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_马铃薯晚疫病论文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_马铃薯晚疫病论文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控药减害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兰察布论文,病虫害论文,马铃薯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控药减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主栽作物,每年播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其中喷灌、滴灌等规模种植120万亩,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马铃薯生产用药现状

      马铃薯种植面积大,重茬连作现象普遍,轮作倒茬困难及不合理轮作,病原菌逐年积累,加之种薯引进及异地调运频繁,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导致了马铃薯病害种类增加,危害逐年加重。发生的病害有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等,2015年马铃薯病害总发生面积165万亩次,其中晚疫病0.16万亩,早疫病61.5万亩,其他(包括土传病害)103.34万亩。主要虫害有:蚜虫、芫青、地下害虫等。

      多年来,由于防治马铃薯病害在整个马铃薯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小,规模种植户害怕因小失大,担心减少防治次数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防控马铃薯病害投入多,盲目用药,加之农药厂家与农药经营商过度宣传马铃薯生育期必须进行过量的预防与防治病虫草害才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年形成的传统防控模式造成全市设施马铃薯田整个生育期用药频繁,商品薯田使用化学农药一般7~8次,种薯田达到10次以上。每年用药量达到200多吨。以某马铃薯企业2015年用药清单为例:5月中旬第一次用药,其后每隔一星期用一次药,截至8月下旬共喷药10次。防治晚疫病药剂:代森锰锌、甲霜·锰锌、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银法利)等;防治早疫病药剂:代森锰锌、百菌清;防治蚜虫药剂:吡虫啉、啶虫脒;防治芫青药剂: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其中预防与防治晚疫病是马铃薯涉农公司、企业、规模种植户最为关心,同时也是投入精力、财力最多的一项工作。盲目、不合理用药,过度防治既增加了成本,又对马铃薯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建立马铃薯病虫害预防体系,控药减害保产量、提质量成为马铃薯生产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马铃薯控药减害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监测预警为控药减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年,引进1台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之后又购置多台。截至目前,共购置监测仪33台,分布在不同气候特点的马铃薯主产区域,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其具有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实时预警和防控信息发布等功能。较以前只能通过开展田间大面积调查来进行预测预报省时、省力,且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更高。

      2012年、2013年受降雨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特殊气候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经验证,田间实际发生与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分析结果高度吻合,准确反映了田间的发病情况。各地加大了田间调查的范围和力度,结合特殊的气象条件、马铃薯生长状况等,及时、准确发布了预报及预警,时间上提前5天左右,为适时防治赢得了宝贵时间,防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通过各种技术培训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的大力宣传,一些规模种植户也逐步认识到了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准确性,用药更合理、更科学且更有针对性。

      乌兰察布市属晚疫病偶发区,一般年份不需要大量药剂开展防治,这是控药减害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对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进行了反复的验证,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马铃薯晚疫病控药试点工作。2014年、2015年分别指导了察右前旗瑞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设施马铃薯田500亩,察右前旗宏展种植合作社设施马铃薯田1000亩。这两年7月份降雨偏少,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显示少有3代侵染,说明晚疫病轻发生,按照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在马铃薯晚疫病预防与防控上施药次数较往年均减少了3次,亩节约成本60元以上。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了周边一些种植户,由原来在马铃薯苗期就开展防治推迟至现蕾期开展防治,减少了防治次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建立了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示范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绿色防控模式。

      2012年开始察右后旗承担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直至2014年建立了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至今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在防治技术上坚持“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原则,逐步形成了适宜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即播前选用马铃薯抗病脱毒种薯、拌种、垄沟喷雾防病治虫技术、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技术、生长期科学用药技术、加强栽培管理等农艺农机防治技术措施。通过优化集成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了5%以内,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了95%以上,综合防控效果达到了85%,减少农药使用次数3次,每亩降低防治成本75元。科学有效的绿色防控模式为控药减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开展马铃薯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2012年以来,市植保站通过政府、上级部门拨付的资金先后购置了48台大、中型药械下拨到专业化防治组织。2015年由农业保险资金和大灾准备金购进了51台大型植保机械,下拨到27个行为规范、制度健全、信誉良好、有固定经营服务场所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药械790多台(套),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205家,日防治能力35万亩,每年马铃薯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近100万亩,规模种植马铃

      薯80%以上实现了统防统治。防治效果提高10%~15%,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农药利用率提高5%~8%。

      合理采取措施推进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1.建立更加完善的马铃薯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引进农业智能远程监测系统,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推进科学用药。

      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制定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办法,科学采用预防措施,减少马铃薯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实现控药减害。二是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采用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三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专业化防治组织为重点,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科学用药、科学使用植保药械的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使用农药、械。

      3.推进绿色防控。

      一是集成推广马铃薯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范围。二是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4.推进统防统治。

      一是提升装备水平。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二是提升技术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示范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逐步实现马铃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规模化实施、规范化作业。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防治组织的指导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信息与防治技术。

      5.加强监管。

      一是加强农药市场、生产基地农药的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高剧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二是加强对马铃薯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建立马铃薯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联系电话:0471-6939374

标签:;  ;  ;  ;  ;  ;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_马铃薯晚疫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