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银行业经营特点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_银行论文

正确认识银行业经营特点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_银行论文

正确认识银行业的经营特点是强化金融监管的需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正确认识论文,金融监管论文,特点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现代银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已是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关,必须正确认识银行业及银行业的经营特点,这是搞好金融监管的前提。

一、银行资金商品的特殊性

银行是经营资金商品的特殊企业。资金商品和其他商品不同。资金商品的让渡是有选择性的,它要考虑资金的回流和利息的产生,所以不仅客户选择银行,银行也要选择客户,以实现贷款扶优限劣的目的,达到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银行经营资金商品的重点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这三者兼顾的原则,保证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三者是统一的,安全性是前提,只有保证了资金安全无损,才能获得正常盈利;流动性是条件,只有资金正常流动,银行业务才能正常进行;效益性是目的,银行要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所以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资金总是向投资环境好、利润率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流动。

二、银行资本的脆弱性

1、银行资本是虚拟资金。现代商品经济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信用形式增多,金融机构增加,金融工具多样化,金融工具的流通转让,构成了金融交易数额的扩大和市场的繁荣活跃。随着金融工具的票据化,直接关系到金融资产的质和量,银行资本资产虚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2、银行资本数量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为资本量的大小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成正比。一般来说银行资本金的数量低于产业资本的数量。银行资金来源的绝大部分是负债(即存款和借款),就是“巴赛尔协议”关于统一银行业资本标准与比率的规定,核心资本与资产之比也不能低于4%,全部资本与资产之比不能低于8%。资本金少,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弱。这是负债经营的现代银行业与其他企业的明显区别。

3、银行资本难以控制,因为银行资本是两权分离的资本。从银行负债看,银行对客户的存款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当市场物价上涨,政治不稳定,经济状况恶化时,人们会大量提取存款,如果银行支付准备不足,就会发生支付危机。即使在经济较正常情况下,如果遇到存款人集中大额提取存款,也会对银行清偿能力造成威胁。所以,银行除应保持一定的现金、备付金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作二级支付准备。

从银行资产看,银行所发放的贷款,只有所有权而无使用权。一但贷款发放出去,主动权就掌握在贷款人手中,受贷款人信用程度和经营成果的制约。所以,企业倒闭,贷款呆滞,是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由于银行资本是两权分离的资本,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银行经常会遇到存款人违约和贷款人不守信用及经营失败的多方影响,造成银行经营的风险和困难。

三、银行经营成果的依赖性

1、银行利息来源于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所以M就是利息率的极限。利息收入的多少直接受制于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生产状况好,贷款回流,利息收入正常;一旦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贷款逾期呆滞,利息挂帐,银行将蒙受资产损失和收入降低的双重威胁。我区专业银行非正常贷款占30%,城市集体金融机构非正常贷款占40%,一些亏损社利息挂帐、资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2、银行利润是存贷款利差减去经营费用。银行经营成果的优劣,取决于利息收入,所以银行经营成果的优劣也直接受制于企业经营状况。经济繁荣、企业生产正常、购销两旺,银行贷款利息和本金就不能按期收回和及时回流,造成银行经营成果不佳,甚至亏损。目前,我区农行全系统亏损根源就在于此。

3、银行资本来源于产业资本。社会分工出现了商业资本,后又分离出生息资本。所以银行资本的积累受产业资本量的制约。经济发达地区银行业发达、存款上升快、贷款增加多,支持重点生产和流通的能力就大;反之,金融业发展缓慢,筹资能力低下,资金紧张,这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四、银行经营的风险性

1、银行的负债风险。银行的负债绝大部分是存款及发行的债券(我区中央银行贷款在专业银行负债中也占一定比重)。银行负债的稳定会因为不固定因素而受到影响,使银行经营陷入困境。例如:

第一,经济波动造成存款人违约风险。如前几年我国经济中的高通货膨胀率,人们普遍形成了货币贬值的预期,纷纷提取存款,持币待购,一些定期存款也提前支取。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支付准备和变现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就会造成支付困难,形成挤兑风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商业银行虽然不会倒闭,但信誉降低将会造成存款下降,经营陷入困境。

第二,政治波动造成存款人违约风险。政治波动会造成部分地区经济滑坡,市场物资供应趋紧,一些人担心物价上涨,纷纷提取储蓄存款,致使储蓄余额大幅度下降。

第三,通货膨胀造成的银行自有资本贬值风险。因为银行资本存在的主要形式是货币(固定资产除外),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银行资本所代表的实际商品量下降,形成无形损耗,因此,较高的通货膨胀也是银行风险之一。

2、银行的资产风险。长期以来,在产品经济模式的束缚下,我国金融工具单一,金融资产品种少,银行信用贷款占绝大部分,因此,银行经营风险大且集中。

第一,由于银行放贷不慎,没有认真坚持贷款“三查”及“审、贷分离”等基本制度,出现大量低质量贷款,使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及准确的信息预测网络,投资失误频频发生等,造成了银行贷款逾期、呆滞、呆帐。此外,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最终都会将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就是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资产质量下降带来的损失。

第二,由于贷款人违约,银行贷款对象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它包括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偿还,或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而造成银行贷款呆帐、损失,其根源在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信用风险。

第三,贷款与投资的规模及期限结构方面的风险。由于银行贷款和投资规模过大,期限过长,结构(贷款和投资种类)不合理,特别是银行长短期资产与长短期负债不适应而带来的损失。

一、银行功能的两重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靠价值规律这支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同时也靠政府干预这支看得见的手主动调节。由于信用的发展,银行成为信用中枢,特别是由于银行的贴现,解决了商业信用运转的方向问题,加速了周转,促进了流通,但同时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生产过剩及虚假繁荣,加剧经济危机。所以银行既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润滑剂,也是经济恶化的加速器和扩大器。

2、商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各种信用形式普遍发展,资金流转量大,货币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更加突出,资源和劳动力经常随市场导向变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资金、资源、劳力、信息、市场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资金的竞争,有钱才能发展,无钱借贷也能发展,资金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通过资金总量调节和资金在部门和企业中的分配,调节各生产要素的分配,实现总量控制和结构调节,促进经济发展;反之,放松金融监管,信用总量失控,银行业乱放贷款,炒股票、炒房地产,自办公司实体,就会给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起加深危机的作用。因此,银行既有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一面,又有对经济发展起促退作用的一面。

3、银行经营过程中,银行家的冒险和欺诈行为是最危险的,它危害存款人的利益,破坏银行的形象,动摇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据专家估计,美国银行的倒闭有35%是由于内部人员滥用职权或种种欺诈行为造成的,诸如自我交易、与附属机构不适当的交易、虚假贷款、错误的记录,以及支付高额薪水、佣金等。由于不明智的贷款,贷款的集中,及其他判断上的失误带来资产质量低劣,收不回的贷款越积越多,导致了许多银行的破产。另外银行的管理不善也会依次出现“粉饰性管理”、“投机性管理”、“欺诈性管理”,最后倒闭。所以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就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银行风险的宏观性、连锁性

1、银行经营是负债经营。当代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从而以利差的形式减去费用形成银行利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量资本领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对银行资本来说毫不例外。银行经营的过程既是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过程,又是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但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自有资本比率很小,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降低。如我区工商银行资本贷款比率只有4.6%,就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总资本与资产(风险加权)比率都在8%《巴塞尔协议》要求达到的比例标准以下。银行的资本来源绝大部分是组织的存款,所以各类银行都是负债经营,这就是银行业经营难度大、风险大的根本原因。因此,更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因为银行经营者是拿别人的钱做买卖,绝不允许拿公众的钱去冒险,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管理下谨慎经营。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的中介作用不仅是资金融通,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通过资金市场,实现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一旦金融风险波及面较大,并与商业信用危机互相推波助澜,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价值尺度的破坏、支付链条的中断、货币贮藏职能的丧失,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另外,现代市场经济都是由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无论是自发调节还是主动调节所造成的企业破产、银行倒闭都是连锁性的。银行风险又是互相作用、循环往复,往往紧缩会造成中小银行倒闭,一些银行破产又会涉及另一些银行成为其风险形成的原因,直至经济的总崩溃,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历史教训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微观金融角度看,银行资本是虚拟资本,它脱离现实资本之外流通于市场,因其流动性强,在发行和流通过程中,投资和投机行为并存,价格变化频繁,难以预测,直接影响着银行资本的安全和经营。又因银行资本是两权分离的资本,当其处于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的负债地位时,常因资金所有者的金融资产变化及自身经营不善,造成支付准备不足,而发生挤兑破产;当其处于只有所有权而无使用权的资产地位时,常因借款人违约、经营失败,造成资产质量风险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致使千家万户之间的债务纠纷难以处理,造成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各种信用形式普遍建立。以社会公众对货币和银行的信心为基础,整个社会发展了广泛的债权、债务契约关系,当代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它是借者的总代表,又是贷者的总代表;又因其办理贴现业务,解决了商业信用的运转方向问题,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债务链和支付链条。社会公众的信心充足,信用扩大,投资兴旺,经济就会加快发展;反之,一旦银行发生清偿能力不足,影响存款兑现,就会动摇社会公众的信心,造成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还会使环环相扣的信用关系突然崩溃,触发经济危机,或者是中央银行被迫扩大货币供给,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主义国家专业银行依靠国家信誉,虽然不会出现挤兑存款的现象,但目前,由于清偿能力不足造成的严重压票、压汇、压税、止付等问题,不仅造成存款下降,资金体外循环,而且加重了日益严重的货款拖欠,最终影响社会资金的正常运转。

3、银行经营的宏观性、连锁性及公众对银行的关心,要求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和监督,以保护存款人、贷款人双方的权益,提高银行信誉,保证业务稳定经营。由于金融资产的创造和流通把企业、个人、银行的信用关系紧密地连接起来。金融资产的创造和流通是金融业务的主体,全社会的支付环节、流通环节都靠信用维系。因此,任何环节出现的信用危机都会波及整个支付链条,进而波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

三、谨慎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的经营宗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间金融资产不断增加。民间金融资产一部分是银行的负债,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客户存款已从单纯的考虑安全性转变为安全、效益、流动性兼顾,这些资产的收益(即利润)都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制约,共同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在剩余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其各方收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银行是在与存款人利益竞争中的选择经营。从银行资产与企业的关系看,企业的负债又是银行的资产,利息就是企业借款的代价,也是资金商品的“价格”,同样也要受平均利润率规律制约,并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割。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者之间既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亦是互相竞争的焦点。这就是银行经营过程中与客户之间存款竞争、利润与风险转嫁的直接原因。

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它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银行是在一切情况都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经营、面对着变幻无常的经济形势,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每个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都不能专注于盈利,而必须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给予充分的注意,要把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兼顾起来,这就是银行的基本经营方针。安全性目的,就是要使银行资产免遭风险损失。一般地说,资产运用越多,期限越长,利率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反之,风险则小。可以说,银行是在安全不获利、获利不安全中选择自己的行为,力争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上述两类风险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易预测和把握,这就更要强调银行审慎经营。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从保证这种支付能力来讲,银行的流动性应包括两种意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其盈利性较低,如贷款的利率越高,盈利性越大,但贷款不能随时收回,有时甚至到期也收不回从而形成呆帐,流动性是最差的。所谓效益性,是指银行在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获取一定盈利。一家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自然就想尽力发展存款业务,吸收尽可能多的资金,然后尽量扩展贷款业务,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息差额。但是它又要受到另一个限制,因为它许下给客户“取款自由”的诺言,因此不可能把全部存款投入到贷款中去,必须保留一部分存款作为支付准备金。银行要提高资产收益,就要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盈利性资产比重,减少非盈利性资产比重,从放款和投资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入。在资产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注意降低资金成本(一是利息成本,二是营业开支),就能增加银行利润。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强化对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督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要走向市场,政府要转变职能,市场体系的建设相应加快,银行企业化、资金商品化、信用多样化、竞争规范化,必然提到金融改革的日程上来。随着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不仅要求银行自身加强管理,完善内控机制,而且要求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管理监督相应跟上,不仅对银行开业条件要进行审查,而且还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才能实现银行业的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银行业务经营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银行依法经营。另外,由于改革开放,银行的地位提高了,作用增强了,商品经济下货币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更加明显了,“货币万能”的光环使社会经济犯罪的主要目标集中于银行,导致近几年大案要案不断发生,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提高自控能力和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

3、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要求按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建立金融业务活动和经济核算体系及对银行业进行监督检查的指标体系、监督办法。为适应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定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资本标准、风险资产权数和资本资产比率。我国专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是垄断性强、经营活力差、资产质量低,其他金融机构虽然活力强,但资本金较少,经营风险大、资产风险率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实际,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和监管方式、方法。最近总行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城市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这无疑是优化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质量和结构,防止超负荷经营,实现信贷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一步。这九项(或十项)指标,具体概括了银行业风险监督的主要内容,如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负债结构,存、贷款的适应度及中、长期资产、负债的对称性、分散性原则及盈利状况,从而使银行业风险监督指标向量化和可操作性迈进,这也是银行业减少风险,防止超负荷经营、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并逐步向统一国际银行业资本、资产标准与比率的“巴塞尔协议”过渡。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正确认识银行业经营特点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