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是一种培养产生技术应用人才的高等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结构相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重大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方针,多渠道探索发展之路。既发展学历教育,如高中后2-3年、初中后5年的专科层次教育,并逐步发展到本科层次教育;又发展职业资格认证的非学历教育,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全国公共英语考试等级证、会计证等;既发展公办、又提倡民办和国有民办,多模式、多机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经调整和改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有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校和5年制高职专科专业。到1998年底,全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已有1394所,在校生394万人,在整个学历高等教育中,高职的在校生占64.4%,毕业生占70.5%(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00年1月17日)。三分天下有其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就要来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就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的决定,而且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原则意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实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以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推动力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既有因科技进步引发的对各种类型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包含了人们因生活水平改善而引发的对下一代或未来获得更大成功的期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21世纪、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有关专家认为,社会人才大致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师人才从事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事业的设计、决策、规划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规划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进行工作。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目标;而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增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至今,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产生了变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如机器人技术员、数据处理与系统分析人员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分布出现了另一种倾斜,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广告编辑、广告推销监理、企业估价员、证券咨询员、投资分析员等;原有的职业岗位,也产生了既有分化又有复合的现象。

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岗位,或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这已不是中等技术教育所能培养的。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即是相应教育层次的高延。由此可见,由于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动,使技术教育由中教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高等技术教育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总体质量要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4)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

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各方面的进展紧密相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既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没有这样一批擅长工艺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即便有最好的研究成果,一流的产品设计,也很难制造出在国际上很有知名度的一流产品。要使更多地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仅仅依靠有限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做不到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提高我国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对合理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挥重要的作用。

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涌现出多种多样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学制大部分为2-3年,少数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已设置了4年制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于是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职业大学。许多职工大学和成人高校也举办了高职教学班。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政策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其方面。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应是: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5.“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6.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育部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情况来看,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填补本科院校未培养出来的人才空缺这个培养目标尚未普遍得到满意的实现。

首先,办学模式有偏。目前有些学校忽视社会需求及其多样性和多变形,仍按学科型设置专业,用的还是“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模式。以致人才不适应岗位需求,培养特色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设置和调整。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国家教育部应尽快着手组织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力求从专业设置原则、设置条件和专业名称等方面对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起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信息服务。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从本地实际需要和学校特色出发,坚持必要的标准,保证办学条件和质量。

其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滞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原则是充分体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性质和特点,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三是教学方法落后。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可以交叉进行,由于技术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学习技术的切入点既可以是技术理论,也可以是专业知识即技术的直接应用,还可以同时进行。例如学习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是从理论部分入手,还是从应用软件使用入手,完全可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改革教育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推进教学考试的改革,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切实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当前,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匮乏。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仍采用中专、本科或自考课本,这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应先用2至3年时间,在继承原有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解决好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至3年时间,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大批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初步形成优化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第四,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际的主要机会,历来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实验、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办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改革校内实验教学,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按专业大类进行组建,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第五,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不少开办“高职班”的学校缺少“双师型”的教师,教师大都由原普通专科或本科专业中与高职专业学科相同或相近的教师担任,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工作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改进管理方法,加快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平衡,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规程,对各种教学环节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促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探索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学校内部教学督导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分析、评价、反馈制度。学校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迫切需要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如何形成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产物,是培养技术和实物型人才的一种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待进一步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连接起来,使学生在面对今后职业生涯时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显然,只有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最终回答这个问题。

面向21世纪,我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发展战略的问题。随着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在积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收稿日期:1999-12-11

标签:;  ;  ;  ;  ;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