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的中医疗效观察论文_孙成丽

消化不良的中医疗效观察论文_孙成丽

绥芬河市中医院 157399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自本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0例,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采用中医治疗为研究组,采用西医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4.54%,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明显,具体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使用安全且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胃药物;消化不良;中医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dyspepsia.Methods:the object of the study is selected from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110 cases,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study group,th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4.54%,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74.55%,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the specific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safe and less side effect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drugs;dyspeps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消化不良已经逐步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和加重社会的经济负担的疾病。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是一组以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反酸纳呆、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主要研究现状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0例,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19-66岁,年龄(46士5.43)岁,病程2个月一14年,平均病程(3士2.4)年,患者均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分类体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餐后不适综合征,诊断必须包括以下:①正常进食后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作数次;②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发作至少1次;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诊断标准;支持诊断的标准:①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过度嗳气;②可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诊断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①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次;②间断性疼痛;③不是全腹痛,不位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部;④排便或排气后不能缓解。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者;(2)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精神病患者;(5)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多潘立酮口服,每次l Omg,每天3次,饭前进行服用,同时进行奥美拉哇服用。研究组根据具体的患者症状,进行中医治疗,①肝郁脾虚类型,进行疏肝健脾,药方用加味柴胡舒肝散:12g积壳、lOg柴胡、12g川育、15g白芍、6g甘草、lOg香附、lOg川谏子、1摊玫瑰花、15g荔枝核。②肝郁气滞类型,进行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药方用四逆散合小承气汤,15g火麻仁、6g生大黄、Sg炙甘草、杏仁、桔梗、厚朴、白芍、积壳、柴胡各logo③寒热错杂类型,进行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药方用半夏泻心汤,15g大枣、15g炒白术、6g炙甘草、6g黄岑、3g黄连、6g干姜、lOg半夏、6g人参。④饮食积滞类型,进行健脾和胃、理气消食。药方用保和丸,Sg炒莱C子、Sg炒麦芽、Sg连翘、Sg陈皮、loge },lOg半夏、lOg神曲、30g焦山碴。两组均以 4 周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与治疗本病相关的药物,忌食酸甜、辛辣、寒凉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酒,畅情志。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不再用其他对本研究有影响的药物。观察指标及方法。主要症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或腹痛、早饱、嗳气、恶心和厌食等症状。每1~ 2周复诊1次,记录症状变化情况。统计处理:数据以 x± s表示;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及自身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临床症状与胃排空时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检验。

2.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4.54%,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明显,具体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情况比较由数据可知,研究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3.结论

3.1消化不良的治疗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心理因素、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内脏敏感及环境等方面,其中胃肠动力障碍及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消化不良属于临床消化系统中的多发病及常见病,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呈现持续性及反复性上腹部的疼痛,腹部胀气及食后饱胀等,主要分为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目前,西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药物、抗幽门螺栓杆菌药、抗抑郁药、促胃动力药等。主要为除去诱发因素及经验为主对症治疗,尚没有工人确切疗效治疗的方案。根据中医相关理论在临床上屡获显效,临床研究证实,中医治疗能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腹胀、嗳气、早饱、上腹痛、恶心或呕吐和厌食等症状。

3.2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胃肠,涉及肝脾两脏。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一类的疾病方面历来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明显的疗效优势,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拟出以疏肝和胃为主的基本方。中医药运用完善中医辨证的理论体系,详细的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和发病机制。大量的临床证明,中医对消化不良的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消化不良,通常因正气内虚、脾胃失运、食滞中焦、痰湿阻滞、感受外邪及饮食的不节,甚至是情志失调所引起的脾胃虚弱,最终导致脾胃气机不利及疲血内阻。认为其发病和精神因素、饮食密切相关,发病的基础是脾虚,发病的条件是肝郁,外加胃气不降,导致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诸多症状的原因。本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明显,具体统计学意义,中医的治疗各类型的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本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在现代药理方面具有镇痛、镇静、调节胃肠运动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中医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为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可进一步研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将会成为防治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德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4(6):195-196.

[2]王建荣.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甘肃中医2010,23(5):45.

[3]陈中和.中西药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0):790-791.

论文作者:孙成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消化不良的中医疗效观察论文_孙成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