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_区域经济学论文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_区域经济学论文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区域经济论文,角度论文,体系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 中图法 F119.9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控制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方向,规定着行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操纵着物资分配和流通的基本关系,掌握着财政收支和金融信贷的运用。甚至还决定着人们生活的终端需求结构与总量指标。高度的集中和计划,使得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区域经济学也随之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不仅如此,区域经济学的许多经典理论还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毒草受到批判。在原苏联,虽然出现了“区域经济学”,但仍以“有计划的生产力合理布局”作为研究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1],并没有能够摈弃计划经济学的根本缺陷。从根本上说,完全计划经济形态是无法孕育出科学的区域经济学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地位日渐突出,市场经济的机制不断加强,这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言,经济地理学者非常适合对它的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同时,从区域经济学吸取必要的养分,也是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结构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即: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对区域经济现象的解释,并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归纳、或是通过抽象模型的演绎推导,上升到揭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理论高度。后两者均是对区域发展目标人为的调控手段。其中,区域政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经济的客观发展同政策决策者的主观期望不相一致,决策者又并非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操纵者,因此必须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客观发展轨迹向主观的期望值靠拢。显然,其作用是间接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期望目标是极不确定的。而在以往完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政策的决策者——中央政府,同时又是经济建设最大的投资者,区域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因此,区域经济政策这种引导和调节手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所谓的区域政策,如三线建设、扭转北煤南运、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地区工业体系等,究其实质,可被表述为“区域政治”。区域经济规划是决策者对所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内容,进行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在规划法律健全的条件下,区域规划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指导和控制作用,其结果应当是比较确定的。但同改革前不同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加强,可被政府直接控制和参与的经济发展内容趋于减少。因此,合理确定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传统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胡佛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一门学科[2]。这个通俗的定义和许多人赋予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相差无几。事实上,经济地理学同区域经济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领域是比较一致的。但由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强调经济观点,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方面,同现今经济地理学仍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2 主要理论的意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区别

2.1 传统区位理论

传统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重要的经典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

(1) 传统地理学认为,地表经济活动的分布差异规律,是由于地表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而区位论首次表明,在假设地表地理环境完全均匀的条件下,经济现象的分布仍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分异规律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即获取特定目标下的经济效益最佳是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态的驱动力。这种认识问题的角度,恰恰是区域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地理学而发展起来的关键所在。后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开始注重经济规律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的作用。

(2) 通过假设的方式,使复杂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其它影响作用被锁定,然后,集中探讨少数几个因素对区域经济现象的空间结构形态的作用,这是传统区位论在研究方法上的共性之处。而后,不断对作用因素范围扩充,对假设条件放松,使理论成立的环境越来越接近现实,并融入动态研究观点,提高理论成果的层次,这是现代区位论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研究方法,为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建立开辟了途径,使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地理学也有可能通过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抽象地讨论和推导自己的基本理论,完善学科体系。

(3) 区域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因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其经济收益是有所差异的。传统区位理论指出,造成收益差异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运输成本、以及集聚经济效益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延伸,应当也是经济地理学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的主导区位因素。

(4) 区位论简单和微观的结果完全可以用于指导复杂和宏观的区域经济研究。例如,利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探讨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沿海石油化工、冶金和电力等工业布局合理性问题;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全国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分布格局,以及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问题。

2.2 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与演变规律。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更侧重经济活动内容的空间结构问题,或对空间结构的经济分析。如增长极和扩散理论、点轴开发系统、梯度增长学说等。这些都是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形态变化规律的揭示。而对于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机制和过程的规律研究,则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范畴。如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产业发展阶段论等。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也同样是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两个研究内容。

2.3 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区别

区位论也可以被认为是空间结构理论的一个分支部分,各自的研究范畴因此是比较难以界定的,但在以下4个方面,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 任何一种传统区位理论,都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前提。这种相当苛刻的理论成立的条件,使得区位论在揭示某种经济现象空间配置规律的同时,同现实世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区位论是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仍然属于层次不算很高的理论成果。相反,空间结构理论基本上没有特殊的前提条件及其推导过程的附加条件要求,与实际状况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更适于直接地在实证研究中应用,理论层次相对较高。

(2) 也正是由于两种理论在假设前提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表述空间结构形态的精确度方面也就大相径庭。区位论有着较高的量化尺度和目标函数及空间形态的几何模型。这对于绝大多数的空间结构理论而言,是无能为力的。空间结构理论更侧重于通过空间结构形态的演进趋势,阐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配置规律。

(3) 与上述两方面相关的另一差别在于,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截然不同。前者的研究对象往往比较单一,或是一个工厂、一个体现服务职能的城市体系,或是一个城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区等,总之,只涉及到区域经济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而空间结构理论则通常以区域经济的整体作为认识和探讨对象,综合性研究的特点非常突出。这一点,可以通过增长极、点—轴开发等一系列空间结构理论得到证实。

(4) 从时、空两个尺度分析,区位论多是划定一个相对独(孤)立的研究空间,摈弃其它区域的相互影响作用,着重探讨研究空间内部的配置规律。这在农业孤立国和传统工业区位论中最为明显。而在研究方式和主要研究结果方面往往局限于静态的某一点上,包括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在内的所有传统区位理论都是如此。相反,空间结构理论在空间范围上没有边界限制,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该理论体系的时空尺度较区位论要大得多。

以上述及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随着区位理论研究的进展,假设前提逐步接近现实,并引入动态研究的方法,使其同空间结构理论的差异性明显缩小。

3 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思想,是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点-轴开发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产业发展阶段论。

3.1 点-轴开发理论与经济地理学

我国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始终以生产力合理布局为核心内容。前苏联建设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构想和劳动地域合理分工的学说,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借以指导合理布局生产力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的哲学和政治学背景而言,综合体构想和劳动分工学说只适用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即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生产力合理布局。因此,不存在适应于多种政治制度下的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当经济地理学者摈弃了这种愚腐的观点之后,特别是开始探讨我国未来经济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问题、大量参与国土和区域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空间结构理论的引入和应用,使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构框架,也使得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有了直观的形态目标。陆大道先生将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在我国开拓性的成功应用以及卓有成效的发展[3],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空间布局领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2 产业发展阶段论与经济地理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将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部门,而且,优先和重点发展重工业是我国直到改革开放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方针。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侧重而且擅长能源工业、冶金和重化学工业、建材、纺织工业等部门,以及以农业经济或能源与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为主导产业链的地区发展布局研究。而自然资源贫乏的区域和非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门类,如第三产业、机电工业、高科技产业等,一直是我国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薄弱研究领域。

除了我国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对经济地理研究方向和重点有着直接的影响之外,我国经济地理学仿效原苏联的模式,忽略与生活消费更为密切的产业部门以及服务领域的研究,是导致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巴朗斯基、科罗索夫斯基、普洛勃斯特和斯杰潘诺夫等人的思想体系在我国近代经济地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作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地理学无法回答地区产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而陷入令人费解、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的“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地理学者对地区和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是受益于产业发展阶段论。而产业发展阶段论同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以往更多的受“资源战略”驱动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产业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受需求结构的拉动,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呈有规律的升级过程的基本原理。

产业经济学更擅长于对产业发展阶段论的研究[4]。学者们始终努力着,试图给出一个更为方便理解和应用的对应关系式,来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如用人均GDP等指标表示)、经济发展的总态势(经济起飞前期、繁荣时期等概念)同产业(或工业)结构类型(以产业、部门等之间的比例,或主导产业群表示)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如:本世纪20年代诞生的用于划分工业化阶段的霍夫曼比例、40年代的克拉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60年代出现的罗斯托主导产业转换阶段划分方法等。尽管这些方法有其便于使用的特点、而且目前也确实在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有必要注意:

首先,产业发展阶段论是对若干工业化国家长期发展过程归纳的规律,而这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往往同我们研究现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宏观区域背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突出地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样板和引导作用不同。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世界上没有其它的国家在这方面能够先行一步,为之起到示范的作用。正是因为缺乏引导所能够产生的驱动力,所以,发达国家是在自我探索中历经着每一个升级换代的阶段,速度之慢、历时之长以及升级过程之完整,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发达国家的结构演进过程,本身就为后来的国家起到样板的作用,加之超前发展的引导,使得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共存等成为可能。这就可以加速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演进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老工业化国家长时期的升级过程,甚至可以跳跃产业发展阶段论所揭示的某个发展阶段,从而在结构演进的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

(2) 区际物资的交换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物资交流规模不断增大,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早期工业化国家同新兴工业国及目前高速发展的国家相比,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物资基础,更多地局限于本土的范围。从能源的生产与供给到基本原材料,从大型生产设备制造到批量较大的众多日用消费品生产,往往必须在本国度内完成,即:工业化过程是同建立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相辅相承,这也就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出渐进性和完整性的特征。而后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外贸依附度不断加大,赖以支撑国民经济体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进出口进行调配。这样,原料生产国就有可能长期滞留在某一个较低层次的工业结构阶段,而不再向前发展,如石油开采和输出国组织的许多成员国,或是通过两头在外发展加工工业的战略,而省略了重工业化阶段。

(3) 原料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煤-铁复合型”是早期工业化重要的部门特征,而且在工业化进程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以石油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原料尚未大规模地用于工业生产,因而石油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的贡献就极为有限。在现今社会中,石油资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正是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工业建设的原料结构发生了这种根本的转变,因此,新老工业化国家的具体结构形态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差别。

当然,诸如技术背景的不同,乃至思想观念和认识的时代差异,都会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有所反映。比如,英法德等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并不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重工业的充分膨胀有所影响,而目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其次,发挥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功能,通过人为的改变基本建设投资指向,而使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偏离其一般规律,如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工业化初期,都回避必要的轻工业发展阶段,而及早地推行重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其结果不仅影响到工业总量和经济效益的较快速增长,而且使工业结构长期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不前。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区域经济开始步入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轨道,产业发展阶段论也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印证。相反,人为作用违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通常是不利于区域经济正常快速发展的。

再有,产业发展阶段论究竟适合在多大的区域范围内应用,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尚悬而未决。显然,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是应当遵循产业发展阶段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的,否则将会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但是否有必要在一个县域、一个市域或省内经济区也要强调在形式上完整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标签:;  ;  ;  ;  ;  ;  ;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_区域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