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论文_张祎东

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论文_张祎东

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起源国,土地利用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整治也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及土地开发等。农用地整理是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要工程,以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的土地的整理对土壤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现在对其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壤环境;影响

1土地整理的意义

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土地进行规划或是调整,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整理目标,其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计划,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改善耕地的面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且通过具体规划,还能够改善区域内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成,使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后备耕地含量,保证耕地占补的生态平衡。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早,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不仅为社会发展得以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依据相关政策,并将工程技术、资金和环境保护等措施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全面土地的生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还要保持土地平整,对妨碍土地利用的障碍物进行清除,防止土壤退化及弱化的现象,提高土地的耕作条件。即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变土地的现状,降低土地整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是以优化土地资源结构,开垦那些未利用和难利用土地为目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的一项工程,在改善土地利用形式和条件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正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整治过程中“植入”碳和新增耕地对土壤有机碳固定能力的提升、减缓向大气释放CO2浓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改善土壤团聚体状况、增加孔隙度、提高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等方面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土壤有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人类预测和降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灾难有重要作用。

研究不同土地整治类型条件下的新增耕地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土地整治通过直接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间接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该影响可能为正向或负向效应。土壤碳密度是土壤含碳量和土壤物理状态共同决定的碳库指标,在施行土地工程措施之后,不仅改变了作物、微生物以及动物生存的营养条件,也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条件,尤其是物理状态,为此,开展不同土地类型整治工程条件下土壤碳密度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是以沙地、盐碱地、废弃宅基地等低效利用或未利用土地经综合整治前后的土壤为对象,以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为指标,研究不同土地类型在整治前后土壤碳固持的演变规律,企图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对土壤固碳效应影响效果和土地整治对土壤质量的作用情况。

3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固碳措施和建议

3.1土地整治生态工程举措

土地整改工程不仅仅涉及到土壤本身的质量改革,而且还会涉及到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通路的问题,那么可以将农田防护林等多方面的技术进行一个充分地结合,来降低对土壤的影响,能够不破坏SOC的含量,需要整改来使用生态工程的各项举措。针对我国目前大多数土壤固碳能力降低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并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数据分析,并按照生态景观工程的实施要求,提出了关于增强土壤固碳能力的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改革的建议。

3.1.1在结合有关表土层以及客土的改良都是保护土壤层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整改和耕作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地形地貌的农业生产,在表面做好熟土剥离的固壤举措。另外,需要将土地里蕴含的泥土和沼泽土或是风化物结合比例的水来调制和掺和,用物理方式组成另外一种新型土壤,进而去改善土地土壤里面的物质结构,增加土壤的含量。

3.1.2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色肥料的方式来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种植绿色肥料不仅仅可以为土壤提供重复的肥料和农作物所需要的养分,还可以使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的结构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稳固。秸秆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物质的含量,在耕作的土壤层当中,做到“四保”——保证水资源、保证空气质量、保证肥料、保证热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的质量,除此之外,这也是进行土壤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使土壤中的碳含量得到有效的累积。最后,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利用乡土植物的建设来维持经济效益,做到因地制宜,给鸟类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场所。另外,再结合生态建设形成自然的河流,保证河流的蜿蜒和发展,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系统,保护灌溉的结构体系,减少混凝土浇灌,维持水生物的净化,结合地形地貌来设计农业路线,进行填土工作来增加碳积累,做到碳增加。因为酸化和污染的原因,化肥的肥力导致土壤的固碳性不稳定,以此作为契机来整治土地,并与其它的一些物理化学等相关的技术相结合,来进行土壤呼吸的修复,并对其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固定,从实际的实际使用情况中,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土壤固碳能力的变化。

3.2生态工程的土地整治和结构调整方案

在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得出,相对于水田和旱地之间的使用土壤的有机碳是不相同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水田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旱地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而言较低,因此在进行生态公告称土地整改以后,旱地中的有机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有由于其中的有机碳含量非常低,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固碳的稳定性。从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发现了有碳库含量的旱地。所以,在整治的过程当中,需要调节土壤的结构,尽可能避免对水田的破坏,保护有关水耕种植的土壤,将旱地转变为水田,确定生态工程的积累。生态型土地的质量不同,所以固碳的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有关土壤含量提升方面也各自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过有效的整治之后,固碳能力大大提高。

结论: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其调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土地整治工程可能会导致整治区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降低这一过程,为了达到不破坏乃至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在整治中需要注意生态工程措施的运用。一是表土剥离回填和客土改良是土地整治中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土地整治中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生物措施,种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进一步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强微生物的活动,增加根系分泌物及残枝落叶的输入;三是通过保持生物多样性可间接提高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通过建设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提高农田的自我修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迎.镇域尺度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东坝镇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6(1).

论文作者:张祎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论文_张祎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