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在人们心中有多大?_户口本论文

户籍改革在人们心中有多大?_户口本论文

户籍改革在百姓心中有多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户籍论文,心中论文,百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取消农业户口成了此番户籍改革最先令人激动的期盼和躁动;当这一条被证实乃误传之后,户籍改革顷刻之间被人冷落成一桩小事。

△4月20日,《人民公安报》一则题为《7月1 日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的毫不起眼的豆腐块消息,其中一句未被任何强调的“将取消‘农业’和‘非农业’两大户口类型引起了人们超乎寻常也在意料之中的强烈反响。

△6月15日,《工人日报》周末头版头条报道中国户籍改革7月1 日起步,并在其社会版做了翔实的中国户籍改革40年的新闻背影介绍。

之后,民间纷纷传播,将来不再有城市户口和农业户口之分了……

一位某企业医务室的小护士在住院病人的床上偶然看到了登载这则消息的报纸,便忙着四处打听什么时候,怎么办。因为她是从农村考到护校的,虽然早已被人们认为是城里人了,但至今她仍然是农业户口……

一位退了休的普通老工人听说户口要改了,忙着问北京户口是否还值5—10万元,因为他一直合计着将户口卖掉,卖了钱存银行拿利息, 因为他认为户口没什么用……

“那么外地人就可以随便到北京来了!”这是一名普通市民,职业为医生的女士听后的第一反应。

△7月6日,《人民公安报》以答读者问的形式否定了启用新的居民户口登记卡和户口簿取消“农业”、“非农业”之说。事实证明是该报记者先前错发了消息。

△7月初,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报道》也做了专题报道, 解释有关启用新的居民户口簿和常住人口登记表的举动。

之后,民间对此番户口簿改动之说渐趋冷淡,但许多人都认为“改”是迟早会“改”的。

“什么户口呀!怎么不都一样。”一位在京的自由职业者坦言,“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在北京找到碗饭吃,谁也不会赶你走。”

“现在也不用凭本买粮食了,户口只在小孩入学时起点儿作用,至少可以省一笔钱。”人们普遍这么认为。

但是,在北京的许多招聘广告上,“有本市户口”赫然在目,的的确确成了许多人无法忽略不计的必要条件。

你的户口簿将发生哪些变化?

△时间

此番公安部决定从7月1日起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户口簿,并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换发、补发工作。 据从北京市公安局六处了解到,北京市有关这方面的工作还未启动。西城、海淀分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说正式文件还未下达。朝阳区双井街道派出所的户籍警说,他们现在依然按照过去的手续和方法办理有关户口的工作。所以,北京市民手中的户口簿要改至少要等到明年。

△样式

据介绍,这次启用的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户口簿由公安部统一规定样式和标准。记者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口管理所看到的有关样本,其质地与样式与护照相仿,但新式户口本也可能仍保持线订本。

△在“市别”项目中填写“农业家庭户”、“非农业家庭户”,或者加盖“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条形章,以此区分性质。

△增加了新生婴儿出生方面的情况和申报人、承办人签章等登记项目。

△减少了有关申领居民身份证手续的部分登记项目。

△调整了设置不科学的8个项目, 对一些项目的填写说明作了科学、具体的规定。

把别名改为曾用名,地址具体改为本市详细地址,增加了公民身份证编号、宗教、身高、血型、何时迁入本市、承办人签章。

△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规定由申报人、承办人签字盖章并加盖户口登记机关户口专用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户口登记表和户口簿更具有证明公民身份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私人财产明显增加,财产继承日益普遍,而户口登记表和户口簿具有证明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亲缘关系的法律证明作用,可以证明公民的身份。而在日益增多的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中户口簿的作用也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的社会里,户口登记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从此番改革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户口簿非但没有像人们传闻的那样取消了,相反户口登记更加科学、规范了。首先因为身份证是建立在户口登记上的,而身份证制度实行的好处又是有目共睹的。其次更加健全,科学、规范的户口登记制度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警察随手一按键盘可以非常轻松地得到一个人所有档案的情况。目前在我国也实行了户籍微机管理,在严打中帮了不少忙,谁是重点人在各个街道派出所的微机上都清清楚楚的。

□户口在中国人心中有多重?“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人划分了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

此番户籍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以沸沸扬扬热闹开局,冷冷清清不变结局。户籍管理,焉能城乡长久分离下去。但从此番“折腾”之后,也的确尝到了改革三大难题(劳动制度、社会保障、户籍制度)中最难一道题的艰难,因为户籍改革是最根本的,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全都与二元社会结构相关。户籍改革牵动着中国人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户籍制度的弊端,不在户籍本身。户口本应只具有社会统计价值,但我国的户口却搭车进来了太多附加价值。有了城市户口,你就有可能分到房子,这在我国低工资制度下带有一定的福利补偿性质。你就有可能找到一份条件好、待遇高的工作。因为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只录用有城市户口的人。你还可以享受到医疗、养老、劳动保护,而农村人只好用自己并不宽裕的腰包负担这一切。早些年还可以享受到各种生活补贴和不受丰歉年影响的低价定量供应的粮食,而农民则自耕自食,倘遇灾歉年头只好自己缩食。此外,还有更多更多……

所有的这些对农业户口的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国家赋予城镇居民的“实惠”越多,其城市户口的“身价”也越高,它相对于农业户口在利益格局上的等级色彩愈浓,人们在观念上的梯度差也愈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孩子的父母从小就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拿到一张城市“绿卡”。

人们也依稀记得上山下乡动员小分队挨家挨户要户口本时,一些家长说:这是我孩子的命根,只要户口本上属于他的那一页被取下了,他就一切都没了。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建立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城市户口,含金量也在不断减少。粮票肉票早已废止,城镇就业日渐变难,生活补贴杯水车薪,事业教育条件虽好但费用昂贵……都使得许多乡下人不愿再作城里人。

□镜头一:青年农民、他的妻子、老母亲及一个幼儿露宿于上海火车站的露天广场。天下着雨,全家缩在一把雨伞下,此时正值春节。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情景。

□镜头二: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英雄无悔》中那位老警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他英勇负伤的那一刹那,就是他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地欲给自己老婆申请一个“农转非”指标的情景。

“农转非”是中国城乡之间由于差别太大而造成的独有现象,与二极体制密不可分。尽管新闻媒体、中央有关部门一再规劝“不要轻易出外打工”,但民工依然一潮又一潮。城市经济发展,包容力强的拉力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过剩,经济相对落后的推力交互作用造成了每年浩浩荡荡打工大军。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虽然一定程度控制了城市人口的机械膨胀,然而户籍制度并未从根本上控制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每年近亿民工涌向城市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又的确限制了那些居住在城市,早已不干农活的农民成为市民。

而民工潮使几十万人处于一种盲动的状态下,每一个分子的情绪由于共振作用而有可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破坏力。又由于在管理的某些方面已经形成“真空”状态,甚至完全失控。农民一旦离开田地进入城市,离开他的户籍所在地,那么他与社会的联系完全处于任意和自由状态,这是一些农民无视法律轻易犯罪,在社会动荡时卷入大规模骚动的一个潜在原因。

据《中国50乡镇流动人口调查研究》的书中统计,北京繁华地区发生的各类案件中,70—80%是外地进京人口所为。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非法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北京郊区由流动人口非法倒卖木材、钢材和废旧物资而形成的黑市有10多个,京通公路沿线倒卖木材的摊点多达60余处。

“农转非”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专利,也是8亿中国农民的梦想。 由于控制过严,限制过死,每年只有2‰左右的指标, 有时只有市长一人说了才算,使得我国许多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早已实现了产业转移和职业上的转移,但仍是农民身份。也使得许多农民在城里干几十年仍然谋不到一个“农转非”指标。

□20%市民与80%农民的现状是否永远不可改变?森严的壁垒已经有了些松动。

目前世界上只有朝鲜、南非和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保存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发达国家有的实行社会安全号制度,有的实行身份证制度。对中国现行的户籍制,我国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虽然早已认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但也有人担心放开户籍会天下大乱。农民进城抢了城市居民早已不多的饭碗,农民会给城市带来能源紧张、水源不足、交通拥挤。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农民要成为永久性的城市居民必须找到理想的固定职业,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这两个先决条件,至多也是进城打工,挣够了钱,还是要回乡的。至于城市问题不会是由于农民进城而造成的,而往往是由于城市没有科学的布局规划,或者有了规划,未能付诸实施。比如大城市污染问题,东京的空气净度比上海要高得多。

户籍管理这么多年到底管住了什么?由于户籍制度,城里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去从事脏、累、苦的职业;不少工厂正式工人实际上是靠农民工在养活。由于户籍制度,城里人不必有被农村户口的优秀者取代的担心。户籍制度可以说是保护了落后,限制了竞争,也养懒了一批人,造成了国民一种惰性心理。美国是一个无根的民族,其人口迁移率高达25%,日本为20%,而中国只有0.5—3%。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的差距实际就是人口流动的差距所致。有专家说:“使人才合理流动,让劳动力自由择业,是发展与解放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现行的户籍制,在城乡间设置天堑,在大、小城市间制造屏障,制约了人才合理流动,使人往高处走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受到挫伤。”

但是当前市场经济正在发育成长,我国计划经济的某些制度仍然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情况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城市户口在农民心目中过高的期望值尚未淡化,城乡人们之间的利益格局尚无重大变化,城市户籍改革需要慎重稳妥行事。既不能超前,也不宜滞后,应当把握合理的力度,也应考虑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放开户籍采取谨慎态度,但是1986年后,户籍管理制度在一些地方静悄悄地松动。

1986年,安徽滁州市天长县秦栏镇尝试“绿卡式户籍制”。凡获得绿卡户籍证者,便取得了在城镇永久居住的权利。取得绿卡的条件是具备务工经商一技之长,并经核实认可,交纳5000元建镇费,用于新城镇建设。

1992年11月,浙江温州市开始推行“绿卡制”。凡持绿卡者除不发放正式城市户口证和不予统一安排就业外,其它方面同温州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1993年12月,上海市施行“蓝印户口制”。只要在上海投资20万美元或100万元人民币,或者购买居住面积100平方米以上外销住宅的,都可向市公安机关申请蓝印户口。取得蓝印户口后,经过一定年限或按规定要求,可申请常住户口。

1995年初,广东深圳市试行“蓝印户口制”。凡被深圳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聘用、具有良好的暂住户口记录、身体健康、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可申请蓝印户口;每投资100 万元也可为本企业骨干申请一个蓝印户口,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连续3 年在一个合计年度内纳税10万元以上者,也可申请一个蓝印户口。凡持蓝印户口者,须连续10年每年缴纳增容费2000元。

北京也于1995年6月13 日颁布了《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

二十一世纪只有现代城市文明的曙光才能普照8亿农民。 过去我们对城市化往往只停留在小农水平,因此才建设并维持二元社会结构。而现代工业的载体只能是城市,而非乡村,所以我们只有引导部分农村人向城市转移,积极推进大中城市的户籍改革,才能改变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的现状,向发达国家迈进。

标签:;  ;  ;  

户籍改革在人们心中有多大?_户口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