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

黄兵[1]2002年在《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文中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在当今的外语界达成了共识。根据Widdowson(1989)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语用能力是指根据特定的语境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中国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较为重视,而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当今中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以致于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而导致交际失误的事例屡见不鲜。语用失误,语用能力弱的体现,可造成相互间的误解,而且交际对方将其归因于一个人品质和人格方面的问题,把它当作一种冒犯行为。正如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却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见戚雨村,1994:19)。精读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英语课之一,本文正是试图寻找一条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证明“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一假设,作者以自己所任教的湖北民族学院2001级两个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安排他们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为控制组。实验之前,作者对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语用能力测试,用计算机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处理。测试成绩表明两个班级的语用能力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且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不同步,这进一步验证了某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在测试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语言本身的迁移,文化意义和情景意义的迁移。在四个月(约十七周)的实验期间,老师对两个班级进行不同的教法。对于控制组,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偶尔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实验组,教师既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鉴于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作者提出了在精读课中一 提高语用能力的实际做法。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出,在 阅读中介绍一些语用原则,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实验结束后,两组立 即参加同一语用能力测试。结果发现,两组测试的平均分出现了较大差异,强 调并对语用能力进行了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控制 组学生的分数,而后者正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语用能力被忽视的那一组。此外, 实验组的实验前、后两次测试成绩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而控制组的则无显着性 差异。 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进教学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尽管在精读 课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会占用一定的常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但它却 有助于学生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成功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王雅娴[2]2010年在《在精读课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发现,语言负迁移、文化知识学习材料的不足、课堂教学不当及缺乏语用环境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有赖于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语用知识的导入,并以多种方式坚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

马睿颖[3]2012年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着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叁,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叁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叁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房颖[4]2009年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因素是当今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人们普遍认同文化因素应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成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教师依旧把精力放在讲解语言点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上,文化因素导入并没有得到相应得重视。为此,本文针对文化因素导入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有更好的体现,使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这一部分首先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语言错综交织的关系说明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因素;接着从外语教学目标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角度说明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最后通过论述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说明我们不能忽视精读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第二部分是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该部分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山东理工大学的86名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却是非常欠缺和令人失望的。接着针对调查探讨了导致精读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缺少对文化因素导入的具体指导,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教材的影响,测试体系的影响以及教师缺乏文化因素导入的必备素质等。第叁部分探讨了如何促进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针对上文中的原因提出我们应该提高精读教师在文化因素导入方面素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加强对文化因素导入的指导以及在精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等。

戴丹[5]2012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译汉误译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翻译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真正的英语语用能力不强。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平时课堂练习和考试的英译汉部分出现的误译进行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加入固定翻译教学模块的策略,以期使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更有针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翻译学习。

秦晓[6]2011年在《高职英语精读课中的口语实践》文中认为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主要以精读为主,非专业英语课几乎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精读课中也有许多途径。

欧秋明[7]1998年在《从设CET作文最低分制度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7年又推出了以之为纲的全国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10年来,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国家教委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从1996年

参考文献:

[1]. 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在精读课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 王雅娴.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研究[D]. 房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译汉误译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探究[J]. 戴丹. 文学界(理论版). 2012

[6]. 高职英语精读课中的口语实践[J]. 秦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7]. 从设CET作文最低分制度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欧秋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8

标签:;  ;  ;  ;  

在精读课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