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竞争关系与整合策略研究_中原城市群论文

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原论文,战略研究论文,城市群论文,关系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一般分析

城市群是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结构关系,在特定的空间相互作用而组成城市与区域综合体。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竞合关系。而城市群建设就是要放大这种功能,并尽可能使城市间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系统功能,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同时也鼓励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增强城市群竞争发展的活力,促进城市群一体化战略的实现。

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不同,中原城市群目前发展动力不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产生区域经济整合和一体化需求的内生驱动结果,而是由于对区域整合发展规律的认识,希望通过完善区域系统整合的动力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靠外力驱动(主要是政府)的城市群[1]。

目前,中原城市群中的城市各自为政、分散发展、无序竞争,并均已形成自己的城市与区域(腹地)共同体,而中心城市组织能力较弱,竞争始终是主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建立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城市群为载体,整合各城市发展优势,形成系统竞争力,从而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城市群中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竞合关系就成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关键环节。而其中又以郑州与洛阳,郑州与开封,郑州与新乡、焦作之间的竞合关系最为突出[2]。

2 郑州与洛阳竞合关系——郑洛工业走廊

郑州和洛阳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郑洛均是河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郑州由于在中原城市群中首位度不高,担当城市群组织中心的经济组织能力始终被怀疑。而洛阳是河南仅次于郑州的经济中心城市,虽总体实力不如郑州,但在部分方面发展却优于郑州,因而就有了中原城市群是单核结构或双核结构之竞争。

2.1 中心城市选择的理论依据

根据城市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理论,中心城市有3个模式:单核式、双核式和多核式。(1)单核结构说。根据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在城市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和发展过程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下会有规律地分布着若干个次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通过下一级中心和区域相互作用,构成区域城市体系,而区域之上还存在更大的区域和更大的中心城市,构成大区域经济发展组织中心,其中心之间的等级关系有K=3,7,9……。单中心结构的理想区域是平原地区和盆地类型区。(2)双核结构说。双核结构一方是区域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另一方则是工业重镇和区域对外联系的通道,行使着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港城的功能,两者共同承担起区域经济组织功能。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的理想区域是流域,即以树枝状水系的自相似结构为基本特点的分形结构模式[1]。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辽宁的沈阳—大连、山东的济南—青岛、福建的福州—厦门、浙江的杭州—宁波、原四川的成都—重庆。世界上这种区域城市组合在各大洲均有表现,如南美洲巴西的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北美洲美国的华盛顿—纽约等。

2.2 郑州和洛阳发展对比

(1)郑州市发展实力。首先,具备了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区位条件。从我国城市空间布局来看,特大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50km,大城市之间的距离为200km,而目前在中西部地区,以郑州为中心,距北京、南京、武汉、西安大体都在500~700km以内,长期缺少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郑州,使其与武汉、西安、成都、重庆一起成为带动我国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已成为我国陆路、航空和通讯综合性枢纽。郑州客运站是中国三大客运站之一,郑州东货站是中国零担货运中转站和集装箱运输基地,郑州北站的规模居亚洲铁路编组站之首,素有“全国铁路心脏”之称。连霍与京珠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境内有18条公路干线辐射周边各省市。拥有铁路二类口岸2个,公路二类口岸和航空港一类口岸各一个,货运可在郑州报关、通关。郑州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重要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中心之一。第三,具备扩张和发展的极大资源支撑能力。郑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矿储量接近100亿t,占全省的50%;铝矾土储量2.3亿t,占全省的72.7%;水泥灰岩占全省的52.6%;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省的88.7%和99.6%。郑州建成区周围的近1000km[2]范围内,以平原和倾斜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开发和建设。凭借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成为北方城市中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郑州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以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闻名海内外的少林寺、嵩山风景名胜区和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以及浮戏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等名胜古迹。第四,郑州拥有发达的经济腹地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在能源、冶金、建材、机械、耐材、食品等原材料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2004年全市GDP达到137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超过了西安和武汉,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在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郑州入围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拥有河南省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近1亿)、第5位的国民收入(8815亿元)和第5位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08.2亿元)的无可比拟的市场腹地[3]。郑州市属于发展壮大的、逐步升级的省域中心城市,正在实现向跨省区的中心城市迈进。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当之无愧[3]。

(2)洛阳市发展实力。首先,洛阳是河南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郑州的城市。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908.2亿元,是仅次于郑州的全省第二大工业经济中心。在工业基础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科研力量等方面优于郑州。但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商贸和教育与郑州相差较远。其次,洛阳是河南省重要的科研基地。目前洛阳科技力量居全省首位,每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1290人,高于全省854人的平均水平,也超出省会郑州1277人的拥有量;各类科研机构175个,而拥有的大型精密科学仪器占全省一半以上。第三,洛阳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了以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以一拖重型汽车、洛轴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以偃师、洛热电力为代表的火电基地,以伊川电力、新安电力已形成40万t电解铝和20万t碳素生产能力的铝工业基地,以石化总厂为代表的石化工业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成为洛阳发展的支柱。第四,洛阳是以历史文化和花卉为主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近4000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327处,现有古墓群、古陵墓500余座。大中小型石窟造像8处,碑刻、墓志2300余方,馆藏文物40万件,洛阳出土的文物占全省的1/3,约为全国的1/13。洛阳的市花“牡丹”名扬天下,有国花之称。洛阳市域共有景区105处,其中已建成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8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3 中心城市选择与郑洛互动关系

中原城市群所处的黄淮海平原与中心地理论所指定的条件十分相近,因此,就出现了以郑州为中心相距70~100km之内分布了7个次一级的中心城市(济源亦在下一级中心的范围),与中心地理论上的K=7非常吻合。我国有关经济地理专家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单核圈层结构的布局模式。

尽管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首位度不高,尤其是与相邻的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相比较低。但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近年经济实力增长很快。目前GDP占到了城市群总量的1/3以上,城市人口占1/5以上,核心地位逐年上升,以郑州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根据姚士谋等对城市等级的研究结果,中原城市密集区的23个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分级,将全省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2.5),次级中心城市(0.5~2.5),区域中心城市(0~0.5)和地方性城市(<0)。郑州和洛阳的中心性强度分别为2.608和1.328,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心城市确定为郑州,这是中原城市群圈层空间布局特征要求,也是郑州市和洛阳市发展博弈关系的结果和体现[1]。

洛阳作为仅次于郑州的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洛阳工业中心支撑作用,壮大郑洛中间地带的产业实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带动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这是郑州和洛阳竞争和博弈的结果,是符合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正确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郑州与洛阳市的互补发展正是中原城市群与相邻城市群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原城市群群星璀璨,各个城市都颇具实力,尤其是郑州与洛阳的互动发展是武汉、西安所不能及,重庆和成都虽总量较大,但空间相距较远,并互为两个行政区。2004年郑州(1375亿元)与洛阳(908亿元)GDP总量合计达2283亿元,是西安市(1096亿元)的2.1倍、武汉(1956亿元)的1.27倍、成都市(2185亿元)的1.05倍。相当于武汉(1956亿元)和襄樊市(湖北第二大经济体557.9亿元)的合计数2513亿元的91%,而襄樊和武汉的距离是郑州与洛阳的3倍,难以形成经济统一体;相当于重庆市2665亿元的83%,而重庆市的面积和人口却是郑州和洛阳的3~5倍。而且郑州与洛阳相距只有120km,联系方便,中间还有偃师市、巩义市、荥阳市和上街区等极具发展潜力的小城市存在。郑洛竞合关系的确立,将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构成经济发展轴,有效地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有序化和一体化,提高城市群的组织力和竞争力。其竞合关系的具体方式就是构建郑洛工业走廊。

2.4 郑洛工业走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轴心

利用交通联系,发展产业轴,本来就是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形式。我国东北的哈大工业走廊、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广东的江沙走廊、成都平原上的成渝工业带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建设郑洛工业走廊也是实现中原城市群地区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形式。郑洛工业走廊位于我国重要的东西经济带——陇兰经济带上,东西长240km,是我国中部地区工业经济最密集、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料相对充足;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方便快捷;工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基础雄厚;教育基础良好,科技水平较高。同时,土地资源多为丘陵,发展工业不与农业争耕地,加上农业水利条件缺乏,适于发展工业。

郑洛工业走廊产业基本布局是双极多点、一轴一带三大基地、十大工业集群。即郑洛工业轴、新郑—伊川工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铝工业基地)(图1);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集群、阀门工业集群、钢木家具工业集群、净水产业、电线电缆、磨料磨具、摩托车及配件、石化工业、金刚砂等十大产业集群(图2)。

郑州市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汽车工业、食品工业和以纺织机械、煤炭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工业。(1)郑州日产汽车生产基地。发展轻型汽车、商务用车,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10万辆。(2)宇通、少林汽车生产基地。发展高中档客车,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3万辆。(3)铝工业基地。建成铝土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4]。

洛阳市区重点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电子材料、运用高精技术的有色金属加工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形成涧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洛龙工业区3个制造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周边的飞机场工业园区、磁涧机械制造、耐火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洛拖工程机械及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5万辆。

巩义、偃师、义马要起到辐射作用,其他11个县(市)区要起到支撑作用,通过城市工业中心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到2020年,郑州市区(含荥阳市)人口达到500万,洛阳市区人口达到350万,巩义市、新郑市和偃师市人口达到50万以上,跨入中等城市行列[5]。

3 郑州与开封竞合关系——郑汴一体化

3.1 开封经济发展情况

曾经辉煌的七朝古都开封,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也十分值得骄傲,当时,工业发展基础在全省仅次于洛阳并高于郑州发展水平。拥有开封康拜因厂、卷烟厂、空分机厂、阀门厂、仪表厂、化肥厂、第一毛纺厂、化工厂、柴油机厂、空分集团等机械、电力、纺织、化工、电子、轻工、医药、食品、服装等企业,产品数千种。河南的第一部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根火腿肠、第一辆自行车和第一台缝纫机,都是出自于开封。

而如今开封的经济地位却一落再落。全省17个地市中的位次连连下滑,1993年,开封市的市本级财政收入为2.17亿元;到了2002年,却仅为1.96亿元,反而减少了2000万元。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48亿元,在全省18市仅排到第13位。2005年中,《纽约时报》一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文章,从另一个视角描述了开封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城市到今天走下神坛的凄苦。关于开封的衰退原因,说法有多种:其一是近代铁路交叉口西移,铁路运输枢纽的变化,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导致河南省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二是把原因归结为20世纪50年代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从“二五”计划开始,国家开始把大型重工业向西部迁移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又未能抓住两大发展机遇:即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发展、大投入的机遇;90年代中后期的企业结构调整和一直延续至今的国有企业改制的机遇。错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产业升级两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段,是致命的;其三是由于开封距离郑州太近,导致在许多方面造成省会对开封的挤压。郑州不仅抢走了省会,紧接着还带走了有利于开封发展的机遇。80年代行政分割,又将原属开封的5个经济强县都划入了郑州。官方的说法则是开封未能走出国企改制的困境。

3.2 开封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位置

在早期河南的生产力布局中,由于开封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基本上是和洛阳在同一水平竞争、同一层面上考虑的。20世纪80年代,有郑(州)汴(开封)新(乡)金三角构建河南产业布局中心和郑汴洛构建河南省产业带的说法。90年代,由于开封经济发展地位下降,洛阳、焦作、新乡经济实力增强,郑洛焦新汴构成河南经济布局中心的说法成为主流。90年代后期,中原城市群概念被强化,并最终成为“十五”期间河南省生产力发展空间布局主导战略,也说明了河南经济空间布局变化和开封经济地位的变化。

目前,在中原城市群中,开封只能作为一个二级中心城市,难以与洛阳甚至新乡、焦作相比,构不成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点;从工业发展角度,难以构成郑洛工业走廊上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发展势头上,不仅难以与加速发展的郑州、洛阳匹敌,也与漯河和许昌有较大的差距;农业上基本上是传统农业方式。如果说城市特色的话,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是其七朝古都概念,历史上繁华东京大都市留下的影响和对其复兴的梦,一直为开封人振兴经济的不竭动力。

从中原城市群总体分工上讲,开封应该成为中原城市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组织中心,在城市群中的经济功能定位应是以旅游业为主要特点的第三产业功能。换言之,开封在区内(其直接发展腹地内)经济组织功能重点是工业(重点是化工、纺织品、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在城市群层面上功能重点是顺应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大郑州)中心功能的一部分,融入大郑州,融入城市群共同发展步骤。具体讲,就是和郑东新区和中牟县城发展相呼应,发展态势整体西移,经济结构轻型化,这就是所谓的郑汴一体化。

3.3 郑汴一体化的设想及讨论

相比其他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郑汴两市具备更多实现一体化的客观条件,开封最具有和郑州构成大郑州城市经济共同体的可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郑东新区建成后,城区将会向东扩展10~15km;据开封的规划,到2010年再向西扩展至少5km。如果将这些发展演变因素考虑进去,未来两市之间边界的距离仅仅只有30多km。目前,从郑州火车站到开封火车站,如果选择直快或特快列车,只需半个小时。如果选择坐汽车,经郑汴高速也不超过一个小时。目前,处在郑、汴两市中间的中牟县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就使郑汴两市更显得有似连非连之感。

由于地理位置和郑州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开封的发展无法也不应该独立于大郑州之外,要尽量依靠郑州的优势来发展开封。由于空间距离关系,郑州和洛阳只能通过产业轴概念联系,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轴。而开封市是其距离最近的中等城市,最具合作互动发展的潜力,如果郑州不抓紧与包括开封在内的周边城市加强合作,与周边相邻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郑汴合作是双赢的模式,其合理结构就是建设一个涵盖开封功能的大郑州都市经济圈。

郑汴一体化,要排除郑汴连体发展的心理倾向,重点应该放在功能上和趋势上的一体化,就是说不必刻意追求空间上的连体,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互补和经济上的一体化合作战略。因为前者将遇到诸如行政区划、土地、成本、利益分配上的一系列无法回避、又难以克服的实际问题,而经济上的一体化则可以有效地规避这种风险。昆山市、苏州市与上海互动发展的关系就是佐证。从这一意义出发,开封的经济复兴战略就要定位在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大郑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轨道上来。(1)要把开封建成大郑州中心区的一个工业基地。随着郑州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的确立,会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基地在其周围出现,一些大型项目也开始落户开封,振兴开封工业经济。(2)要把开封建设成大郑州的重要服务基地。强化为郑州服务的功能,以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承办大型会议会展为主,重点建设大型会馆、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造最佳居住环境。(3)要把开封建成大郑州中心区的重要绿色农业基地。在一般性农产品生产领域,如普通蔬菜和部分水产业和畜牧业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龙头,应该把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向开封等周边城市分散,而郑州在农业上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苗木及无公害蔬菜。(4)要把开封建成大郑州中心区的重要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区,提升其文化功能和软辐射力。

4 郑州与新乡、焦作竞合关系——大郑州与跨河发展

焦作与新乡位于黄河北岸,与中心城市——郑州隔河相望。黄河在桃花峪以下属游荡型河床(宽度在5~10km),是黄河两岸天然分界线。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两岸仍只能通过原有早已废弃了的黄河铁路桥连通,经济联系长期受到阻隔。同时两岸又分属不同行政区所辖,经济发展方向也不相同,北岸是原平原省省域,经济长期与京津唐等环渤海地区保持联系,南岸属河南省,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与上海及广州相通。北岸焦作、新乡以资源开发和电子电器工业为主导产业,南岸郑州、开封长期是河南省省会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机械制造和轻纺工业。在河南以往的经济区划中,南北两岸从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区,北部是我国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组成部分,南部是黄河产业带和郑洛3个机械制造业带组成部分,黄河就是无可争议的界线。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文章提出将郑州、开封和新乡建成河南发展金三角问题,这种观点也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郑州黄河公路桥、开封公路桥的贯通才被人们接受。

随着平原省的撤销,黄河建桥的数量增加,南北岸联系进一步方便和加强。郑州黄河二桥贯通、三桥开工,四桥、五桥、六桥均已进入规划视线,黄河对两岸的阻隔作用逐渐减小。两岸长期阻隔而形成的强大经济梯度流得以释放,巨大的经济联系需求潜力得以引爆,以郑州黄河两岸表现最为突出,加强经济联系、实现跨河发展已成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和郑州市整体发展方向的北移,使得这种可能性大大加强,而两岸经济联系节点地区(黄河桥的两个桥头地区)则对这种潜力进一步放大,现已成为当前最大的投资边际效益区域,如黄河桥北新区的迅速发展,并与郑州桥南新区急剧扩张的现实构成的良好呼应,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因此,以桥头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强化跨河发展将是加强两岸经济互动的最有效措施。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重视的是大郑州跨黄河发展问题。我们在1998年前后研究大郑州发展时提出此概念,2000年在进行原阳县桥北镇调研和规划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思想,与郑州桥南新区的对应,并将此镇更名为桥北新区,以示其在郑州市发展中的功能区作用。从经济梯度上讲,南北两岸仅一河之隔,地价就相差近10倍,借助流通优势,桥北新区在市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上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外情况看,跨河发展是沿河城市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广州跨珠江、南京跨长江、上海跨黄浦江均如此,武汉跨长江发展更早些。世界上跨河发展案例更多。郑州跨黄河发展最慢,主要是郑州经济实力较弱,城市规模不够大,黄河本身悬河性质等,阻隔了这个设想的实现。不过这几年已出现部分生产要素向桥北新区转移的情况,如河南农业科学院高新技术试验基地、万亩槐林旅游项目开发等都落户在该区,项目总投资将在数十亿元以上。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郑州市规模的扩大,这种设想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种跨河发展实质和形式上都是组团式的[6]。

5 郑州与其他城市竞合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

5.1 完善城镇体系

以郑州为中心,中原城市群要建成大中小城市互为促进的4级城市结构。即以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4级为主的有序结构。实现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地区中心城市(郑州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除外),共有8个。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地方中心城市,共40个。其中城区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14个,包括巩义、新郑、新密、偃师、辉县、长垣、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禹州、舞钢、汝州、尉氏等县(市);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26个,包括登封、新安、孟津、宜阳、伊川、洛宁、栾川、嵩县、汝阳、兰考、杞县、通许、宝丰、叶县、郏县、鲁山、温县、武陟、获嘉、原阳、封丘、延津、鄢陵、襄城、临颍、舞阳等县(市)。

小城镇共374个。其中重点镇53个,一般镇287个,重点镇发展规模一般在5万人左右。

5.2 实现空间一体化布局

以郑州为中心,沿陇海铁路走向,构建以洛阳、偃师、巩义、开封为重要节点的中心产业发展轴——郑洛工业走廊。此轴和原黄河产业带一致,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目前城市群内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轴,位于产业轴上的巩义、偃师、中牟、济源、沁阳、武陟和汝州等城市,要加速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的骨干城市、重要产业支撑点,促其尽快成长为中等城市,以完善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以济源、焦作、新乡等市为支点,沿焦新—京广铁路方向,构建北发展轴,主要以能源、建材、轻工、电子等工业为主;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为支点,沿洛界高速和漯宝铁路走向,构建南发展轴,重点产业是农副产品加工,目前初露端倪。以郑州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间产业轴为主体,南北产业轴为两翼,整体经济联系呈东西方向,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终点,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中原城市群开放发展总态势。其内部三轴产业也有极强的互补性,因此,组织好3个轴线,对实现中原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组织合理性极有意义。

城市群内县级市重组方向有3个方面:一是融入大郑州和大洛阳,成为中心城市的功能区;二是保持卫星城的地位;三是发展成为大城市(如巩义市),充实大城市层次。小城镇重点是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其重组方式主要有:撤县建市或改镇为市;划镇入城或撤镇改区;撤乡建镇或合并乡镇等。

5.3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群内除了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外,还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政治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城乡人口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空间融合等内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与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建立合理的城乡体系,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合理的城镇布局减少农民的迁移成本、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本和农民自身的创业成本,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7]。

6 资源共享与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

6.1 建设快速通道

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航空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

6.2 实现道路无障碍通行

在郑州的东西南北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之间,分布着大量的收费站,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予以解决,实现城市群内经济联系的无障碍。尤其是郑州周边的收费站,已对强化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产生了严重的阻隔,须尽快解决。

6.3 畅通信息渠道

建设覆盖整个区域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城际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构筑基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的有机融合以及金融机构资金支付与清算网络的互联互通。

6.4 实现通讯同城化

应促成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固定和移动电话的同城化建设,即取消城市之间的区号,从而取消各个城市之间通话的长途性质,把所有电话收费都降低到市话的标准上。这样做,固然会由于收费减少而给电信企业带来短期的收入损失,但单位通话费的减少必然导致信息流的急剧增加,电信业发展会更快,更主要是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将会大大加速。[8]

6.5 建立旅游大市场

加大中原城市群旅游市场共同开发力度,严格控制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线路)低水平重复开发,树立大区域概念,打破地域分割,通过功能定位和市场细分,对旅游区进行科学性定位,优化重组旅游产品,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9]。

标签:;  ;  ;  ;  ;  ;  ;  ;  ;  ;  ;  ;  ;  

中原城市群竞争关系与整合策略研究_中原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