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概念论文,原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地理知识中的主干。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与灵活掌握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地理课的关键。很多同学反映上课时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解,但做题时不知从何入手,答非所问、丢三落四,考试时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得分率却很低。笔者认为,大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没有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二是学生不注意其概念和原理的准确记忆;三是不会灵活应用。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
例1 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以上回答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例2 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解析:该生回答中存在的误区与漏洞是:用“气温高”来描述法国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不科学、不准确;纬度低不是光照强的原因。应表述为:法国纬度较英国低,在亚欧大陆上,气候的大陆性较强,晴天较多,夏季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要准确理解气温与热量、光照这3个概念的区别。光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污染状况。影响热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高低的影响)。
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没有真正理解,同时混淆了一些相近的概念,应用时生吞活剥,或随意扩大一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混用概念原理。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意义相近、相邻的概念、原理多加对比,区分这些概念原理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植被与森林、草原,气候、光照、气温与热量,地形、地势与地貌,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资源与能源,原料与燃料等概念。
二、运用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
例3 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是形成盆地或谷地?
教材表述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学生答:“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
解析:这段回答中有部分是生活语言,如“带到其他的地方”、“外部作用”等,且其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裂”而非“岩石破裂”,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等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例4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太阳辐射把热量转给大地,大地再把热能转给大气,所以,离地面越远得到地面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
教材表述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学生的回答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有的地方用热量,有的地方用热能,概念运用不当;太阳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低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转”字不能正确地表述上述含义。而且在此学生不用回答能量传递的过程。
例3、例4表明:学生对基本原理有一个大概理解,但回答问题时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必然啰嗦。答的越多,越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的现象。且表达不科学、不准确。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是最精练、最简洁、最准确的。因此,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课本上的表述背诵记忆是必须的,决不能大概掌握、模糊记忆。特别要注意理解性地记忆其中的关键词。记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们就掌握了地理术语。在描述某地理现象或阐述有关问题时,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答题。
三、公式化处理,灵活应用
很多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相当于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我们要牢记“地理公式”,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但往往有一个是主导作用。可简化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自然因素(气候干旱)+人为因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应用举例: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需水量大,而年降水量不足,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春季升温快、光照强、风大,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自然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上泛(人文原因)。那么,我国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新疆地区、埃及尼罗河谷地等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皆可用此公式解答。另外,商业区位因素原理可表达为:商业区位=商品生产供应能力+销售市场+交通运输的通达性;港口区位因素原理可表达为:港口区位=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可表达为:地面冷热分布不均→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流动→热力环流等等。
有些题目,看似复杂,实际是变换公式中的某一因素,推问其他因素的变化。
例5 如简图
(1)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2)若A处热量加强,B处温度降低,该环流会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试比较亚洲气候的特点与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性气候特点有何区别?为什么?
(3)若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箭头BA为海陆风,则该现象是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
(4)若A处为市区,B处为郊区,图示环流是否正确?为什么?
(5)若A处为山坡,B处为山谷,图示环流是表示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
(6)若该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会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少(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解析:大气环流、水循环中的“温度”因素变化,即(A)地温度的增高或降低、冷热性质的改变,导致了水循环公式(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中蒸发因素不断变化,从而引起了后面的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等因素的相应变化。
四、直观化处理,变抽象为形象
利用图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地理的主要学科特征。有的概念和原理教材用图表表示出了它们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如“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通过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之间的转化很直观地表示出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但有的仅是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设计一些简明图表,这样,既能理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关系,又能变抽象为直观,便于理解与记忆。如地质灾害成因关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