果。方法:自我院利用随机选取办法抽取4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12月,利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21例,行常规治疗+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21例,行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第7dGCS评分、第21dGCS评分、第7d颅内压监测值、第7dMCA、第14dMCA、第21dMCA、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率14.2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

本次探究入组42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自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随机选取4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且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抽签法分组,21例观察组患者48岁至65岁,中位年龄52.3岁,男女比例11:10;21例对照组患者49岁至66岁,中位年龄52.4岁,男女比例10:11。将2组患者入组时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21例,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实施脱水治疗,促使患者颅内压降低,给予患者实施营养神经、抗纤溶治疗,给予患者实施止血处理并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另外,给予患者吸氧、吸痰及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确保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观察组21例,行常规治疗+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其中常规治疗措施同上,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方法是:利用微量泵给予患者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注射液,开始2h泵注速度是2ml/h,若未出现不良反应,2h后给予体重在70kg以上患者实施4ml/h继续治疗,2h至24h后给予体重在70kg以下患者实施4ml/h继续治疗,24h后可将泵注速度更改为每小时6ml,连续用药14d。然后,将药物更改为尼莫地平片,将给药途径改为口服,每天4次,每次60mg,治疗时间是7d。给予开颅手术患者实施术中止血、清除血肿处理[1],利用稀释后尼莫地平注射液实施灌洗处理(温度38~42℃),生理盐水与尼莫地平注射液比例是20:1,灌洗时间在10分钟以上。

1.3统计学办法

计量资料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并经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经X2检验(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2 结果

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第7dGCS评分、第21dGCS评分、第7d颅内压监测值、第7dMCA、第14dMCA、第21dMCA、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率均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常见,需要给予患者实施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可获得理想临床效果。尼莫地平作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新一代拮抗剂具有良好脂溶性,透过患者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强[2],可对患者脑组织、脑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受体依赖性钙通道进行选择性作用并可对钙离子流入患者细胞内速度进行有效调节,可促使细胞内线粒体增加并有效避免钙超载发生,可促使患者脑细胞缺氧耐受性及脑血流量明显增加,可明显减轻患者头痛、不安及呕吐等临床症状,作用显著。

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第7dGCS评分、第21dGCS评分、第7d颅内压监测值、第7dMCA、第14dMCA、第21dMCA、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张亮.芳香开窍药嗅吸剂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

[2]杨红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5).

论文作者:徐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论文_徐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