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复兴路径的思考论文

基于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复兴路径的思考论文

基于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复兴路径的思考

冉海波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其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较为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体育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道路已日渐脱离于传统武术的正常发展轨道,且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亦是渐趋缩略。文章就当代武术发展瓶颈期现状的影响因素而言,从历史影响和武术异化两方面进行剖析,探源两者对目前武术发展局势的制约程度。从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两种维度进行阐释,试图以文化复兴为背景,寻觅适合于当代武术发展的道路途径,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回归和形象重塑提供较为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文化复兴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隐形的软实力,反映着其综合国力的发展状态,在当前国际关系的处理中俨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元素。不同主体或是利用其功效,对其他民族团体进行渗透,使其从内部发生和平演变,从而扰乱其发展策略;或是强化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以保护民族特性维护自身利益,进而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因此,文化复兴已渐趋成为历史必然,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崛起提供前进动力同时也给予民族成员良好的情感归宿,继而加深民族凝聚力。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肩负着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融入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力图营造良好的文化复兴平台,并进一步强化其文化特性和民族特质。

1 史海钩沉:武术文化复兴的使命担当

在经济全球化局势的推动下,中国入世深度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也更为宽泛,然而全球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中华民族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明不断汇入境内,其强势地位对我国现有的文化结构,乃至传统文化体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霸权文化主义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致使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地域文化逐步呈现出趋同性,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身份亦是渐趋模糊。因此,在全球化视角下,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性和传承性,以防止被外来文化同一化,已然受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关注。目前,愈来愈多的国家已逐步意识到民族传统的重要性,于是将发展的目光集中到复兴本民族文化之上,以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以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并借此消解由全球化语境而带来的民族危机。由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命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1],于是文化复兴过程亟需不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透析以重新架构其时代价值意义,进而发掘其深层次的紧密联系解读出新的文化内涵,使其获得普遍性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华夏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之一,其载体形式丰富多样,传统武术亦在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建构当今武术框架的基础元素,因此需要从本土的、民族的和传统的角度审视其现世价值。中华传统武术是由中华民族长期实践过程中衍生而来,“作为受到中国文化浸染的传统武术,从其诞生到发展一直被中国文化所孕育和滋养,在传统武术的精神追求和习武者的道德风范上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2]其术道合一的理念特性早已交融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亚属文化,因而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底蕴,民族武术便会失去原有的根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现代化崛起给予滋养和辅助,因此,对于传统武术文化深意的阐发与释义对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回潮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然则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传统武术历经屡次变革后,发展至今已然在技击功法、传承模式、推崇重心以及盛行程度上较之以前均有较大差异。于是,探析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路径与时代境遇,继而为今世武术的全球化历程乃至为整个民族的复兴进程提供适宜的路径,希冀其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民族精神有所贡献。

2 溯本求缘:社会变革与传统异化的内涵诠释

中华武术演变至今,俨然已与民族传统武术存有或多或少的差别,然而,回顾其传承和发展历程,不难觉察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的较大转变,其主要缘由可从“文革”的影响和武术异化两方面进行剖析。

2.1 “文革”期间的武术文化之殇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武术在“百花齐放”的政治旗帜引导下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由于“文革”的影响很快夭折。经过其革命性的演变,致使今天的武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形态,而且在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上亦是大幅缩减。传统武术所呈现的技击功法源自于历代习武之人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内化,其原理上保留了最原始的技击魅力,并且较为注重武术的实际效用。它之所以能在中华历史变革中得以延续,一方面是由于其长时间占据冷兵器疆场的主导地位,使得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赢得了历史的认可,从而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推广,进而形成相对较为固定的习练团体和传承途径;另一方面得益于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其中不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融与贯通,而武术文化则体现于通过武艺的习练过程加深习武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高校武术教学中多数师生亦是对竞技武术乐此不疲,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武术专业学生自身的原因。其多是因为文化底子较弱而“半路出家”选择体育捷径跨入大学,而其中一则是部分省份设有武术专项考试,学生自高中习练武术;一则是部分省份统一普考入学,进入大学后而选择武术。无论以哪种方式步入武术专业学习,其武术文化底蕴均较为欠缺,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是难以恭维,因而需要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促使其内融于心并践行于性。另一方面是高校武术教学指导思想的竞技化原因。高校体育直接衔接于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而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引导下,高校武术亦与之同步进化,力求将武术全面竞技化以迎合奥运需求,然而,遗失传统技法与文化灵魂后的武术,其魅力也好似有所欠缺,以至无法进入奥运。此外,高校武术在此熏陶下已培养出了较多循环的武学师资力量,以至高校武术全面竞技化。竞技武术所形成的固有习练群体,在当代时局之下似乎已很难有较大突破,其近似于体操的美感追求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而竞技化的训练模式又使其无法与健康运动方式相关联,以至其发展局限性日渐凸显。因此,需要推动传统武术及其派生文化进入校园,以保留武术原有的文化特性进而彰显其民族性和地域性魅力。传统武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身体文化,同时又承载着地域历史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内涵,因而,文化复兴背景下传统武术回归校园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异化”背后的武术运动之痛

文化复兴视域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亟需探寻出适合其特异性的中国式道路,以加深其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代表性作用,同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其新的奥义,给予传统武术以现代化的生命动力。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的根基,在复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流程中“丢弃中国武术的根本,这无疑是斩断对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认可和敬仰”。[7]因此,当代武术发展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其发展道路的寻觅过程中应将武术文化贯彻其中,而不仅仅是单一而片面的强调其“术”层面上的高、难、美。“传统武术形态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与出场路径下必然具有不同的语境功能”[8],就当前体育全球化局势下传统武术的推广与发展途径而言,似乎可以从学校和民间的武术传承两方面进行剖视,对其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适路分析。

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需要对财政管理流程进行规范,进行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进行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充分应用先进预算软件,相应预算管理范围内,针对增量资产支出计划纳入到其中,进行财政预算编制工作期间,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对预算编制进行大力完善。与此同时,在进行具体预算过程中,单位需要对增量资产预算进行科学审批,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保障资金配置具有较高科学性与有效性。

分析和识别大量不同设备的相似性,挖掘存在于设备和过程中的几何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功能相似性,利用标准化、系列化方法减少设备内部的多样化,提高零部件和生产过程的可重用性.

3 综攒其体:前瞻适路与发展途径的方略分析

传统武术异化即为当前广为盛行的竞技武术,“以体操为设计蓝本,融合武术套路、技巧、舞蹈、戏曲等众多形体类运动形式,以所谓‘长拳’的名义创编出的‘竞技武术’,成为武术的核心。”[4]在某种层面上似乎已然成为阻碍武术在今天推广的主要因素。体育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武术为寻求世界认同,以西方体育竞技特性为价值追求,希冀借此跨入奥林匹克家族。“观念的盲从和民族思想的自卑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无疑是杀鸡取卵,舍本逐末”[5],因而时至多年武术入奥之路依旧坎坷难行,究其缘由,或许与其舍弃民族文化根本有着一定的联系。传统武术本生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之中,其最大特点即为“术道合一”,经过历史的洗礼早已不再是单纯停留于“术”层面的技艺,更多的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化,将其升华为中国式“道”的境界。在练习武艺的同时更加珍视其内涵文化对习武者修为上的影响,从而使其对民族文化产生眷恋和依赖。

3.1 学校武术回归本真的路径抉择

新中国成立后曾取缔过一批民间非法武术社团组织,并将部分存留下的组织统归于武协管理,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在此期间许多原本活跃于民间的小派别拳种已逐渐遗失或面临消失的危机,究其缘由,或是拳种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难以推广,或是传承人迫于生计无法维持其发展,亦或是其本身无法相容于当前时代,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间诸多优秀的武术技法失传,使得武术运动呈现出同一化而缺乏多样性。即便是部分发展形式相对较好的武术派别,为了贴合于时代特点也逐步经济利益化,在其武术技法特点上亦难以保存原汁原味,在其文化的传承上更是相形见绌。因而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推广需要紧密贴合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深入民间契合实地探寻不同武术派别衍生的文化环境,加大对其传统技法的采掘力度,同时配合其文化的深入探究与诠释,还需对其现有传承人和传承形式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的开发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民族文化复兴旅程亦需回归于民间。

华夏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其文化根基深深地植入于民间,广泛汲取地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铸就了辉煌的武术文化。然而,当前全国武术运动开展的现实状况,虽被极力吹捧为“国粹”,然则推广尤不及外来跆拳道一类运动,真正得以良好运转的武术馆校亦是屈指可数,而且民众对其认知程度更是不可名状。因而其文化复兴之路需要遵循其衍生发展轨迹,重视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掘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尤其是对不同武术种类现存直系传人以及武术技法典籍的保护。当前由于传统武术地位的没落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其传承和保护难度与日俱增,其中较大部分传统武术陷入发展与传承困难甚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然而“传承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要贴上武术传承人的符号,就肩负着弘扬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伟大使命”[10],复兴民间传统武术文化迫切需要解决其传承方式的问题。

由于武术中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对习武之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被“文革”青年视为“孔孟思想”传承的载体予以诋毁,使得“收藏在群众中的武术史料、书籍被抄被毁,武术传承的基础遭受严重破坏。”[3]最终导致众多传统武术精华遗失,而且当时一批矢志不渝的传统武学精英亦是受到各方面压力,以致其或是为了明哲保身而被迫放弃习武,或是由于持守传统信念而身陷囫囵,又或是为了维护传统而流亡他乡。但是无论当时的习武之士最终以何种方式解脱,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代武学精粹的流失和武学人才链的断裂。由此使得今世武术在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武术存有较大差异,亦是当前武术传承与发展步入瓶颈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民间武术复兴文化的途径甄别

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最为基础的阵营地,同时也是传统武术推广和传播的温床,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以校园武术的改革与推广对于突破当前武术发展的瓶颈状态具有较大的价值意义。目前传统武术并在被完全纳入中国校园体育的范畴,全国性武术推广势态并未形成,更为甚者,将传统武术与校园暴力相勾连,继而被拒之门外,以至其校园推广进程中阻力重重。由于传统武术的习练颇为讲求童子功,通常技艺精湛的武师多是自幼习武,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适路或许可以从中小学入手,然而这亦是当前校园武术最为薄弱的环节,于是在后期传统武术的传承中应得以重视。“与西方体育运动相比,中国武术给予人的健康价值和功能又是最全面、最多元和最彻底的”[9],尽然,其虽有特色却并未在校园推广过程中彰显出来,反而较之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的美感似乎更易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但是竞技武术虽然易于成形,其中却缺少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其进行推广,仅仅能作为躯体锻炼项目,无法磨砺学生心性,对武术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亦无明显效益。

中华武术自清朝末年便裹带于“兵式体操”中进入校园,开启了学校武术的发展旅程,眷注这百余年的兴衰历史,不难察觉其历程是步履维艰。学校武术伊始之初即备受“军国民主义”教育的渲染作用,无法独善其身的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所利用,而后,《学校系统改革命令》的颁布才使得部分院校开设独立的武术课程。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被视为践行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造就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新中国建立,学校武术继续得到教育部门重视,在各大院校设立武术专业或课程,而其后一度受到文革的影响而缺乏发展动力,再后则长期受西方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指导思想的干涉,使得学校武术异化变形,逐步以竞技武术运动为学科主要内容。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开展异化及动力不足的现状,在文化复兴视域下亟需探析其发展适路,以增强学校武术的文化底蕴,促进中华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与推广,进而复兴学校武术文化为民族文化复兴增加动力。

异化后的传统武术发展至今,似乎更为趋近于竞技体育化,而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渐趋游离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以至于无法秉持中国武术的民族性立场,在远离民主化、本土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然而,“传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根和脉,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在固守传统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更远的发展。”[6]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已舍弃其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而在强化其体育性过程中弱化了其民族性和文化性。诚然,竞技武术似乎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和部分民间武术馆校的主流形式,并且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与提倡,但是其诟病却不可避免的日益凸显,招致了目前武术发展的尴尬境地。文化复兴语境下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掘与诠释,以及平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程度已日显重要,而回归文化的母体,重塑文化形象亦是其突破瓶颈赓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出轨像一面镜子,让他和她知道了各自配偶出轨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自己在配偶心中的不足。难得的是,他和她在携手挽救各自婚姻的同时,深刻领悟到了婚姻的内涵,最终达成了两全其美……

本研究采用综合评分法,参照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指数的分组方法,划定综合评分在80~100之间为Ⅰ级,70~80之间为 Ⅱ级,60~70之间为Ⅲ级、30~60之间为Ⅳ级,0~30之间为Ⅴ级。

对于如何突破时下武术萎靡的局面,重塑昔日辉煌,可以从当前势态出现的缘由,采用相应的措施。首先,民间传统武术典籍多有在文革期间遭遇浩劫,所载内容存在缺损或失传现象,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策动武术相关组织深入发掘民间现存遗迹,尽可能复原其本相。同时以其为蓝本结合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编写系统的传统武术功法习练教材,辅之于多种传播媒介进行推广,以规范民间习练方法,为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其次,由于受当代西方竞技体育赛事的影响,从国家至民间均以竞技武术为向导,积极趋向于武术的竞技美感而轻视其实用价值,热衷于提升武术难度而忽略其技击本质,致使民众对它望而却步,也使得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遗失了本身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教授武艺的同时注意保存其本身的特质属性,以技击攻防为美并加以实用性的常规难度,此外亦需加强习武人群的武术文化底蕴建设与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最后,当前民间传统武术社团和武术馆校培养出的专业武术人员,就业渠道愈显狭窄,致使民间武术发展举步维艰,进而导致其多兼以教习其它项目,因而降低了其培养人员的专业性,亦使民间传统武术人才链断裂,许多优秀武术门类失传。因而亟需拓展武者就业途径,以使诸多武术专业人员不受出身限制,但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依照各自本领均可任教于各地各级协会或学校,解决民间武术发展的困境。

第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保健食品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重视,成为普通民众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虽然我国保健食品需求很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也同样具有挑战性,因为生产商需要确保生产的保健食品符合民众的期望,市场的成功仍取决于民众的接受度、态度和看法。因此企业需要强化自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树立品牌,生产更多更健康的保健食品。

4 结语

民族传统武术由于其特殊的孕育环境,自诞生便带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在当代体育全球化的语境下,亟需注意辨识其发展适路。固然,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相容于现今时代的技术和科学,甚至其作用和功能也并不再如以往实用,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留存民族特色,防止非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价值效用。因此,不能一味贬低其不合时宜的传统部分,而选择“弃根式”发展竞技武术,亦不可变更武术中传统文化的根基,而沿袭全盘西化的奥林匹克式体育模式,更不宜改变中国武术作为民族特色的发展立场。在民族文化复兴视域下当代武术的发展理应重视其传统性,以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为特征进行推广,乃至融入到世界体育文明之中,发展中国式体育特长进而在全球化过程中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蔡月飞.论传统武术的回归与当代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8):40-46.

[2]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

[3]苏肖晴,李一平,施文忠.试论文革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06):29-32.

[4]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J].体育学刊,2012(03):114-120.

[5]陈振勇,杜春林.表意主义视域下中国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02):69-75.

[6]王鸣骏.文化学视野下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5):44-47.

[7]崔婷.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2009:252.

[8]李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体育出版社,2014:13.

[9]明磊,王岗.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9):123-129.

[10]王志华,向勇.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0-14.

Reflections on the Way of Revival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Ran Haibo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ransmission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sport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tached from the normal development track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cultural cohesion and influenc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breviated.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eriod of contemporary Wush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alienation of wushu, and probes into the degree of restriction of the two sources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ushu.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wo dimensions of school wushu and folk Wushu, tries to find the road way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wushu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revival, and provides more feasibl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the cultural regression and image remodeling of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 Cultural Renaissance TraditionalWushu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7—0042—04

作者简介: 冉海波(199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标签:;  ;  ;  ;  

基于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复兴路径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