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论文_周靖,黄静 郭翠敏 刘明书 解从军 李文娟(通讯作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DC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HBsAg、HBV-D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患者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自体树突状细胞;干扰素;护理干预

研究表明[1],慢性乙型肝炎(CHB)采用树突状细胞(DC)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疗效,但是由于治疗过程的独特性,若未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疗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我院收治的CHB患者采用DC联合干扰素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满意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CHB患者,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8±7.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9±0.8)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依据相关标准,确诊为CHB[2];患者意识清醒,可进行一般交流;既往无精神病史,其无身心疾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患有心脑肾、内分泌、精神等疾病者;伴有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合并肝癌或其他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结构、病程长短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DC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CHB患者大部分存在被歧视现象,易出现抑郁、烦躁、悲观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详细介绍该病的知识,并告知CHB是一般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日常接触传播,介绍采用DC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有效性、重要意义及成功案例,从而使患者打消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使其改变以往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适当休息,戒酒。

1.2.2 DC治疗护理干预

①采集血标本护理干预:DC疫苗血来源于患者自身外周血,采集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执行,而后将抽取的血液送入实验室进行DC疫苗培养,7d后回输给患者,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导致细胞杀伤性下降,因此需告知患者严格遵守回输时间。②静脉回输前护理干预:进行回输前30min,备齐抢救物品,给予床边心电监护,选好静脉做好静脉回输准备工作,同时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护理干预。③静脉回输时护理干预:选择8~9号头皮针,可有效减少对细胞造成的破坏,采用玻璃输液瓶进行DC存储,采用输血器进行DC回输,输注开始应当速度较慢,约20滴/min,5分钟后上调速度,约40滴/min,输注过程中为避免细胞黏附,应当根据细胞聚集情况,随时轻弹输血器和输液瓶,从而保证输液管通畅;输液结束时,将20mL生理盐水注入瓶内,轻轻上下摇动,确保细胞得以完整输入体内;回输过程中,必须安排专职护理人员全程陪护,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同时观察皮肤是否存在瘙痒、皮疹,一旦出现需立即减速回输,并及时告知医师,若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则必须立即中断回输,同时给予氧气吸入、注射肾上腺素、抢救等措施[3]。

1.2.3 干扰素治疗护理干预

目前多采用干扰素皮下注射,但若发生局部红肿,则应当改为肌内注射,并采用臀部、上臂、股外侧等部位交替注射的方式。干扰素应当提前30min从冰箱取出,直至其达到室温,方可进行注射,一般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于注射后3~10h内,因此,需给予患者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适应当给予患者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与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等计量资料用用(±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T、HBsAg、HBV-DNA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HBsAg、HBV-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4],导致慢性肝炎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DC抗原递呈功能缺陷,不能将病毒抗原信号有效传递至免疫系统。而通过体外培养DC能够是CHB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有效增强,起到有效抑制HBV病毒的作用。干扰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采用干扰素治疗CHB,其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效应增强,有效阻止肝纤维化的效用。研究表明,采用DC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疗效更明显。但由于治疗过程的独特性,若未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疗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治疗后ALT、HBsAg、HBV-DNA相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主要是由于,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增加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陈静.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8-39.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2):1-2.

[3]张敏,李友良,闫明霞.循证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6(5):444-446.

[4]陈立荣,周靖,王赏,等.护理干预对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遵医行为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2038-2039.

论文作者:周靖,黄静 郭翠敏 刘明书 解从军 李文娟(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论文_周靖,黄静 郭翠敏 刘明书 解从军 李文娟(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