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自力[1]2010年在《白蜡虫优势寄生蜂行为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白蜡生产系统中,危害白蜡虫及其寄主植物的害虫隶属于4目13科28种。白蜡虫寄生蜂有14种,隶属于5科,白蜡虫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虫繁育和进行白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白蜡虫寄生蜂不仅寄生于白蜡虫,而且还寄生于其它农林害虫。调查发现在中国传统白蜡虫种虫产区和白蜡产区,没有重大农林害虫发生。这一现象表明,在培育白蜡虫生产白蜡的同时,能繁殖出控制农林害虫的自然天敌。通过培育白蜡虫繁育寄生蜂,利用白蜡虫丰富的天敌资源和天敌寄生的广谱性,研究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捕捉寄主能力,探求白蜡虫寄生蜂寻找寄主的传递机制和基本规律,以期为白蜡虫寄生蜂的综合控制、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一方面通过控制寄生蜂提高虫、蜡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繁育白蜡虫,培育利用寄生蜂防治农林害虫,为构建农林复合生物防治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不仅在科学理论上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更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白蜡虫优势寄生蜂行为学特征研究”运用化学生态学原理,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密闭循环式高效吸附捕集法,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变化状况,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白蜡资源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应用基础。利用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构建了白蜡虫及其优势寄生蜂的时间--空间生态位,论述了白蜡虫3种优势寄生蜂对白蜡虫的跟随作用和寄生效能,以期为白蜡虫寄生蜂的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寄生蜂产卵器等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特征决定了寄生危害白蜡虫虫期和种群动态发生消长规律。白蜡虫寄生蜂共寄生现象明显。白蜡虫阔柄跳小蜂♀﹕♂性比10.47﹕1,其产卵包括寻找寄主、刺孔、产卵和梳理4个过程。通常每雌蜂在一个寄主内只产卵1粒,极个别产卵2粒。不同浓度的蜂蜜水等补充营养均可延长白蜡虫阔柄跳小蜂雌、雄蜂寿命。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对白蜡虫雌成虫和附有雌成虫的寄主枝条具正趋性,对蜡花产生忌避性。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蜡被、蜡花和有虫枝条表现出强烈的趋性。通过对白蜡虫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的时空生态位研究表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在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空间生态位上均有较大的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在时间、空间和时间-空间一维、二维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位比例相似性均比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大,说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较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在时间、空间和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上与白蜡虫有较明显的跟随现象,表明这种寄生蜂对白蜡虫的寄生作用较大,在利用时间、空间资源上占有优势。通过对白蜡虫寄生蜂对颜色的趋性与日活动规律及迁飞能力与活动范围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寄生蜂对黄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对颜色的选择性依次为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白色>灰褐色>红色>黑色。白蜡虫寄生蜂主要在白蜡园寄主林中冠层与下冠层之间范围活动,与白蜡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密切相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里,白蜡虫寄生蜂在6﹕00~9﹕00 am有一个活动高峰期,在15﹕00~18﹕00 pm出现一个次高峰期。白蜡虫寄生蜂在晴天活动较活跃,在阴天和雨天活动较少。白蜡虫优势寄生蜂的垂直飞行能力弱于其它寄生蜂,白蜡虫寄生蜂的垂直飞行能力有限,一般不超过树梢2m,与寄生蜂本身体小而轻及风速、风向、光照等有关。白蜡虫寄生蜂有一定的水平飞行能力,迁飞距离在60m左右。通过对白蜡生产体系挥发物的采集、检测及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的信息传递物质分析表明,白蜡虫寄主植物女贞枝条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14种化合物,其总含量达88.29%,主要成分为烷烃类、烯烃类、羧酸类、酮类等化合物。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15种化合物,其挥发物总含量达88.81%,与女贞枝条挥发物接近,主要成分为烷烃类、烯烃类、萜烯类、酮类等化合物。成熟白蜡虫雌成虫挥发物成分共检测出8种化合物,化合物种类明显低于女贞枝条与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但其挥发物总含量高达99.29%,明显高于女贞枝条与附吊糖期白蜡虫雌成虫的女贞枝条挥发物含量,表明成熟白蜡虫雌成虫挥发物成分较单一、稳定,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烃类等化合物。在田间通过不同挥发物对白蜡虫寄生蜂的引诱效果检验表明,烷烃类、醇类、羧酸类、酯类、萜烯类挥发物能不同程度地诱集白蜡虫3种优势寄生蜂及其它寄生蜂混合种群。因此,白蜡虫寄生蜂对寄主与寄主植物的挥发物具有趋性,且对0.1%浓度的混合挥发物及单物质挥发物趋性明显,表明白蜡虫寄生蜂与寄主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挥发物气味寻找寄主。

赵杰军[2]2000年在《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s)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资源 昆虫。其雄虫在寄主树上所分泌的白蜡用途广泛;雌虫含卵量高,卵磷脂 可精制成保健食品。在白蜡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 其中天敌昆虫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及白蜡产量的重要因素。对白 蜡虫天敌的研究,前人已作了一些工作。在综述了白蜡虫及其天敌研究 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云南昆明晋城和四川峨眉设观察试验点,较系 统地调查了危害白蜡虫的天敌昆虫种类、危害情况以及优势种群的生物学 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并以捕食性天敌黑缘红瓢虫(ChiIocorus rubidus Hope) 优势种为对象,研究了该虫对白蜡虫2龄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 寻找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白蜡虫主要天敌种类 1999年 3月-2000年4 月,在昆明和峨眉 两个试验点,通过诱集、捕捉和不定期采集各龄期白蜡虫,室内饲养羽 化后,鉴定,共获得白蜡虫天敌17种。其中,捕食性天敌昆虫5种,寄 生性天敌昆虫11种和白蜡虫长角蜡蚧象1种。主要天敌昆虫为, (1)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croterys ericeri Ishii (2)白蜡虫阔柄跳小蜂 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 (3)中华花翅跳小蜂 Miroterys sinicus Jiang (4)黑褐纹翅跳小蜂 Cerapterceroides similis Ishii (5)白蜡虫啮小蜂 Tettastichus kodaiboalensisSaraswat (6)白蜡蚧长角象 Anthribus Iajievorus Chao (7)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 rubidus 白蜡虫卵期天敌主要有中华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长角蜡蚧象。幼虫 期,雄虫寄生性优势种天敌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雌虫寄生性主要天敌 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白蜡虫啮小蜂和黑褐纹翅跳 3 丁 小蜂,其中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为雌成虫的优势种天 敌。捕食性天敌黑缘红瓢虫可同时危害白蜡虫雌雄虫。 入危害槽况 捕食性天敌既拱脱蜡花又捕食蜡虫,其中以黑缘红瓢 虫对虫蜡生产的危害性最严重。白蜡虫泌蜡期,在峨眉地区黑缘红瓢虫 对蜡被造成的损失率达到12.96%;昆明地区损失率为11.56%。寄生性天 敌种类多,数量大,时间长,中华花翅跳小蜂在种虫虫囊内寄生率高达 35%;泌蜡期,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寄生率为16.82%。白蜡虫长角蜡阶 象,在四川金口河种虫体内寄生率高达 100%;而在昆明地区,由于采用 尼龙套放虫基本上防止了蜡象发生,寄生率仅为3%。 3,种锭消长规律 主要研究了寄生蜂混合种群在昆明同地产虫产蜡 区数量动态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在白蜡园内1年发生4个高峰期,分 别在3月下旬、5月中旬、吕月下旬和门月下旬,基本上每隔2.3个月 出现一个高峰期。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优势寄生蜂白蜡虫花翅跳小 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数量消长的影响。 4,优势种天敌生物学特性 三种寄生蜂在昆明地区发生的世代数有所不一。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1年发生6代,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二年发生5代,都以幼虫在雌成虫体内 于11月中旬或12上旬进入越冬期。中华花翅跳小蜂仅在产卵期雌成虫 体内发生1代,3月上旬从其它寄主转入寄生,3月下旬羽化后,飞到其 它寄主上寄生。 在昆明地区白蜡园内,黑缘红瓢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于*月中 旬在树皮低下或草丛等隐蔽物下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 并开始产卵,3月中旬出现幼虫,3月下旬出现蛹,4月上旬出现新一代 成虫。林间5l0月调查,均同时可见卵、幼虫、蛹和成虫。发生高峰期 分别在:3月中旬-3月下旬,危害白蜡虫种虫的高峰期;5月上旬,危害 4 1 + 刚定杆的白蜡虫雌雄

赵杰军,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陈勇[3]2003年在《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调查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的危害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白蜡虫天敌种类有17种,分属6科12属,其中白蜡虫阔柄跳小蜂、中华花翅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和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在人工放养条件下,4种优势种天敌的寄生率和危害率依次为11.0%、35.0%、13.6%和11 6%。发现白蜡虫天敌新记录种2种,即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昆明地区采用了锦纶袋放虫可控制蜡象的扩散,使蜡象寄生率偏低,寄生率最高仅为2%。

焦懿, 赵苹[4]2001年在《不同产地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天敌的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 4个种虫产地 ,2个白蜡产地和 4个虫蜡混产地 ,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 ,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 1 0个白蜡主产地内 ,共收集到各种天敌 1 5种 ,分属于 6科 1 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 ,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 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 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 Anthribus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 97.4 6% ,最低为 75.92 %。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 ,将 1 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 3类 :第 1类为种虫产地 ,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 ;第 2类为白蜡产地 ,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 ,其种群数量为第 1类的 3.36倍 ;第 3类虫蜡皆产 ,其天敌数量介于第 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 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 ,第 2类发生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晓鸣, 王自力,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5]2008年在《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白蜡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表明:白蜡虫繁殖力强,怀卵量为8000~12000粒.♀-1,死亡率高,世代死亡率高达99%以上,高繁殖力和高死亡率是白蜡虫种的特征,白蜡虫以高繁殖力补偿高死亡率,使种群延续。白蜡虫阶段死亡差异较大,卵期死亡率为9.58%,1龄若虫死亡率为85.25%,死亡高峰期在新孵1龄若虫寻找寄主植物叶片上定叶的过程中;2龄若虫的死亡率为45.50%,死亡高峰期在2龄若虫初期从叶片上转移到枝条上定杆的过程中;成虫期死亡率94.64%。1龄若虫死亡率最高,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2龄若虫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0%~15%;成虫期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平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32。气象条件和天敌是影响白蜡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程量[6]1984年在《云南昆虫资源概况》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云南昆虫资源概况。首先由昆虫分类区系特点,说明解放后三十年(1950—1980)中所发现的昆虫新种类,经初步统计,与全国同期相比,如新种和新亚种等,占一定比例,是我国昆虫资源的一个宝库。工农业资源昆虫如蚕、紫胶虫、蜜蜂、白蜡虫及五倍子蚜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色,有计划和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前景广阔。对三化螟、二化螟、粘虫、蚜虫、地老虎及松毛虫等主要农林业害虫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概略介绍。文末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白蜡虫优势寄生蜂行为学特征研究[D]. 王自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2]. 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研究[D]. 赵杰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

[3]. 昆明地区白蜡虫自然种群天敌种类及其危害调查[J]. 赵杰军,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陈勇.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4]. 不同产地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天敌的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J].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 2001

[5]. 白蜡虫自然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及主要死亡因素分析[J]. 陈晓鸣, 王自力,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林业科学. 2008

[6]. 云南昆虫资源概况[J]. 程量.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标签:;  ;  ;  ;  ;  

白蜡虫天敌种类及其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