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普冬梅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普冬梅

普冬梅 玉溪第一小学 653100

摘要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愉悦、灵动、明快。提高加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 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是老师的主战场,是祖国花朵茁壮成长的地方。而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走进智慧的殿堂,去享受知识带来的欢乐。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灵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更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

一、信息技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内在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小学生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具有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激起,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巧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关

语文教材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就要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如《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此场景距今已一百七十多年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虎门销烟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威风的深远意义。故此一开课我便以录像为载体,重现当年虎门销烟惊心动魄、大快人心的场面,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又如《詹天佑》一文是知识性很强的课文,这篇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才能突破重点。文中讲到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这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如何让学生懂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意图,明白它的“巧”处呢?我想,如果单单依据课本上静止的画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肯定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我设计了动画火车(有两个车头),设计了“人”字形轨道。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非常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了火车上坡改变方向时,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的过程。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它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导向,学生对难点的认识也一下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语言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说”的情境。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目光中变得乐于说话。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说话,如指导学生根据看图想象来说话、看物讲述来说话、创编童话来说话。

课文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中想象的部分、省略的部分也是相当多的。教师要在学习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课文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多媒体体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我在教小学生学完古诗《鹅》时,就出示了诗中每句相应的图画的课件。然后让学生边听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高傲地抬着头在高歌。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中,红色的鹅掌轻轻地拨动清澈的池水,在身后划出一道小小的波浪。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

四、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如教学《草原》一课,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朗读充分地感悟到老舍先生笔下秀美景色。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地,线条柔美的小丘,似白花的羊群,白云朵朵的天空。随图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么美的句子,不就是对这幅图最形象的诠释吗?情从景中生,情从句中现,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们读得表情丰富的、美美的,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之情自然而又轻松地感染了学生。

五、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美感”

小学语文课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有的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美的感受。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俱全,姿态各异;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在设计课文的导语时,为了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我先投影一幅自制的荷花图:鲜艳的色彩,各式的花姿,学生反复闻到了花香;接着,我又播放课文的范读,并配上美妙的乐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体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心情舒畅地融入此情此景中来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六、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朱绍禹先生指出:“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思维是使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和反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上起到投石激浪,催化促进的作用,教师巧用提问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问题要掌握分寸,如果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愿意去作‘劳而无功’的繁琐探求。如果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往往会使学生草率走过场,同样激不起探求的兴趣。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要抓住课文题目、关键词、重点句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

教师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因为使用多媒体可以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图像组合,打破时空的限制,使抽象难于理解的事物直观、形象、立体、多方位地展示出来,具有艺术特征,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用多媒体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逼真地呈现各种现象的发生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学生由被动思维转变。如在教《狼和小羊》时,我在教学结束时,用投影仪播放狼扑向小羊的画面,启发学生想一想故事的结果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说出故事的不同结果。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具有了思维的创造性,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证明,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语文课堂的催化剂,运用信息技术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形式多样,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僵硬为灵动,信息技术为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灵动。

论文作者:普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普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