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理论概述_基础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理论概述_基础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纲要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中国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进入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在新教育体系中具有奠基性的价值。本试验就是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而进行的。这是一项为新世纪构建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开创式研究工程。

2.新基础教育需要有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更新。观念更新和目标更新领先,模式是在新观念指导下,为实现新目标服务的,是观念的具体化和实现目标的工具。因此,参加试验的人员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与目标观,而后才能创造新的模式。这项试验不只是寻求操作性的方案,它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这是一项深刻、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试验,它的结果不仅是为了形成上述“三新”,而且根本上是为了形成新人——新的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造新教育的新型教师。全体试验人员在试验中,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3.新教育理念首先指教育价值观,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价值是什么。答案随时代变化、人类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和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就基础教育而言,当代我们强调的是它的未来性(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础”的涵义)、生命性(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处于生命中学习最集中时期的儿童和少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全然知晓其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这是最需要优秀和出色教师——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的时期)和社会性(基础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基础教育与千家万户相关,要依靠社会和社区,向社会和全体公民负责)。概而言之,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4.新教育理念第二层构成是学生观,即教育对象观。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新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构成。新学生观还包括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与尊重,把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看作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新学生观就是注意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5.新教育理念第三层构成是教育活动观。它回答我们如何去构建学校教育实践的问题。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其双边共时性(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种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方式,这些活动在时态上对师生双方来说具有共时性)、灵活结构性(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都具有结构特征,同时又富于弹性)、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目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全部复杂性及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参与活动者的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创造而来)及综合渗透性(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由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进行。因而教育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一而是综合的;不仅是显性而且是隐性的;不但是有形而且是渗透的)。教育者的全部智慧与艺术集中显现在他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地开展上,显现在他能否最充分地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上,显现在他能否使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全面发挥上。

6.新的培养目标是时代发展对新人要求的集中表现。本试验主要强调以下体现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特征:

(1)认知能力:具有捕捉、判断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与创造能力,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立体、动态、多元统一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体悟人生与生命的内省思维能力。

(2)道德面貌:在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崇高感情,具有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成为既有理想和抱负,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关系,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未来新人。

(3)精神力量:自信、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冲动与勇气;有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热爱生命,能在改变和完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以上三方面是仅就新人的一般理想形象而言。试验在确定目标时,还需按中小学和不同年龄提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系列目标,使生命向理想发展,而在每阶段又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7.基础教育新模式首先是学校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与更新。试验把这方面研究的重点指向学校基础性学科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活动时间初始阶段不少于1/3,最后达到2/3左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学不是向学生“点式”传递现成知识,而是突出知识的内在结构,在结构中学知识,掌握知识的结构,教知识,同时要把知识活化,还要教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其结构的学习方法与程序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需要、信心和能力。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

8.班级建设模式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新模式的又一重要组成。通过建立小干部轮流制、班级岗位制、小班主任制等管理制度改革,使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验不同角色,发挥个人特长,促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得到发展的优秀集体的形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的群体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及公益性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个人对集体的热爱、责任、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发展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才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创造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使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是班级建设新模式追求的目标。

9.基础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最终不能没有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教师创造性工作和发展服务。管理要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体现教育专业性工作的特点。学校应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测评体系等方面作系统改革,抓住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既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的学校育人新文化,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校风和独特传统,形成学校发展和完善的内动力和机制,形成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支持和促进的良性循环。

10.总之,本试验从人的生命和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以满足时代需要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为宗旨,构建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模式。这一试验模式可以简称为“三Z”(整体、综合、终身)模式。“整体”、“综合”是研究方法论意义的概括,“终身”则是试验追求的终极价值的概括。

标签:;  ;  ;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理论概述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