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_大学扩招论文

论我国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_大学扩招论文

关于我国高校扩招与高教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高教论文,高校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使高等教育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初中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大等状况相适应,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此次扩招增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可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之最。对此次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社会各界的认识和看法各式各样,其中扩招后的教育质量问题最引人注目。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避免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只有科学准确地从整体上认清和把握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以质量作为生命线,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关系,沿着大众化道路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之分析

质量下降和质量问题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目前来说,高校扩招是否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论题。但由于高校扩招而引起了一些质量问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以后才出现的,但扩招后这一问题愈发凸显,高校扩招在客观上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1、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育系统中的直接货币投入和人力与物力投入。高校扩招改变了投入教育系统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其中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的教育资源要素有三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校基础设备设施和高校师资配置。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经费需求和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大规模扩招,这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虽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但实际上这一比例仅在1990年达到3.04%,而1999年仅为2.79%,其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占去了很大一块,投到高等教育方面只有大约1.9%,加上物价上涨、教育成本提高等因素,高校教育经费短缺本身就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种的情况下大规模扩招,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可供财源之间的缺口增大。

扩招虽然纳入国家计划,但由于此次扩招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扩大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希望老百姓能将银行中存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教育消费。然而有关部门并没有承诺扩招部分也按原计划给予财政拨款,只是说“适当补贴扩大招生所需的教育事业经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因此,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着招生人数扩大了但政府的教育投入没有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教育经费主要还是通过适当提高学费来解决。有观点认为,扩招收费后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就有充足的资金,这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对每位大学生的培养过程而言,每增加一位学生需要增加基本建设投资3.8万元左右,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仅是其接受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仅占生均培养成本的20%-25%。按规定扩招后收费标准只能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这样,每多招一个学生,学校每年得倒贴若干钱,招的越多贴的越多。如果严格按标准收费,则高校自身对经费的筹措又是一大难题。收费并不能解决高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势必给教育质量带来影响。我国目前财政的投入占普通高校运行成本的60%左右,其余部分要靠学校多渠道筹措。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渠道创收才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这势必分散学校领导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采取办班的形式搞创收,任课教师超负荷运转,也势必分散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给正常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目前,很多高校之所以对扩招抱有极大热情,是因为:其一,这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及扩大学校的影响有好处;其二,学校决策者追求大而全的攀比心态在起作用;其三,不排除某些学校借扩招之机进行乱收费,有利可图。

(2)基础设备设施。教育设施设备是教育货币投入的物质表现,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地、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浴室等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其他耗材用品等设备。为保证高校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颁布了《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并对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但是,北京大学一项关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办学潜力的研究,抽样调查了61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各类物质资源配置的状况,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的各类物质资源均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标准》的规定。对于综合性、农业类、医药类、政法类院校来说,各种物质资源均处于短缺状态;工科类院校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此外,还有一些类型的高校,如林业类、师范类、艺术类、民族院校等在图书配置方面还有一些潜力。但从各类物质资源的综合配置来看,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潜力不大。尤其是在校舍方面,不但已无多少潜力可挖,而且已经低于教育部有关办学条件的最低标准。从目前高校的在校生规模来看,扩招后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为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浴室及体育活动场所极为紧缺,无法满足扩招的需要。扩招后,许多高校纷纷拟建新校区,然而这些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尚需时日;校外租用校舍、增加走读生比例等一系列应急措施相继出台,也许生活条件还可以将就,关键在于学生们无法获取应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训练;部分处于租用校舍的学生得不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实验实习每组人数的加大使学生实践的机会大为减少,如此等等。我国现有的高校条件是建国50年来建设发展的结果,寄希望于在未来短短几年内便把高校办学条件急剧改变,很不现实,这些也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师资配置。我国的师资配置向来被认为是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最为低下的领域之一。但高校扩招后,这一状况有了很大变化。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为11.62:1,与国际相比属于较低水平。到了1999年,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增幅高达47.36%,而专任教师增幅仅为4.52%,远远落后于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致使该年度生师比达到13.37:1。有人认为,这一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如美国生师比为15:1),还应该更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师资源。但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些事实:一是这一比例已经接近国外高校的平均水平14:1,并很可能在近一两年内超过这一比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面前,我们的各项比较应立足国情,不应以发达国家作为标准,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为宜。二是我国在统计生师比时是把助教计算在内的;而西方国家高校助教工作多由研究生担任,在统计生师比时是不作计算的。三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决定了我国高校的生师比不可能与国外相提并论,主要因为:(1)我国高等学校有一些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军训等等是无法删减和压缩的;(2)我国师资队伍流动性不强,对教师总数带来一定影响;(3)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比较落后,办学效率比较低,客观上要求教师总量增

总之,高校扩招后,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大的师资已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

2、学生状况变化。

(1)高校扩招以前的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0年,已达到11.7%。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增加了1.9个百分点。这1.9%的人群虽然只是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低于前述9.8%的人群,但高考毕竟是目前情况下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高低的比较有效而又便于操作的主要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1.9%的人群的素质较9.8%的上述人群呈递减态势,在生源质量上不能不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入学后在教学中又容易形成“木桶效应”,教师授课面临“就高”还是“就低”的难题,长此以往,整体教育质量必将受到影响。

(2)与此次扩招相伴而来的是高校收费的大幅提高,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扩招是在录取分数有所下降的前提下实现的。在合理降分的基础上,有些大学以聚敛钱财为目的出卖录取名额,有的学校甚至从高考录取线下延50分。一方面,这样录取的学生,质量很值得担忧;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反馈到中学,对于高收入甚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将影响其在中学时的学习动机。因此对重要的学术工作的准备不足,基础不扎实,势必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进入他们希望进入的学校或专业,因为有的学校的收费标准远远高出家庭负担的能力,学生必须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做出客观而现实的选择,因此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对大学文化属性相关因素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就不能保证这部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进入与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学校深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部分学生入学后的教育质量。第三,高额收费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影响到他们上大学的决心和积极性,可能扼杀了一批潜在的、优秀人才升入大学的机会。

此外,扩招带来的高收费和学生之间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学生更多地考虑未来工作的压力和个人机会成本的补偿。这种过分功利化倾向可能会导致学生忽视文化素养训练,产生急功近利行为。大批学生将很可能会热衷于考证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或别的什么更能捞取社会资本的事情,而将忽视自己的基本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3、教学过程和办学秩序受到冲击。

一方面,教学改革滞后,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及时确立,原有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及时调整。如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扩招更多的学生,而一些文科类专业却大幅度扩招,如此势必造成学科结构严重失调,为以后学生的就业留下隐患。结构性失业的情况已初显杀伤力。特别是一些待调整、待充实的传统专业,由于专业滞后,对扩招学生的培养质量将产生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办学秩序也受到一定影响,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有增无减,有的省份出现大批中专学校举办大专班、专科学校举办本科班的现象,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影响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扩招后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

如何在高校扩招中保持和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必须认真地、全面地进行思考。我们的初步探讨如下:

1、更新观念,确立新的质量观。

(1)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一个基本概念,又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当前,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可以看出,这里指的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的质量,而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这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与结果的相互关系。所以“人才培养质量”只是“多层面”中的一个层面,并不代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但必须强调它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其他方面起主导作用。道理很简单,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因此,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层面做进一步分析。单从人才培养这一层面来说,其内部又有一个“多层面”的问题。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曾对培养人才的多层面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多层面’,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对于纵向层次的质量要求不同,人们比较清楚,而对于横向层面的质量标准不同,则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但是,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高等教育,分辨横向层面的不同质量标准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发展的要害”,“即使是还未进入大众化阶段,只要是多种形式办学,就不能用原来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它是传统精英教育的主体)的准则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能用学历教育的准则来规范非学历教育;不能用课堂教学的准则来规范各种远距离教育,如此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十分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

(2)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数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两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往往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同一时期很难兼顾。在数量大发展后就需要有一段调整时期,也就是注重质量的时期。质量的提高又为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起飞的同时,高等教育规模也随之飞速扩张直至有过热之嫌,从而导致高教质量下降,于是七十年代中期台湾高等教育进行了从重数量转向求质量的改革。有人甚至认为这种“纠错式”发展是一种“永恒”的正常模式,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和表现。

事实上,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量的增长是“有质”的量的增长,质的提高是“有量”的质的提高。另外,二者的协调还共同受制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当内外部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时,二者的分离或不能同时兼顾便容易出现。因此,并不是二者不可协调,而是促使其协调的内外部条件如经费、管理等尚未得到满足,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立。

质言之,在数量与质量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一手抓数量增长,一手抓质量提高,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保证和加大投入。

解决教育质量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二要保证和加大投入。

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挖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如充分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延长诸如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采取走读的方式和利用学校周围社会闲置房屋作为学生公寓的办法,缓解学校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的矛盾。对现有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单位时间的讲课效率等。当前,高等学校尤其应花大力气解决“在资源匮乏的同时资源浪费”这一实际存在的悖论。

另一方面,要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争达到国家早已承诺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发挥国家财源的主渠道作用;明确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适度收费;面向社会多渠道筹资;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共建”在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中可持续发展,而非“一锤子买卖”,甚至将共建停留在协议上;坚持办学标准,完善基础设备设施;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3、加强管理,规范办学,完善高教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从制度层面来看,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制度,可以切实保证家境清寒的子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当然,广义的制度远不止这一点,它包括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等,都需要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尽快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这种建设必须是经过整合的成体系的,力避支离的各自为战。否则,高等教育质量被部门中的部门“切割”,致使高校疲于奔命,一时一地的表面成绩掩盖不了不容乐观的后果。二是鼓励和支持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机构或团体开展高校质量评估,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授权有关的中介机构定期对高校进行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检查评估,督促引导高校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检查、评估结果要具有科学可靠性和权威性,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监督。三是加强高校自我评估,高校内部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并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师资水平,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达到基本的直至优秀的质量标准。

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工程的好坏取决于普通教育,因此努力提高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生源素质,十分有助于抵消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问题。

注释:

①②③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第26~27、30~31、32~33、34~35页的数据计算而成。

④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教育参考资料.1999(3)

⑤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⑥李泽彧.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标签:;  ;  

论我国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_大学扩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