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研究-以微博平台上老年人相关发帖为例论文

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研究-以微博平台上老年人相关发帖为例论文

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研究
——以微博平台上老年人相关发帖为例

孙启耀

摘要: 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以微博平台上老年人相关的发帖为例,分析了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研究发现,老年人共文化群体主要呈现出积极的“老当益壮”“服务奉献”和“受助与施助”等类型。我们认为,老年人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利用新科技手段,获取知识与信息,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大众媒体也应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聚焦于老年人公共文化群体文化定势的正面形象宣传,让老当益壮、服务奉献、自立自强的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弘扬,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老年人文化定势形象的重建工作中来。

关键词: 文化定势;老年人;共文化群体

21世纪被称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日趋明显。中国自1997年以来,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首次突破7%,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共23 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共15 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根据联合国和国际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至14%时,称为“老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2]老龄化已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也应因此受到关注。然而,有学者对比研究国内外都市报中老年人相关报道后指出,和国外相比,我国对老年新闻报道、老年媒体以及对老年人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起步晚、关注度也低。[1]此外,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内多从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老年人在媒介中的形象,较少从“文化定势”的角度出发。

“文化定势(Stereotype)”也译为“刻板印象”“模式固见”等,“原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后延伸至其他领域”[3]。学者对老年人的文化定势进行研究,发现“它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血压和冠心病等生理功能、记忆成绩和判断力等认知功能、步行速度和书写笔迹好坏等行为结果,还会影响人们接受医学治疗和生存意志,此外还影响人们是否进行身体锻炼和控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4]老年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文化定势”的视角研究老年人共文化群体,对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制定实施方案。2017年,山西农垦依据中央政策,结合调查摸底情况和我省实际,多次征求各市农垦主管部门及26个农场和省编办的意见,由省农业厅、财政厅、教育厅、卫生和计划委员会、民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共同研究起草了《山西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原则、改革内容、实施步骤及责任分工。之后,有改革任务的各市县也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

微博是国外著名的社交平台“Twitter”在中国本地化的产物,已变成中国最知名的大众传媒平台之一,具有独特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微博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普通用户与有影响力的用户能够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微博中,无地域、身份的限制,沟通实现了真正的互动。[5]根据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青年白领是微博的主要适用人群,30岁以下青年群体作为微博的主要用户,占比达到80%以上。而40岁及以上人群仅占6.3%。因此研究微博用户对老年人的文化定势基本上属于“他定势”。学者张荣花研究发现,文化定势影响着大众传媒的表达;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塑造或强化着文化定势。[2]媒介对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这种描述,通常会化为一种社会期待,最终影响受众的认识和行为。[6]因此,研究微博上老年人相关话题和发帖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定势十分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大众媒体中老年人的文化定势。

一、文化定势与共文化群体

1.文化定势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文化定势普遍是指某种人或某种行为方式能够代表该族群内的所有人或所有行为方式。[7]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美国记者沃特尔·李普曼(LIPPMANN W)在著作《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 )中最早引入“文化定势”这一概念[8],认为在过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无法直接理解或亲身体验周围的世界,所以,人们便将认知过程进行简化,脑海中构建一个拟态环境,有着相同特质的一群人便固化成特定的形象。[1]李普曼最初是将定势作为消极概念使用的,他认为定势是错误的、非理性的。[9]

70多岁的老人,其子女40多岁,正是事业与工作的上升时期,平常可能无暇顾及老人们的再“教育”问题,认为老人们有饭吃有衣服穿就可以了。殊不知,老人们也有自己的需求。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五个需求层次,认为除了衣食住之外,人们还有安全需求与感情需求。老人们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友谊,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所以说,子女除了工作之外,还要照顾到老人的需求,为老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归。个别老人比较任性,很多时候,他们做事情没有章法,不合规矩。家人有责任与义务对这些老人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法律规章制度,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从自私自利自我中走出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为下一代树立正确的榜样。

很多事业单位承担着重大课题,以项目为载体。以农业事业单位为例,项目实施完成后,由于该项目已结题,后续资金跟不上,要继续支付临时工的劳务费、构筑物及设备的维护费、运作所需的材料费及水电费等,如果有财政资金支持,则该项目可以延续,相反如果没有财政资金支持,该项目就会中断,所投入的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就会闲置,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同时推广示范效应大打折扣。缺少绩效跟踪管理,与当初的预算项目目标设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起的社会效应必然会降低。

2.共文化群体

共文化群体是指“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中的不同文化群体”[11],通常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群体,如少数民族、残障人士、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等,他们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拥有共同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较低。[12]共文化群体“享有在任何文化中能够发现的一些共同特征,如:特定的语言体系、共享的价值观、集体的世界观、共同的交际模式。”[13]根据这一定义,占人口少数的老年人也属于一个共文化群体。不过,看一个文化是否主流,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是谁主导了权力。其中,共文化群体成员在与优势群体成员日常互动时表现出的共文化取向主要包括试图通过限制性和非对抗方式来引起改变的“非自信适应”取向、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寻求平衡的“自信适应”,以及回避与主流群体接触、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维持屏障”的“非自信分离”。[14]

电视台记者要善于给自己创造各种学习政治理论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以正确把握社会主导理念和舆论热点。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正确选材,做出观众最关心的节目,才能使电视台在观众眼中更具可靠性和依赖性。具体而言,电视台记者一方面应当积极关注政治发展动向,要具有职业敏感性,加强学习和相关专业培训,加强锻炼自己的政治理论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专业性、时效性和紧密性;另一方面要以观众为出发点,考虑观众的关注点和要求,从观众的角度选取节目题材,准确定位节目内容。

二、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类型

通过对微博发帖中呈现出来的老年人群体的梳理,老年人共文化的文化定势类型主要包括积极的“老当益壮”“服务奉献”和“受助与施助”等。由于人们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通过亲身实践来全面了解另一个群体的文化,而只能通过高度凝练概括的文化定势,对该群体文化形成粗略的印象。由于大众传媒受众广泛,所塑造的文化定势在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观察指标 患者意识状态及指末氧饱和度(SpO2)数值。两组患者每班进行指末SpO2监测1次,若判断患者有意识状态改变时指末SpO2监测改为每4小时1次,SpO2≤95%时,应给予患者相应措施,维持SpO2在95%以上。

笔者在微博中搜索含有“老人”“老年人”“老者”等关键词的热门微博,对搜索结果进行内容分析和定性研究,发现微博主流用户对老年人共文化的文化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然,这种文化定势对社会以及对老年人共文化群体本身的影响也具有双面性。

首先,老当益壮型。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即是相当;“益壮”中的“益”表示更加,和“壮”字结合起来理解,意思就是“非常的年轻力壮”。总体上,表达的含义就是“我虽然已经年迈……但是我身心极为康健。老当益壮型老年人应指这类人。大众传媒塑造出的老年人老当益壮、乐观积极的形象,即总体上指那些年龄偏大、身体羸弱、行动不便,但是积极乐观的老年人群体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对整个社会风貌的美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认证用户“新浪天津”于2017年8月27日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喜迎全运会!天津70岁老人手绘6米全运主题长卷】一把剪刀、一打纸、几只画笔再加上几把用旧的尺子,普普通通的几样物件在70岁天津老人刘长盛手中却成了退休生活中的‘法宝’,老人就是用它们绘出6米长卷,喜迎全运会。厉害啦,我的爷爷!”在这条微博中,以这位七旬老人为例,向世人展示出老年人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已无需工作的他们拥有大量的时间,但并不荒废,而是充分利用起来发展业余爱好,用自己的双手和特长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献礼。在迎接全运会的环境下,通过讲述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精神面貌,从侧面反映出主流社会的积极与热情:就连七旬老人都喜迎全运会,更何况社会中的其他人呢!除利用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外,还有许多微博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例如跳广场舞、社区活动、出游旅行、艺术生活,甚至紧跟时尚潮流等,如认证用户“艺术家了没”于2017年8月5日发帖大力赞扬了老年人以艺术为伴的生活:“略阳退休老奶奶一不小心把生活玩成了艺术。爱上艺术,你的人生就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快乐和惊喜;爱上艺术,你的人生就更加有趣。油画不是只要把颜料摆上画面,把物体交代清楚那么简单,也是需要营造意境,需要让人看懂,需要讴歌正能量,需要画家和观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大众传媒宣扬老当益壮的老年人文化定势,营造出和谐乐观的整体氛围,其他文化群体成员更相信中华民族是乐观的、积极的、热情的、丰富多彩的。

通常认为,“文化定势”是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一般化的、简单化的看法或态度,这种观点无视群体内部存在的个体化差异。高一虹将文化定势分为“自定势”和“他定势”两类。“自定势”指的是某一个社会和文化群体对本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和行为特征普遍性、概括性的表述……本群体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对这些价值观和行为特征作出简单的认同。“他定势”指的是某一社会和文化群体对另一个社会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的共同认定[10],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藤尾不喜欢在父亲指定婚姻对象。她认为宗近是游手好闲粗俗之人。在文中的几处表现了藤尾的厌恶情绪。比如,夏目漱石在文中说“真讨厌…那样乏去的人”,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总之,宗近无法满足藤尾的愿望。要说为什么,两个人的性格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完全不一致。即使两人结婚,也只会加快藤尾的死亡。

最后是“受助与施助群体”型。按照社会心理学定义,助人(施助)行为是指为改进他人幸福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无论助人者处于何种动机。一般为不期望任何回报、无偿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受助者得到帮助后的心理应是愉悦的、心存感激的。我们调查的微博当中,除正面形象外,有些微博发帖也呈现出老年人负面的文化定势,但有些负面的文化定势往往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所要传达的是虽然老年人羸弱无助,但仍努力地生活,自力更生,读者往往心生怜悯和感动。例如多名用户转帖的一条内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人晕倒老伴蹲地喂食#,爱情最美的样子】8月25日,沈阳一名85岁的老人因低血糖晕倒街头,老伴用太阳伞将他遮住,并买来馄饨,蹲在路边一口口地喂。约半小时后老人恢复,两人携手离开。”这条帖子中老年人的形象是体弱多病的,但老伴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夫妻携手渡过难关,实则宣扬的是他们内心的善与爱,表现出老年人虽身体大不如前,但心中的美德与善良依然不灭。同样的还例如用户“BTV微言大义”发帖:“炎热的街头,一位‘失智老人’走丢了,惊慌无助的时刻,路人们纷纷施以援手。有小姑娘去而复返耐心沟通,有快递大叔默默地给老人灌一瓶水,有大姐甚至跟老人‘认了亲’……就算你忘了世界,世界也没有忘了爱你。”本例是通过惊慌无助的老年人形象来反衬出充满爱心的路人,描绘出主流文化群体积极帮助弱势群体的美好画卷,表现出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通常,这类文化定势虽看似消极,但能唤起主流文化读者的恻隐之心,对社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微博上还有一部分揭露老年人悲惨生活的帖子,这类内容并不像“受助与施助”群体那样从侧面流露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反所传达的是社会丑恶的一面。例如共1 900多万条微博与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们的晚年生活有关,这些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关注,在关注这一群体的现状的同时,也呼吁人们正视历史,勿忘国耻。这类文化定势通过沉重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不要盲目乐观,在积极向上的大风气下,带来一丝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表现出不屈不挠、逆境求生的品质,通过老年人的境遇和社会其他成员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向另一个民族群体塑造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中华民族形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站、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异军突起,与传统媒体传播广度平分秋色,其传播速度前所未有。这些媒体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夹杂着对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的扭曲见解。针对其对于老年人共文化群体负面文化定势的几个表现,笔者提出几点消解建议。

三、负面文化定势的消解

当然,在以正面报道占主流的前提下,仍有不少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所塑造的文化定势是“倚老卖老”甚至毫无道德的,比如许多关于“碰瓷”现象的帖子。这类负面新闻是有损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整体形象的,破坏了其他文化群体对他们的信任,以至于老年人陷于危难却没有人敢提供帮助,或者需要录像和在证人的见证下方才施救。当这类负面报道逐渐声势浩大甚至成为主流热点时,极大地破坏了老年人共文化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利益以及整个民族的团结,影响十分消极。

1.从老年人自身层面消解

努力增加老年人社会层面交流的机会,让老年人有机会参加老年大学以及各种培训班如舞蹈班、声乐班、书法班等课外班的学习,让老年人了解其他老年人的积极生活状态,从而学会自我调节,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时,有人可请教或者自身就能调解解决。

另外,引导老人多读书、多看报、多看新闻,多听广播或者通过网络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网络里、报纸上经常有人写一些杂文或者发表一些观点。经常看到这些带有正能量的杂文或者观点,对老年人的思维会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他们行为的改变。

其次,服务奉献型。服务奉献型的人是属于那种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人希望自己的能力、价值能为他人、为社会认可,为社会所用。这种人的信念是,能使他人快乐,牺牲时间甚至金钱都可以。热门微博中,如认证用户“环球人物杂志”于2017年7月23日发文:“【91岁奶奶义诊30年,手写病例堆成山】在杭州,91岁的护士长达奶奶退休后,在生活的社区帮忙义诊,这一做就是30年,手写的病历本已经可以堆成小山。她的精神影响到了家人,女儿也选择了从医。”又如用户“央视网”于2017年8月29日发帖:“【赞!六旬老人义务修共享单车】王建民家住西安,种了一辈子庄稼,赶上拆迁住进了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不少。亲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公园保洁工作,工资2000多。王建民非常心疼满街被破坏的共享单车,利用休息时间修单车。看到自己修好的单车被人骑走,即使没有一声感谢的话,他也从心里感到充实。”这些微博均得到许多人互动转载,阅读量惊人。这些用户均为该网站的认证用户,身份得到证实,粉丝数以百万计,具有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们发帖宣扬老年人无私奉献的形象,与上一类型一样,也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表现出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积极感恩的生活态度。大众传媒通过这一张张正面的人物形象,向世界描绘出一个和谐动人的高素质社会。服务奉献的文化定势在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从家庭层面消解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父母年龄大了,要经常抽时间回去看看父母。跟他们聊聊家常话,让父母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文化定势的积极影响,是“一种可以引导信息加工的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2]。在跨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末出现以亚历山大·托马斯(THOMAS A)为代表的“文化标准理论”(Kulturstandardstheorie),可以说基本上是从“文化定势”理论出发,通过跨文化行为案例的实验分析(Fallstudien)和科学理性批判而构建形成的。

稻田的水质状况对于淡水龙虾的养殖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稻田淡水的质量,必须定期换水,特别是在施肥和消毒之后,要及时换水,从而为淡水龙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虾苗投放完成后,最好将环形水沟的深度控制在60 cm左右,在炎热的夏季或者是龙虾快速生长期,可以适当提高稻田的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2]。另外,在水质管理过程中,要定时定量注入新鲜的水体和水草,为龙虾的养殖提供助力。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精盐的添加量,来探究精盐对凤尾鱼片感官评价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以1.5%,2%,2.5%,3%(以凤尾鱼100 g计)4组添加量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凤尾鱼片口感的变化,选择适当的精盐量。

3.从社会层面消解

社会各阶层、各团体要加强正面的积极有为的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形象的塑造。官方有影响力的媒体发声有着引领导向的作用。其他各种媒体,包括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都应当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起这一正能量的传播工作,让前文提到的老当益壮型、服务奉献型等正能量老人的形象得到大力宣传,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弘扬,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推广,让受到扭曲的老年人文化定势形象得到恢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人文化定势形象的重建工作中来。

4.从文化层面消解

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总和。所以说,文化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既可以滋润国人缺乏信仰的心灵荒漠,刺激日益麻痹的神经,慰藉平淡的生活,充实无聊的时光,同样文化也可以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各种社会现象起调和作用。”[15]

因此,要认识到重新构建正面的积极的老年人文化定势,对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的推动作用。老年人往往认为自己在过去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是在用过去的劳动养活自己,而目前很多年轻人认为,是自己在养老年人,无形中认为老年人是负担、是包袱,由此而产生两代人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社会多个群体对老年人群体的错位的文化定势。因此要改正对老年人群体这种错位的文化定势,首先要从制度上入手,保证老年人的各项权利得到落实,包括福利与话语权方面的。让社会上充满尊老爱老之风,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关怀与关爱。另外,21世纪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兴科技,而且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年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努力学会利用新科技手段,获取信息与知识,融入到社会之中。社会各福利团体、协会,也应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各平台、自媒体、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多种形式让社会各行各业都了解老年人为维护社会和谐所作的多种努力,减少甚至消除诋毁老年人形象的错误做法,让社会尽量多地看到对老年人文化定势的正面报道,让其他社会群体和其他社区居民都参与到老年人积极的形象维护上来。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微博网站的发帖内容,分析了大众传媒中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笔者发现,这一文化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积极的一面占主导,内容上表现出老当益壮、服务奉献、受助与施助的形象,从正面的角度指出了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的推动作用。从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角度而言,以微博平台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文化定势的塑造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正因如此,微博平台上与老年人有关的话题中,老年人大都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有利于向其他文化群体传递正能量,体现出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传播中华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弱化了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

然而,微博平台上有一些关于老年人的负面内容,冠以“老年人”的旗号,实则是该群体中某一个体的极端行为,混淆了集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界限,让其他文化群体对老年人共文化群体产生误解,既不利于群体内部的团结,也离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造成文化偏见和歧视,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使其他民族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误解。因此,在塑造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时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区分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同时塑造积极正面的群体形象,以此为鉴,规范微博等大众传媒的内容,打造文明积极的网络环境,弘扬正面的民族形象。

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经验和不足,对整个网络对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甚至其他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本文主要以对某一时间段的微博发帖的研究为主,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历年对老年人共文化群体文化偏见的发展过程。本文疏漏之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1]刘涛.都市报中的老年人形象再现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2.

[2]张荣花.《华商报》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4]贺庆利.老年人年龄刻板印象的差异及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梁颖.女明星微博的自我呈现分析:以新浪微博加“V”女明星微博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刘利群,等.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CRAIG M,YZERBYT V Y,RUSSEL S.Social,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stereotyp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LIPPMANN W.Public opinion[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22.

[9]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王晓峰.论文化定势[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

[11]SAMOVAR L,PORTER R,MCDANIEL 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2]李志远.中国残疾人共文化群体与主流非残疾人文化群体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李志远,王丽皓.残疾人共文化群体求学过程中的交际障碍及应对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

[14]王媛.共文化的理论框架与演进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4).

[15]易雅琴.试论从文化层面看高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人才培育,2012(12).

Study on Stereotypes of Elder Co-culture Members—Posts about the Elders on Weibo as an Object

SUN Qi-y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guan 52300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analyzes the stereotype of elder co-culture members,taking the posts about the elders on Weibo as an object.As the results show,such stereotypes include being vigorous with age,spirit of service,as well as receiving help and giving help.We hereby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stereotype of elder co-culture members.

Keywords: stereotype;elders;co-culture members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74(2019)06-0091-06

DOI: 10.13877/j.cnki.cn22-1284.2019.11.016

收稿日期: 2019-07-15

作者简介: 孙启耀,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应用语言学。(广东 东莞523000)

(责任编辑:徐星华)

标签:;  ;  ;  ;  

老年人共文化群体的文化定势研究-以微博平台上老年人相关发帖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