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行车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论文_潘鹏辉

身份证:44132419880701xxxx

摘要:在地铁的行车过程中各种扰动时有发生,如果扰动引发了列车偏离运行图运行,就要根据具体的起因,做出相应的列车运行调整决策,尽快恢复列车的运行秩序,降低对乘客的影响。以下根据行车遇到的各种问题与调整对策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铁车辆;行车调整;问题;对策

一、地铁行车所遇问题与对策

(1)日常轻微扰动问题与对策

在ATO驾驶模式下,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按照既定的列车运行图来控制列车自动运行,无需人工操作,而当列车因日常轻微扰动偏离计划时刻表运行时,则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整手段来找回偏离时间。

当列车偏离计划时刻表,早点运行时,可以降低列车的运行等级,即降低列车的走行速度,延长停站时间,增大列车追踪间隔,直至列车的实际运行情况与计划时刻表一致。

当列车偏离计划时刻表,晚点运行时,可以提高列车的运行等级,即提高列车的走行速度,减小停站时间,缩短列车追踪间隔,但必须满足最小停站时间和最小追踪间隔的要求,直至列车的实际运行情况与计划时刻表一致。

(2)大客流问题与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对象是乘客,运营措施和开行方案的制定都是以乘客需求为出发点,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选择列车运行组织调整方案时,也要以满足乘客需求为调整目标和评价指标,来保证运营组织的高效性,运营方案的合理性。

客流的时间分布特性主要有五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全峰型、突峰型和无峰型。本文讨论的突发大客流就是突峰型,因影剧院、体育场馆、广场等举办大型活动时或活动结束时,在周边有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突变的上车高峰。

若地铁线路上的一些车站的客流量超过运输设备所能承担的客流量,说明此时的运输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出行需求,那么就要采取调整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运输能力。常见的调整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开备用车。每条地铁线路都会存放一定数量的备用车来应对紧急情况,当客流压力过大时,适当压缩列车运行间隔,排出时间加开备用车,是缓解客流压力的有效手段,此方法容易操作并且可以迅速起到作用。

二是更改列车运行交路。可以考虑采取在客流量很大的区段增加开行列车数量,即使用大小嵌套交路组织行车。但此方法在突发大客流场景下使用有以下弊端,随着行车密度的增加,对调度工作和车站的折返设备都有更高的要求,操作起来耗费时间较长,一旦突发大客流持续时间较短,当铺画出新的大小交路嵌套的行车方案并加以实施后,大客流已经消失,就无法起到及时调整的作用。

三是组织列车通过某些车站不停车。为了有效疏散大客流车站的乘客,可以组织某些车次空载通过前面的车站,直接开行至大客流车站,有助于迅速缓解客流压力。由于此方法非常容易引发乘客的不满情绪甚至投诉,调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极少使用。

(3)信号设备故障问题与对策

①ATP车载设备故障场景。该场景下须将该列车的驾驶模式改为NRM(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一般最高限速为45km/h。

②ATO车载设备故障场景。该场景下须将该列车的驾驶模式改为ATPM(ATP防护人工驾驶)模式,行驶速度可能有所下降。

③ATP/ATO轨旁设备故障场景。该场景下须命令进入故障设备所在区间的列车改为RM(限制人工驾驶)模式驾驶,一般限速为25km/h。

在ATP车载设备故障场景和ATO车载设备故障场景中,故障列车运行至终点站后要下线维修,使用备用车代替其开行,并且,故障列车的降速行驶很可能引发后续列车的大面积延误,对整个线路的运营会有较大的影响,为了降低影响,在故障列车运行至终点下线后,需要马上采用提高列车运行等级,减小停站时间,缩短列车追踪间隔等措施,使晚点的列车尽快恢复准点行驶,逐步达到按图行车的目标。

在ATP/ATO轨旁设备故障的场景下,由于故障区间限速只有25km/h,此处的通过能力将大大降低,成为整个线路通过能力的瓶颈,为了降低对运营秩序的影响,应当改用大小嵌套交路来组织列车运行,如图1。在全线组织大交路开行列车,列车运行间隔扩大,保证故障区段的行车安全,同时在正常条件的区段组织小交路行车,采用较小的列车运行间隔,使非故障区段的运输能力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从而保障地铁运营的效率,避免全线积压客流。

(4)列车故障问题与对策

地铁列车可能出现的故障场景中,每种情况对行车组织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应对措施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常采用三种方法:故障车退出运行、使用备用车代替开行以及列车救援。

①当列车发生部分车门无法开启或关闭时,会影响到列车能否启动,若成功隔离故障车门使列车恢复牵引,则该列车可继续运营到终点站,然后下线维修,组织备用车代替其在另一方向继续运行。若列车发生部分供电设备故障,但仍有动力,则采取措施同上。

②当列车车门发生故障并且隔离失败时,列车失去牵引,此时要全车清客,开启门旁路,即隔离全部车门来恢复牵引,列车空载开往终点站下线维修,组织备用车代替其上线运行。

③当列车由于供电设备故障或者制动无法缓解等原因失去牵引时,就需要组织列车救援。选择故障车前方或后方相邻的列车作为救援车,清客后开到故障列车处,两车进行连挂,牵引或者推行故障车回车厂维修,两车连挂后以人工驾驶模式行驶,限速一般为25km/h--40km/h。故障车下线后,组织备用车代替开行,同时救援列车重新投入运营。

④在列车故障场景下,各种处理故障的操作,包括列车清客、隔离故障车门、救援列车与故障列车连挂、救援列车牵引或推行故障车低速行驶,都会导致故障列车及后方的部分列车产生延误,此时应当使用的调整措施是提高列车的运行等级,减小停站时间,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直至列车恢复准点运行。

(5)屏蔽门故障及其他扰动问题与对策

车站的屏蔽门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到列车的牵引动力,如果可以解除屏蔽门与列车的联锁关系,则列车能够恢复牵引继续运行,由此导致的微小延误按照日常轻微扰动的对应措施处理即可。

如果屏蔽门故障后与列车的联锁关系无法解除,列车被迫停在站内不能出发,就会导致此处线路中断。当线路的正线轨道发生故障或有障碍物入侵时,同样会导致该方向的线路中断。

在线路中断的场景下,有两种调整方案可选:一种方案是发生故障的方向全线停止行车,组织另一方向的线路单线双向行车,即“拉风箱",此方案在运行区问内只能有一列车运行,载客能力低,乘客等待时间长,适用性较差:另一种方案是改用小交路行车,如图2,即故障区段停止行车,在正常区段组织列车按小交路运行,此方案可以使正常区段的运输能力维持在正常水平,降低故障对整个线路运营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线路中断的场景中,本文选择更改小交路行车作为调整策略。

二、结束语

目前城市轨道总里程迅速增加,在运营过程中也有一些大小事故的发生,作为封闭性的地下交通工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疏散和救援困难较大。由此可见地铁行车调度工作的关键性。以上是根据相关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调整策略,确保地铁行车安全。

论文作者:潘鹏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  ;  ;  ;  ;  ;  ;  ;  

地铁车辆行车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论文_潘鹏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