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_高水平运动员论文

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_高水平运动员论文

中国、美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运动员论文,美国大学论文,高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本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经过了10年探索和实践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美国大学相比,相距甚远,并存在诸多问题和欠缺。本文通过对美、中两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培养、管理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培养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对于了解和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培养形式、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访问法 访问和调查了美国16所大学与20余名大学体育教授、副教授、体育系主任、专项教练员,与全美大学生体协(NCAA)官员,进行了访谈。通过电子信函(E-mail)和Information Service,调查、索取了24所大学培养管理优秀运动员的文件资料。在国内通过实地调查和信函,访问和咨询了20余所普通高校和体育学院、师范大学体育系的40余位体育部院、系主任,体育教授、教师、校运动队教练员。

1.2 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了中、美两国部分高校学生运动员招收、录取、培养和学籍管理法规、规定。查阅了中国国家教委、部分省教委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文件汇编,进行了归纳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两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运动员的遴选方式 美国在大学开展体育竞赛已有150年的历史,大学生竞赛由校内、校际走向了社会。如全美大学生棒球赛、篮球赛、橄榄球赛的精彩场次,吸引了众多酷爱体育的美国观众,也是美国电视转播的热线节目。美国的竞技体育有浓重的商业化色彩,高校体育竞赛亦不例外。其学校体育经费联邦政府并不拨款,主要依靠社会财团和赞助商资助,部分来源于比赛门票收入、广告及电视转播的分成。拥有高水平运动队(员)的大学就会受到财大气粗的赞助商青睐。充裕的体育经费、优厚的物质条件、完善的体育训练设施、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高水平的比赛,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美国大学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美国历届奥运会选手和最优秀的运动员大部分来自大学。全美大学生田径、篮球、游泳、体操、排球、跳水等许多项目的全国锦标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厂家也愿意为这些大学校队给予赞助。

美国各大学的运动员主要来源于高中,也有少数是外国留学生。全美各中学也都有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的运动队,以棒球、篮球、橄榄球、排球、田径最多,东部地区学校大多有体操队。美国实行6~16岁12年级义务制教育,许多学生从6、7岁就开始在学校进行课余运动训练,到10~12年级(高中)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很高水平,也会引起一些著名的大学教练员的注意。各大学在招生方面自主、灵活、依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力。为了避免大学在招收高中运动员出现无序现象,全美大学生体协NCAA,对此有专门法规。按照大学性质,培养任务把所有大学划分为3个等级。1级为全国重点大学和研究性大学(约700多所);2级为4年制普通大学(约1300所);3级为2年制社区学院。1级大学在招收运动员上有更大的优势,也是高中运动员所向往的。这些1级大学都制定了健全的观察、测试、选拔、录取运动员的各项法规细则。实行学校竞技体育部或专项教练员的负责制。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犹他州立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等。教练员将高中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身体心理现实状态、运动经历、个性及发展潜力等建立档案输入电脑,进行分析筛选。对个人项目,以每年1次全美少年奥运会的成绩和名次作为重要的选拔依据。也有部分大学如洛杉矶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春田学院等大学利用本校教练员的师资优势,在本地区的中学应聘作兼职教练员,对高中运动员实行早期多年训练,便于长期观察、并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入大学继续培养。不仅如此,从8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教练员的目光也注意到了国外,从非洲、加拿大、牙买加、摩洛哥等挑选运动员进入美国大学学习训练,并培养出了一批世界冠军和世界记录创造者,如短跑选手尼日利亚的阿德尼肯、纳米比亚的短跑名将弗雷德里克斯等。美国大学给他们提供了高额的奖学金、完善的训练条件和科学的训练竞赛安排,这是他们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也使美国一些大学著名教练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NCAA对高中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制定了统一的最低录取标准,达不到此标准的各校不能录取。

在我国,国家教委在1987年颁布实施在全国59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289所中学开展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后备力量的试点工作,命名38所体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这之后,各省市又确定了一批本地区试办高水平院校,据统计目前全国试办院校已达161所。运动员来源有3个渠道:1)普通高中生运动员;2)各省、市运动技术学院或体工队运动员;3)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或业余体校。对第2)类运动员原则上只有国家教委批准的试办院校可以招收。对文化课成绩,则根据运动员运动成绩高低而有不同标准,成绩越高,文化学习成绩要求越低。如在世界中学生比赛获前6名,全国获前3名的运动员可免试入学。文化学习成绩以运动员参加当年全国高考成绩为依据,各省教委招生办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各不相同,招生高校无决定权。另外全国有18所体育院校,获准单独招生资格。对运动成绩突出者免试入学,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特招录取。运动成绩要求必须达到二级运动员以上。对集体项目如球类,除了参考其运动成绩外,还要看其参加各项技术测试的综合得分排出名次,划定录取标准。我国在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上主要是由各省招生办与省教委体卫处统筹负责,实行行政手段筛选录取。各大学体育部或专项教练员在招生初期可以物色推荐运动员,由于最终录取关键在省招生办,各校并非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运动员。

2.2 高校运动员的培养 美国各大学一般是设立竞技体育部、运动部或单项运动俱乐部几种形式。教练员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另外聘请专职教练员。运动员每天训练2.5~3.5h,NCAA规定,学生运动员每天训练不得超过4h,每周训练限定在20h以内,每周保证有1d的闲假时间不参加训练和比赛。训练时间也比较机动灵活。由于美国一些大学往往从外校或俱乐部聘请高水平教练,学生运动员也经常下课后驾车赶往训练地点。美国教练员对大学生运动员训练非常严格,普遍要求技术要合理规范、注重实效,强调训练质量,注重训练负荷强度,如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尤为突出,球类项目强调整体战术配合。各个项目全年参加比赛较多,以此来检验训练效果,提高成绩,仅全美大学生单项锦标赛1年为2次(一次男、女分开),各州及地区分别再搞联赛及杯赛。田径要参加6次大的比赛,球类要参加20~30场比赛。

中国各大学运动员均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每周训练6次,总共约15~20h。由各专项教练员负责训练工作。教练员由体育教师兼任,少数大学从省,市体工队聘请专业教练员任教。运动员训练量和强度普遍不大,每年参赛较少,约是美国大学运动员的1/3~1/2。

2.3 运动员的学籍及行政管理 美国各大学均实行学分制,对运动员有严格的学籍管理规定。运动员必须是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学生,其学习成绩建立学习档案输入电脑,NCAA经常对各大学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从电脑中调出抽查。要求每学期至少完成12个学分,每个学年学习成绩必须达到该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值,否则就失去下一个赛季的参赛资格,这些严格的规定都是为了保证运动员顺利的完成学业。

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管理有2种形式。1)予科班,文化成绩较低的运动员先在予科班补习1年文化基础,第2年经学校考试合格后再转为正式学生;2)已取得正式学籍的运动员,这些学生有些学校按照学生志愿,分别录取在各系,随不同的专业班上课。有的学校将运动员集中编为文、理两个班,便于学习和管理。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根据运动员为本校的贡献,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学时制的学校,则给予免修部分课程,增加补考机会等。学校一般也给运动员更多的补课辅导,来保证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美国各大学对学生均有专门的管理法规实施细则,内容详细具体,运动员同其它学生一样,由所在系进行管理,并无特权。

中国各大学对运动员管理可概括为2种模式。1)设立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委员会或管理中心,该机构对运动员实行全面管理。人员由分管校长、系主任、学生会、体育部分管主任、教练员组成;2)体育部协同各个系配合管理。

3 结论与建议

1)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日益提高,给高校竞技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前国家体委几年前已做出决定,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大学生运动员组队参赛。纵观我国高校10年来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尚不具备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的实力。在选拔、招生、管理上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法规和标准,各高校对此认识不一,表现出的问题也较多。美国各大学及NCAA建立和健全了选拔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明确法规,注重用法律手段进行运作。我国有关招生法尚未建立,各省招生办掌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已经滞后。要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尽快使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实现法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

2)美国各大学招收运动员实行学校运动部、教练员负责制,教练员对中学生运动员早期训练,多年观察,视野开阔,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国要逐步改革运动员招生制度,给高校以较大的自主权,因为高校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塑造和管理者。

3)美国大学生运动员除少数来自国外,大部分是本国高中生,而我国大学生运动员来源于3个方面。在我国不少学校为应付比赛,大量招收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他们大多数运动潜力不大,运动高峰已过,不宜作为大学培养运动员的主要来源。要摒弃“坐享其成、拿来主义”思想,利用高校优越的条件,多从普通中学和业余体校中选择富有运动天赋和潜质的运动员,探索高校培养运动员的科学化途径和规律,积累这方面的宝贵经验。

4)建议各高校加强对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检查和督促。逐步实行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运动员自主机动的安排好学习、训练时间,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对学习和训练起到相互促进作用。5)高校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要深入到基层中学和业余体校,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进行长期的合作,熟悉和了解高中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和规律,与大学阶段训练实现良好衔接,有利于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尽快的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

6)美国各大学训练设施先进齐全,场地完备,学校运动队通过商业活动和竞赛也有相当收入,强大的财力有力的保证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这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各高校运动训练经费十分有限,多数学校运动场地不仅缺乏而且陈旧,运动队由于水平不高,难以吸引社会赞助。这些客观条件均影响了我国大学竞技运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有待于社会、体制、财力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才能有较快的发展。

标签:;  ;  ;  ;  ;  ;  

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_高水平运动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