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李莉,姚小玲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心血管内科四病室 湖南长沙 410011

【摘 要】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意义以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4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护理方式的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变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90.54%与对照组75.68%相比,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较高,两组SAS、SD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实验组下降幅度较大,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总满意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81.8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护理,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SAS、SD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心肌梗死;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临床上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持续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称为心肌梗死。近年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此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关注[1]。对于疾病的治疗,正确的治疗方式和患者的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个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意义,以我院收治的14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4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护理方式的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4例。对照组74例患者: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为(72.14±2.69)岁;发病部位:前壁心梗34例,下壁心梗21例,侧壁心梗19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5例。实验组74例患者: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为(72.14±2.69)岁;发病部位:前壁心梗34例,下壁心梗21例,侧壁心梗19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5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诊断确诊患有心肌梗死(2)患者自愿入组(3)患者入组前阅读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2)既往心脏病患者(3)具有精神障碍感知障碍等。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叮嘱患者按时服药,控制情绪等,保持病房内外的安静和病房清洁,营造良好的环境。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1)环境护理:入院后带领患者熟悉医院周围环境,向患者介绍相关医护人员。严格控制病房环境,按时进行通风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根据患者喜好调节病房内灯光和病房内物品摆设等。(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喜好制定个人食谱,尽量多食用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3)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当患者情绪有较大波动时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疏导,进行健康教育,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2],消除患者恐惧、抵抗治疗等消极心理。(4)病情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定时及时向主治医师上报患者情况。

1.4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向患者下发问卷,调查护理满意程度,同时记录和比较患者SAS、SD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优良率90.54%(共67例)与对照组75.68%(共56例)相比,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具体数据详见表1。

经过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实验组下降幅度较大,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几年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好发于老年人。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和供氧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过度劳累、情绪急剧波动、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等原因刺激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既往心绞痛患者疼痛加重,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有时会并发休克、心律失常等,患者的生命安全收到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不断的治疗和研究中发现护理情况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干预效果[3]。

人性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方式,通过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来帮助疾病的治疗,同时也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4]。人性化护理注重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对于老年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带领其熟悉医院环境并且熟悉医护人员能够使患者心理更加放松,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由于此病症状的特殊性,会使患者心理收到很大影响,人性化护理通过以患者为中心进行适当心理疏导能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对后续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5]。本报告以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4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性化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护理,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SAS、SD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热孜完古丽·亚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0例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95-97

[2] 石桂芳.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5):121-123.

[3] 吴正艳.心肌梗死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探析[J].饮食保健,2016,3(3):11-12.

[4] 饶菊英.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338-2339.

[5] 梁纪凤.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护理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2):153-154.

论文作者:李莉,姚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李莉,姚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